江苏南京:桨声灯影夜秦淮
在 10 月 10 日举行的相关新闻发布会上,民政部副部长李常官介绍,民政部已健全完善地名文化遗产评价体系,建立地名保护名录制度,不随意更改老地名,目前已将 6.8 万个地名纳入保护范围。这一举措的背后,是对地名所承载的历史记忆、地域文化与情感认同的珍视。
地名,是镌刻在大地上的 " 活化石 ",每一个名字都沉淀着特定时期的历史、民俗。西安的 " 未央路 ",源自汉代 " 未央宫 ",直接关联着古都宫城的布局,让人透过地名触摸千年前的都城风貌;如果将这类承载厚重历史的随意更改,无异于切断当代人与历史的连接,让后人失去感知过往的重要坐标。
地名还是地域文化的 " 名片 ",承载着方言、民俗与地理特征。南方水乡的 " 浜 "" 浦 ",精准体现了特定流域水网密布的地貌,让人透过文字望见河流纵横;北方的 " 堡 "" 寨 ",则反映了古代边防屯垦的历史,承载着边塞的发展记忆。如果更改这类具有地域特色的地名,会导致 " 千城一面 " 的地名同质化问题,也不利于地方文旅发展和提高当地的文化辨识度。
古地名是 " 乡愁的寄托 ",维系着人们的情感认同——对许多人而言,地名是 " 回家的路标 ",承载着个人与家乡的情感联结。北京人对 " 胡同 " 的眷恋、上海人对 " 弄堂 " 的记忆,本质上都是对 " 家乡味道 " 的情感依赖。
地名是镌刻在大地上的史诗,其核心价值在于 " 稳定性 " 与 " 文化性 " ——稳定的地名保障着公共服务的有序开展,避免因名称更迭导致的生活不便;富含文化的地名则承载着历史记忆,让文明得以代代相传。
如今,多地已探索出地名保护与活化的有效路径:西安深挖曲江的历史典故,让古地名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开封御街复原宋代市井风貌,让古街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桥梁;南京秦淮河依托 " 十里秦淮 " 的文化 IP,打造兼具历史韵味与现代活力的城市地标。这些实践证明,古地名还是一座文化 " 宝矿 ",能为区域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老地名串联起的,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脉络,是留存文明得以延续的温度与厚度。当后人能透过地名读懂先辈的故事、感知地域的风情——这便是地名保护最珍贵的意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