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 154 年,吴王刘濞和楚王刘戊联合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叛乱,但是,仅仅三个月就被周亚夫平定。
吴王起步气势汹汹,最终却虎头蛇尾。为什么会这样?
其实,这失败的背后,也是有逻辑的。
并不是说你有钱、有兵,就一定能把造反这件大事办成。
那么,吴王到底败在哪里呢?我们可以从战场之外寻找答案。
在造反之前,吴王身边有一位年轻将军,曾向吴王提出建议:吴国步兵较多,步兵适合在险阻地形作战;而汉军主要是车兵和骑兵,适合在平坦地形作战。
这个年轻将军建议吴王:不要沿途攻打城市,而是直接快速推进,迅速占领洛阳的武器仓库,夺取敖仓的粮食。
凭借山势和黄河天险号令诸侯,到时候即使没有攻下函谷关,天下也已经掌握在吴王手中了。
他还说:如果进军缓慢,沿途攻城,反而会耽误战机。一旦汉军的车骑兵快速赶到,吴王就危险了,大事也就难成了。
吴王听了这个建议后,心里有些犹豫,不确定年轻将军说得对不对,于是去问那些老将。
结果,老将们一个个不屑一顾:" 扯犊子!这不过是年轻人想出风头罢了,嘴上说得好听,办事却不够老练,他个小崽子怎么能懂得大局呢?"
最终,吴王刘濞还是没有采纳这位年轻将军的建议。
咱们平心而论,这个年轻将军的建议,有问题吗?我感觉没有问题。
如果吴王和楚王的联军能够快速推进,直接占领洛阳的武器仓库和敖仓的粮食储备,就能迅速动摇函谷关以东的地区,并联合诸侯,对抗汉朝朝廷。
函谷关虽然地理位置优越,但一旦被诸侯联军堵住,朝廷的军队也很容易被困死在里面,函谷关以东,恐怕就会失去朝廷的掌控。
然而,吴王并没有采纳这位年轻将军的建议。
原因在于,他对年轻将军不够信任,觉得对方办事不牢靠,反而更相信那些有资历的老将。
这正是吴王最终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不懂用人。
总结来看,吴王不懂用人这方面主要有三点问题:
第一,难辨对错。
不善于听取不同意见,缺乏判断力,分不清谁的建议更有道理。
他偏偏选择听取多数老将的意见。
老将做决策往往趋于保守,而年轻人则更敢于创新、出奇制胜。
这也提醒我们,在团队中要适当控制 " 老人 " 的数量。
这里的 " 老人 " 并不是指年龄大的人,而是那些在单位待久了、思维已经固化的人。
他们习惯用老办法处理问题,做决策时很难带来令人惊喜的结果。
第二,论资排辈。
吴王的做法很可笑,自己都已经造反了,却还坚持论资排辈,偏听偏信老将的意见。
其实,做决策时,不是谁年纪大、资历深就一定有道理,而是谁说得有道理就听谁的。
那么,如何判断谁说得有道理?这就需要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来分析。
当时的形势以及自身的状况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来做出判断。
对于吴王来说,造反这种事不宜拖延,打消耗战是赢不了的。
所以,那位年轻将军的意见绝对是正确的。
只要占领了战略制高点,那帮函谷关以东的诸侯恐怕都会闻风投降,或者跟着一起搞事。
可惜吴王没有看透这一点。
三,对人不对事。
这帮老将反驳年轻将军的提议时,不是讨论提议本身的好坏,而是说这个人年轻、什么都不懂,只想着出风头。
这就是典型的 " 对人不对事 " 思维。
然而,吴王偏偏听了这帮老将的建议,这就是不懂用人。
连谁对谁错都分不清,还怎么成事?这还能成事,那就没有天理了!
可以说,吴王造反本身就是冒险,冒险就不要讲什么论资排辈,也不要想着稳中求胜。只有出奇制胜要快、准、狠,这才是造反的制胜之道。
而吴王偏偏想着稳扎稳打,最终陷入了战略僵持阶段,仅仅三个月就被平定了。
可以说,吴王之败不是败在战场,而是败在识人,不懂用人。
你觉得是这样吗?
煮酒论英雄,读史通谋略。
关注我,每天为你分享读史感悟。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