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侠 前天
不要试图“拯救”团队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内容来源  |   本文摘编自机械工业出版社书籍

《主角模式》 樊登   著

责编  | 柒   排版  | 拾零

第 9223  篇深度好文:3090  字 | 8 分钟阅读

我想每一个领导者都经历过这样的时刻:

看着业绩曲线下滑,团队会议却一片沉默,仿佛只有你一个人在焦虑;布置下去的任务,员工只是机械执行,看不到半点主动思考的火花;想培养几个得力干将,却发现他们总在期待你给出 " 标准答案 ",或者盼着某个 " 贵人 " 来改变他们的轨迹;甚至,你努力想走近他们,关系却总隔着一层说不清的疏离感 ...

你拼命当 " 救火队长 ",事无巨细地指导、纠正、甚至替他们解决问题,结果呢?自己累得精疲力竭,团队的依赖性却越来越强,活力反而在流失。你隐约感觉到,这不是长久之计。

问题可能不在于员工 " 不行 ",而在于我们陷入了一个温柔的陷阱:期待成为 " 拯救者 "。

我们无意中传递了一种信号:问题需要 " 我 " 来解决,成长需要 " 我 " 来推动。这让员工习惯了等待指令、依赖判断,甚至把改变命运的希望寄托在你或某个外部力量上。这种 " 期待被拯救 " 的心态,是团队活力和个人成长最大的隐形杀手。它让员工主动交出了人生的 " 主角剧本 ",甘愿当个配角,而你,则被迫扮演着那个永远无法真正成功的 " 救世主 "。

真正的出路,不是更用力地 " 拯救 ",而是帮助每个人(包括你自己)开启 " 主角模式 "。 

一、期待被拯救,是温柔的人生陷阱

 

对于员工来说,大家常常会陷入一种危险的思维模式——期待被拯救。这种思维方式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摧毁身边的人际关系、事业发展和自我价值实现。

这种期待被拯救的心态之所以危险,是因为它违背了人际关系的基本规律:健康的关系是两个完整个体的相遇,而不是两个 " 半个人 " 拼凑成一个整体。当你把自己放在 " 被拯救者 " 的位置上时,你实际上是在要求对方承担你本应自己承担的成长责任。

我经常遇到一些创业者,他们带着精心准备的商业计划书,不是去打磨产品、开拓市场,而是四处寻找 " 贵人 "。" 能不能介绍我认识雷军?"" 能不能帮我约董宇辉?"

这种请求背后隐藏的逻辑是:" 只要遇到对的人,我的事业就会腾飞。"

但问题是——这些成功人士凭什么要帮你?他们每天要处理无数事情,自己的事业都忙不过来,怎么可能突然对一个陌生人伸出援手?雷军不会无缘无故地为一个陌生创业者的梦想买单,董宇辉也不会轻易为素不相识的产品背书。这不是冷漠,而是商业世界的现实逻辑: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愿景全力以赴,没有人有义务为别人的梦想负责。

这种心态还会严重扭曲我们对 " 好老板 " 的认知。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 只要遇到一个好老板,我的职业生涯就会一帆风顺。" 这种想法不仅错误,而且危险。

什么是 " 好老板 "?很多人心目中的好老板是那种无条件支持自己、包容自己、给自己机会的人。但现实中的好老板恰恰相反,他们最显著的特点是明智——知道什么人该留,什么人该走。一个真正明智的老板,绝对不会长期留用一个不能创造价值的人。

那些认为遇到好老板就能成功的人,犯了一个根本性错误:他们把因果关系颠倒了。不是好老板创造了优秀员工,而是优秀员工吸引了好老板的重视。

从这个角度来说,领导者的一个重要责任就是引导员工丢掉期待被拯救的心态,因为当一个人不再等待别人拯救,开始为自己负责时,他才能真正成长,才能真正掌控自己的人生。 

二、领导者和员工都需要开启主角模式

领导者作为组织的主导者,在帮助员工建立主角模式方面肩负着首要责任。这绝非简单的口号或激励,而需要一系列系统性的思维重构和行为改变。想象一下,如果一个团队里每个人都像电影主角那样对自己的角色负责、对故事发展充满主动性,这个团队会爆发出怎样的能量?

但现实往往是,员工们把自己定位为 " 执行者 ",被动等待指令;而领导者则疲于应付各种 " 求救信号 ",陷入救火队长的角色。这种互动模式既消耗领导者的精力,也扼杀员工的潜能。

领导者需要通过日常互动,不断向员工传递一个核心信息:你才是自己职业生涯的第一责任人。这种理念的传递不能停留在说教层面,而要融入管理实践的每个细节。

比如在任务分配时,与其直接给出详细指令,不如多用开放式问题:" 你觉得这个问题可以怎么解决?"" 如果是你来负责这个项目,会采取哪些步骤?" 这种提问方式看似简单,实则是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员工转换思维角度——从 " 等待指示的执行者 " 变为 " 主动思考的决策者 "。

当员工提出方案时,即使不够成熟,也要先肯定其主动性,再引导完善,而非直接否定或替代决策。这种互动模式积累到一定程度,员工的主动性就会从量变到质变。

领导者还要为员工明确划分责任归属。很多领导者抱怨员工缺乏主动性,却没有意识到,这种被动性往往是领导者自己造成的。当员工每次遇到困难都能得到领导的即时救援,当每个创新尝试都可能招致严厉批评,员工自然会选择最安全的策略——等待指令、规避风险。

要打破这种恶性循环,领导者需要学会适度放手,允许员工在可控范围内犯错,把问题解决的主动权交还给员工本人。这不是推卸管理责任,而是培养员工担当的必要过程。

在帮助员工建立主角意识的过程中,领导者自己也必须进入主角模式。有些领导者习惯于扮演 " 救世主 " 角色,觉得团队离不开自己,所有问题都要亲自解决。这实际上也是一种角色错位。

真正的主角型领导者不是替员工解决问题的人,而是帮助员工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人。他们的成就感不是来自被依赖,而是来自看到团队成员成长为各自人生的主角。 

三、好电影的核心是成长,人生也是

很多人的人生之所以陷入困境,就是因为他们一直在重复相同的 " 剧本 "。就像一部糟糕的电影,主角从开头到结尾毫无变化,遇到问题永远用同一种方式应对,最终陷入无限循环的困境。

我的一位助理总是抱怨 " 今天又被骂了 ",可仔细一问才发现,所谓的 " 被骂 " 不过是同事提出了不同意见。这是典型的固定剧本——她把自己定位成永远被欺负的小女孩,于是把所有的不同意见都解读为 " 被骂 ",不由自主地启动自己的心理防御机制。这种模式一旦形成,就会不断自我强化:越是觉得自己被欺负,就越敏感多疑;越是敏感多疑,就越容易把普通交流解读为攻击。

要打破这种循环,首先要意识到自己正在出演什么样的剧本。就像电影导演需要审视自己的作品一样,我们也需要跳出自身,客观观察自己的生活模式。当你发现自己又在说 " 我又被骂了 " 或 " 又被背叛了 " 时,不妨停下来问问:这是事实,还是我的解读?有没有其他可能性?这种觉察本身就是成长的开始。

在领导者管理团队的过程中,这种思维尤为重要。任何团队都会经历组建期、风暴期、磨合期、执行期和解散期五个阶段。很多团队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无法顺利度过风暴期——那个充满冲突、争吵和不满的阶段。

没有经验的领导者会把风暴期的正常摩擦视为人品问题或能力不足,急于干预调停,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就像家长过度保护孩子反而阻碍其独立一样,领导者过度干预团队冲突,只会延长风暴期,甚至使矛盾升级。

真正智慧的领导者明白,风暴期是团队成长的必经之路。就像好电影里的主角必须经历磨难才能蜕变一样,团队也需要通过冲突来磨合。这时候,领导者最需要做的不是 " 端平一碗水 ",而是创造安全的环境让成员自己解决问题。

让他们沟通、争吵、碰撞,最终找到相处之道。这个过程或许痛苦,但正如金属需要淬火才能坚固,团队也需要经过风暴才能真正凝聚。

当你不再试图 " 拯救 " 团队,而是引导每个人(包括你自己)开启 " 主角模式 " 时,奇迹才会发生。团队会从被动执行转向主动创造,责任感会取代依赖性,内在驱动力会替代外部压力。业绩下滑的焦虑,会逐渐被共同成长的确定性和活力所取代。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 子弹笔记 " 是笔记侠的矩阵公众号,聚焦职场效率追求、人际关系与高潜成长者,帮你 3 分钟吃透核心观点和方法论。欢迎关注 ~

好文阅读推荐:

分享、点赞、在看,3 连 3 连!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雷军 创业者 董宇辉 阅读 指导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