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前天
文艺中年的“浪浪人生”,看上去有些自嗨与过时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以下文章来源于北青艺评 ,作者李宁

2014 年,蔡崇达的散文集《皮囊》推出,旋即引发阅读热潮。作者以真挚笔触回望闽南故土,编织出一幅饱含地域风情与生命体温的记忆图谱。书中首篇序言,出自同代作家韩寒之手。

韩寒与蔡崇达同为 1982 年出生的小镇青年,年少时皆因写作崭露头角。" 国庆档 " 上映的电影《浪浪人生》以《皮囊》为底本,由韩寒监制,像是两位老友共同谱写了一首 " 八零一代 " 抒情曲,其中的父子关系、小镇青年、追梦人生、金句格言与悲喜口吻,也处处透露着韩寒电影的鲜明印记。但这则文艺中年的怀旧故事,看上去却有些自嗨和过时。

     父子关系多套路少真诚

《浪浪人生》试图以一个闽南普通家庭为切口,演绎 " 笑对风浪 " 的人生哲学。片中,父亲黄荣发创业失败被迫出海谋生,儿子阿达对其长期心怀怨怼。多年后父亲因病返家,母亲陈梨珍倾尽家产为其筹措手术费用,姐姐娇娇在工厂不眠不休地加班,年迈的曾祖母于庙门前售卖香火,阿达也以代写情书的方式换取微薄收入,一家人齐心协力渡过难关。

遗憾的是,影片虽然努力描画家庭群像,却最终落入父子故事的窠臼。父子冲突及其解决是家庭题材电影的常见模板,也是韩寒电影的叙事套路。从《后会无期》中从未现身的父亲到《乘风破浪》中热血轻狂的徐正太,从《飞驰人生》中壮志未酬的张弛到《四海》中漂泊异乡的吴仁腾,韩寒频频在父与子的镜像关系中指认一代人的精神坐标。《浪浪人生》体现出对于这种叙事路径的过度依赖。片中父子关系从隔阂、对抗到和解、认同的转变,多了些套路,少了点真诚。

阿达对父亲的怨怼,源于其长期缺位导致的家庭经济压力与带给子女的成长危机。这种创伤的愈合需要细腻的情感铺垫,但影片却主要借助修钢笔、寄书稿等刻意设计的温情细节来推动。最明显之处,是影片通过 " 三入警局 " 的情节来表现父子关系的演变:第一次相见时形同陌路;第二次因打架成为同盟;第三次全家闹事时已然亲密无间。这种依靠外部事件强推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人物内心的挣扎与成长。

与浓墨重彩的父子情感和江湖叙事相比,女性角色的塑造显得有些工具化倾向。母亲陈梨珍被塑造为一位任劳任怨的传统女性形象,缺少对其精神世界的独特刻画;而姐姐娇娇的失恋插曲,主要功能似乎是为全家集体讨伐渣男提供戏剧舞台。当一部家庭伦理片将情感重量倾注于程式化的父子对抗,却将女性角色简化为苦难的容器与情感的背景板时,对于家庭伦理与亲密关系的理解就难免显得狭隘且陈旧。

标志着父子达成最终和解的龙舟赛段落,将这种父子关系的老套推向极致。儿子以梦想之名,激励病入膏肓的父亲争夺荣誉,同时完成了 " 质疑爹、认同爹、成为爹 " 的转变。这与其说是对个体价值理念的认同,不如说是对传统父权秩序的传承与巩固。讽刺的是,这场全家同心的比赛最后沦为父子俩的独角戏,妻女只能在岸边含泪加油助威,成为父子高光时刻的陪衬。

     叙事逻辑让位给煽情冲动

《浪浪人生》试图用父子情和奋楫搏浪的悲欢人生去感染观众。但煽情的冲动,显然盖过了叙事的逻辑,给人一种叙事杂乱、强行催泪的感觉。

从叙事角度看,影片不断在各个家庭成员间切换。曾祖母的漫长人生、阿达的少年情事、姐姐的工厂生活等不同人物的独特经历都可以深入挖掘,但都点到为止、一笔带过。这种走马观花式的讲法,让观众难以与这些人物建立深厚的情感连接。

更明显的问题在于,故事的逻辑性与真实性不足。影片将还债、经营加油站、与病魔抗争等糅合为一条家庭危机的主线,但多处情节发展却不符合现实的逻辑。例如,主人公一家深陷负债泥潭,但危机在讨债者目睹主人公罹患重病后便迎刃而解;加油站的改造计划几乎也在毫无阻力的情况下获得审批,让人感受不到影片前半部分渲染的创业阴霾;黄荣发高额手术费的筹集,只用了一组蒙太奇段落便轻巧带过,弱化了生活本身的艰辛。对于核心冲突的悬浮化、理想化处理,使影片的共情效果大打折扣。

同时,龙舟赛事等支线突兀地游离于主线之外。导演显然想用澎湃鼓点与不屈意志制造催人泪下的时刻,却忽略了最基本的情节合理性:患有心脏病且腿部残疾的黄荣发为何能突然站上龙舟击鼓?耗尽心力的关键时刻,龙舟又为何能毫无铺垫地加速冲刺?这些逻辑硬伤的存在,让影片费心制造的燃情瞬间沦为尴尬时刻。

此外,影片承袭了韩寒作品的语言风格,大量运用金句格言来抒发人生感悟,努力营造励志氛围。" 肉身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供奉的 "" 认识昨天的过错,把握明天的生活 "" 不要因为害怕风浪,就不出海 " ……口号听多了,难免让人感到空虚乏味,甚至连片尾刘德华的惊喜客串,都充满了浓浓的说教感。影片宁愿用自我感动和直白口号去熬一碗人生鸡汤,也不肯用现实的逻辑去展现人物内心真正的成长。

     模式化的怀旧失去独特性

这种故作的煽情让影片的怀旧失去了应有的厚重感与独特性。

" 八零一代 " 的怀旧原本有着独特的社会学意义。他们经历了改革开放这一重大的社会变革,又生长于独生子女政策、高等教育扩张、互联网兴起等多重叠加的语境之下。他们是早熟的一代,时代剧变和知识爆炸让他们过早地长大成人。且与父辈相比,他们展露出截然不同的精神面目与情感结构。

但《浪浪人生》显然未能把握住这种代际的独特性,而是将 " 八零一代 " 的怀旧简化为一种通用的视觉符号和情绪套路。在阿达等人的青春成长故事里,有江湖侠义,有情窦初开,有生死永别,有少年追梦,却唯独缺少一代人的心灵摹写。他们的青春困在漂浮的符号里,失去了历史的纵深。

影片还试图用特定地域与昔日风物来抒发恋地情结,但这些元素也都沦为了表面的景观堆砌。龙舟、古厝、闽南金曲等元素在影片中频繁出现,却未能真正融入故事的肌理。一个明显的观影感受是,影片讲述的是闽南家庭在命运颠簸中的韧性,却对当地的宗族文化、海洋精神、生活智慧着墨甚少。片中的许多角色甚至操着让人感到违和的北方口音,强行演绎闽南气质。这让《浪浪人生》的乡愁书写未能扎根现实的土壤,缺少真正的烟火气息。

最终,当影片执着于用情节套路与符号堆砌去构建怀旧图景,怀旧便成了过时的旋律,既触不到过往的真实肌理,也无法与当下产生情感共振,终究只沦为一场文艺中年的迷梦。" 八零一代 " 的故事依然值得讲述,但需要创作者去探索更当代的视角,用更真诚的态度。

文 | 李宁

编辑 | 陈凯一

编选 | 杨家瑞

监制 | 王子轩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