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达摩财经
国庆节前最后一天,微众银行发布了 2025 年上半年财务报告。作为国内民营银行的 " 领头羊 ",这份财报既呈现了资产规模的稳步扩张,也暴露了成立以来首次营收、净利润 " 双降 " 的业绩压力,折射出其核心业务转型与市场环境变化的深层矛盾。
财报显示,截至 6 月末,微众银行资产总额达到了 7147 亿元,较上年末增长 10%;负债总额为 6569 亿元,较上年末亦增长 10%,规模扩张节奏保持稳定。
值得注意的是,微众银行上半年营收、净利润罕见出现 " 双降 "。今年上半年,该行实现营业收入 189.63 亿元,同比下降 3.44%,净利润为 55.66 亿元,同比下降 11.86%。这是微众银行自 2014 年成立以来,首次出现营收与净利润同步下滑的情况。
从行业对比来看,目前 19 家民营银行中已有 10 家披露上半年财报,除三湘银行处于亏损状态外,微众银行是唯一一家净利润下滑的银行。作为民营银行 " 一哥 ",其业绩表现与行业整体回暖趋势形成明显反差,引发市场对其增长动能的关注。
自成立至今,凭借着先发优势和腾讯平台的流量红利,微众银行实现了长期的高速增长。其拳头产品 " 微粒贷 " 专攻三四线城市下沉市场的用户,为微众银行贡献了过半的业绩。
但随着监管的加强和市场的变化," 微粒贷 " 业务严重收缩。去年,该行个人消费贷规模已被企业贷款反超。不过,从实际效果来看,相较于高收益率的个人贷款,企业贷款仍难扛起利润重任,微众银行的转型仍存在考验。
" 微粒贷 " 收缩
微众银行业绩放缓早已有迹可循。
2021 年至 2024 年,微众银行的营收增速分别为 35.76%、31.03%、11.3%、-3.13%;净利润增速分别为 38.87%、29.83%、21.02%、0.81%。去年,该行营收首次出现下滑,也为今年上半年的双降埋下伏笔。
利息净收入是微众银行营业收入的主要部分,且近几年在营业收入中占比不断提高,已从 2021 年的 66.63% 提升至去年的 79.2%。因此,贷款规模的增长乏力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营业收入的增速,使得微众银行的营收水平连续下滑。
截至 2024 年末,微众银行贷款总额为 4359.76 亿元,对比上年末增长 5.18%。这样的增速堪称断崖式下滑,要知道,2021 年至 2023 年,该行贷款总额增速为 32%、28% 和 23%。
之所以造成这种情况的首要原因,当属微众银行 " 微粒贷 " 业务的收缩。作为微众银行的 " 压舱石 "," 微粒贷 " 的增长乏力成为微众银行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
" 微粒贷 " 是通过腾讯生态的微信、手机 QQ 等 App 提供一次授信、循环使用的纯线上小额信用贷款。其目标客户多为社会中下层人士,截至 2024 年末," 微粒贷 "82% 的客户为非白领从业人员,85% 客户为大专或以下学历,约 18% 的客户为此前无人民银行信贷征信记录的 " 首贷户 "。
2021 年至 2023 年,微众银行个人有效户的年内增长分别为 4900 万、4100 万和 3700 万。而 2024 年,其个人有效户仅增长 2500 万人,增势逐年衰退。与此同时,微粒贷笔均贷款额度持续下滑,2021 年其年报披露笔均贷款金额约 8000 元,2023 年,笔均贷款金额降至 7200 元。
" 微粒贷 " 出现增长瓶颈绝非偶然。近年来,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个人消费信心不足导致信贷需求疲软,下沉市场客群对小额信贷的需求降低明显。此外,个贷业务竞争日趋激烈,无论是股份行还是城商行都纷纷加强零售业务转型,以抢夺下沉市场用户,挤压了 " 微粒贷 " 的市场空间。
回看微众银行去年的贷款规模,增长主要来自于企业贷款的推动,全年增长 18.18%。而其消费贷余额为 2027.75 亿元,首次出现下滑,下滑幅度 5.53%。
在同业竞争日益严重的当下,减费让利措施纷至沓来,不少股份行和城商行推出的消费贷利率都已降低至 3% 以下,而微粒贷的年利率(单利)仍高达 10.8%。如此的高息也使 " 微粒贷 " 在下沉市场竞争中并不占据优势。
需要注意的是,微众银行下沉市场客户群体的特有属性,使得这部分客群的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在以往贷款规模高速增长时期,会对其不良率起到一定稀释作用,现如今规模增速放缓,不良风险也逐渐暴露。
截至 6 月末,微众银行的不良率比上年末增长 0.13 个百分点,为 1.57%,这也是微众银行历史上不良率首次突破 1.5%。
高杠杆率有所缓解
微众银行成立之初,凭借微信、QQ 的入口导流,快速积累了庞大的个人客户群体。为减少自身的资本消耗,其通过联合贷款模式,以有限的资本金撬动大规模的贷款业务,让自身贷款规模迅速扩大。
微众银行的放款资金除了前期的部分自有资金外,多数来源于与其合作的银行。即在发放每笔的贷款中,微众银行与合作银行按 2:8 出资比例放贷,利息收入按 3:7 分成——这多收的 10% 利息相当于微众银行向合作者征收的 " 连接设施使用费 "。
这种模式推高了微众银行的杠杆率,2021 年至 2023 年,微众银行的杠杆率分别为 5.87%、7.29%、8.1%。
随着微众银行的高速扩张,其过高杠杆率也曾引起监管层的注意。2022 年,央行、证监会等部门要求微众银行降低杠杆率,对 " 微粒贷 "、" 微业贷 " 等高杠杆率的业务进行整改。
同时,受宏观经济增速承压影响,银行业整体净息差持续收窄、风险攀升,合作银行自身面临收入增长放缓与风险成本上升的挑战,进而选择退出联合贷款,最终导致微众银行该部分收入大幅下滑。
2023 年,微众银行贷款平台费收入出现下滑,较上年下降 2.37%,至 134.15 亿元。去年,该行贷款平台费收入 114.95 亿元,再度出现 14.31% 的大幅下滑。
不过,联合贷款的减少也使得微众银行的杠杆率得以缓解,去年末,微众银行杠杆率降至 7.82%。今年 6 月末,其杠杆率进一步降至 7.24%。
与此同时,也意味着微众银行未来要增加更多的资本消耗。去年,微众银行变更注册资本方案获批,微众银行募集股份 6820 万股,注册资本变更为 39.182 亿元。外界普遍认为,此举也是为了有效补充一级资本。
截至今年 6 月末,微众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为 12.86%,较去年末的 12.97% 略有下降。
• END •
爆料投稿|邮箱:damofinance@163.com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