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10 日,2025 vivo 开发者大会(VDC)在深圳举行,备受期待的 OriginOS 6 系统正式亮相,吸引了会场内外无数目光。
但在雷峰网看来,本届 VDC 真正的 " 隐藏主角 ",其实是「2025 蓝心智能战略」,因为这次战略升级的内容,事关每一位用户的切身体验。
战略升级,vivo 蓝心大模型全面突破
进入 2025 年,AI 在国内早已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有数据显示,78% 的企业会在业务里用 AI,71% 的企业还会靠生成式 AI 做营销、搞运维、开发产品。要说 AI 的实不实用,我想大部分人的回答是肯定的。
但这样的 AI,多多少少带有一点 " 班味 ",并没有真正走进普通人的生活。就拿我们使用频率最高的设备——手机来说,手机上 AI 相关的功能你用过多少?恐怕大部分人仅仅是把 AI 大模型当作搜索引擎罢了,虽然 " 实用 ",但称不上 " 好用 "。
那么,如何让 AI 大模型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更加好用呢?vivo 给出的答案是「个人化」。的确,当前的大模型虽然对世界了解得很多,但对个人的了解却相对少且短暂,因此难以长时间持续服务个人。当模型变得个人化,大模型的想象空间才真正得以释放。
然而,要实现「个人化」智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方面,由于个人化智能需要服务用户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对大模型的综合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不同场景都需要相对应的能力,不能有明显的短板;另一方面,个人化离不开个人的终端设备,而手机等设备的硬件空间终究有限,因此对端侧大模型的数据处理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 长板 " 要足够长。
为了将「个人化」落到实处,vivo 展开了多维度的系统性攻坚。在战略层面,今年的 VDC 上 vivo 发布「2025 蓝心智能战略」,除了将进一步深化 AI 和操作系统的融合,创造智能、温暖的「个人化」服务体验,更是要参与未来数字服务、智能服务的标准共建,履行手机作为服务平台的责任。
在战术层面,vivo 不断提升「蓝心大模型矩阵」的能力,带给了用户更好的体验。比如语言大模型经过升级,具备了更优质的 " 思考 " 能力,从而深入回答用户更复杂的提问;语音大模型的升级,则让语音沟通更自然、有情感,更像真人对话;升级后的图像大模型,新增了用户喜爱的 " 魔法构图 ""AI 路人消除 " 等功能,用起来更加方便。
更重要的是,「蓝心 3B 端侧大模型」的能力得到了历史性突破,已成 vivo 的 " 独门绝技 " 之一。所谓 3B,即 30 亿量级参数,当下不少厂商在 " 卷参数 " 的路上越走越远,动不动就标榜 5B、7B 甚至 10B,但端侧大模型受手机空间限制,一味堆砌参数只会给手机内存和电池带来更多负担,最终让大模型沦为 " 纸面强大、实际难用 " 的摆设。
正因为清楚这一点,vivo 重点发力更适合手机场景的 3B 路线,经过多年潜心研发,终于用更小的参数量实现了更强的性能,「蓝心 3B 端侧大模型」在处理速度领先行业的前提下,日常使用耗电量仅 750mA,内存占用控制在 2GB,堪称是 " 四两拨千斤 "。
当然,评判大模型的能力有非常客观的标准,只有经受住专门的考验,实力才能得到认可。但就在行业权威的 OpenCompass 多模态榜单和 SuperCLUE 手机端侧大模型榜单上,「蓝心 3B 端侧大模型」击败了其他厂商的 4B、7B、8B 大模型夺得第一,用实力验证了 3B 模型路线的正确性,可谓实至名归。
此外,「个人专属模型」同样是蓝心大模型矩阵的 " 绝技 ",它完成了一个在行业看来 "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 ——在手机上训练大模型!原来,vivo 从最底层的硬件,也就是芯片开始优化,将端侧 AI 的性能发挥到了极致,推出行业首个「端侧模型训练引擎」,才解决了在手机上直接训练端侧大模型的难题。
「个人专属模型」带来的是极致的个性化,以我们常用的修图功能为例,你只需上传几张以前修好的照片,手机就能 " 摸清 " 你的喜好:是喜欢自然的肤色,还是偏冷的色调;是在意磨皮但保留毛孔,还是想要更光滑的质感……再加上它对细节强大的处理能力,就能让修出来的图既好看又能保持风格一致。
的确,就像公共交通替代不了私家车一样,无论云端大模型多么强大,终究少了一点 " 专属 " 的感觉,因此 vivo 才要全力发展端侧大模型,让 AI 常驻在我们身边。
由此可见,vivo 的蓝心智能战略始终围绕着我们的实际需求转。在 "AI 够不够智能、懂不懂自己 " 这件事上,vivo 确实交出了一份让人安心的答卷。
更懂用户,四大维度打造全新「蓝心个人智能框架」
可能有人会问:同样是 AI,为什么蓝心大模型就更懂我?其实答案很简单,我们可以先想想自己的大脑是怎么工作的——虽然人脑的机制很复杂,但简单来说,就是 " 感知→记忆→规划→执行 " 这一套流程。
比如过马路时:眼睛看到红灯、耳朵听到汽车鸣笛(感知),脑子里立刻跳出 " 红灯要停 " 的规则(记忆),然后决定 " 站在路边等绿灯 "(规划),最后腿就停止走动(执行)。
而蓝心大模型矩阵背后的「蓝心个人智能框架」,正是围绕 " 感知→记忆→规划→执行 " 四大维度打造个人化能力的,与人脑的工作机制如出一辙,因此更为智能,更加 " 懂用户 "。
先说说它的 " 全域感知能力 "。以前我们之所以会觉得 AI 经常有 " 理解错意思 " 的问题,是因为它知道的信息太少了,而现在有了全域感知能力,AI 就能综合语音、文字、图片等多方面的信息,准确地理解你到底想干什么,这是它 " 懂你 " 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这些信息全程都在你自己的设备上处理,不会传到云端,十分安全,不用怕泄露。
再看 " 个人记忆能力 ",它会把刚接收到的短期信息整理好存起来,还会随时更新、方便调取,慢慢摸清你的习惯,把这些重要的个人信息长期记下来。所以蓝心大模型的 " 懂 ",不是只判断一次,而是靠长期记着你的喜好,慢慢形成专属你的 " 认知 ",于是用得越久,它就越懂你。当然这个过程也是在端侧就能离线处理的,同样安全可靠。
" 自主规划能力 " 的强大在于,哪怕你说的是 " 帮我弄下明天的行程 " 这种有点模糊的话,它也能精准 get 到你的意思,把这句话变成清晰的任务步骤;还能调用上千种实用功能(比如查天气、订车票)和联网服务,找出最省事的做法。所以蓝心大模型的厉害之处,不只是 " 听得懂 ",更在于它知道 " 怎么做 ",就像个贴心的得力助手,主动帮你解决麻烦。
" 可控执行能力 ",就是把规划好的事落到实处的本事。它能让不同的 AI 能力 " 分工合作 ",从而使行动方案在每个环节落地,保障每一位用户获得属于自己的贴心服务。这样一来,就不会出现 " 听懂了却做不好 " 的情况,在 " 懂得做 " 的基础上,实实在在 " 做得好 "。
简而言之,蓝心个人智能框架「感知 - 记忆 - 规划 - 执行」的智能体技术布局,全面赋能蓝心大模型矩阵,从听得懂、一直懂、懂得做、做得好四个维度实现了 " 懂用户 ",为个人化智能生根发芽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生态开放,vivo 探索 AI 时代无限可能
要让 AI 一直 " 懂你 ",离不开持续的技术突破。为此 vivo 没有孤军奋战,而是拉上了高校和开发者,一起探索更多可能。
这些年,vivo 一直和华中科技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深度合作,聚焦大模型的核心问题,比如怎么让 AI 在手机端跑得更快、更省电,怎么让 AI 理解需求更精准。
2025 年,vivo 还联合南开大学举办了第二届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 "AIGC 创新赛 ",吸引了 6300 多位两岸三地的年轻人参与。这些年轻人带来了很多有趣的创意,把蓝心大模型和日常场景结合得相当好,诞生了《灵动物理 PEA》《绘说绘画——儿童 AI 英语启蒙》等优秀作品。
如果说产学研合作构建了蓝心大模型的纵向技术深度,那么蓝心智能开放平台则通过生态协同撑开了横向服务广度。vivo 很清楚,做好个人化服务需要借助各方力量,因此通过蓝心智能开放平台将蓝心大模型背后的能力开放给开发者。目前,蓝心智能开放平台已汇聚超 50 家生态伙伴,接入 100 多类意图与 200 多项服务。
而且,vivo 的开放不是 " 表面功夫 ",而是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协同体系,让开发者能轻松上手:首先,vivo 将意图框架升级,全面兼容 MCP 协议,进一步提升了接入和分发的效率;其次,vivo 推出 A2A 协议,支持全流程线上化创建智能体,让开发门槛变得更低了;再者,vivo 开放端侧基座模型与一站式 LoRA 部署方案,大幅降低了开发者的成本;最终,vivo 通过更完备的上下文工程,让决策更高效、更精准,优化所有大模型应用的用户体验。
雷峰网认为,这种全链条的开放,就像把蓝心架构的核心能力,变成了大家都能用的 " 基础设施 "。更多开发者参与进来,就能做出更多贴合不同人群需求的个性化服务,最后受益的还是我们每一个用户。这和 vivo" 创造智能、温暖的个人化服务体验 " 的目标是一以贯之的。
回过头看,vivo 的 2025 蓝心智能战略,从大模型的能力升级,到蓝心架构的设计,再到开放生态的搭建,核心始终只有一个:让 AI" 懂你 ",让科技真正服务于我们的日常。
vivo 很清晰地认识到,AI 的价值不应由技术的复杂难度来衡量,而应交由用户来评估。他们没有追求复杂的技术噱头,而是盯着我们用 AI 时的痛点,这种脚踏实地的态度,本质上也是其基于 " 本分 " 价值观的必然选择。就像 VDC 上 vivo AI 全球研究院院长周围说的那样:" 在 AI 时代的浪潮里,vivo 会持续从用户需求出发,携手广大开发者和生态伙伴,不断创造更智能、更温暖的个人化服务体验。"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