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海情报局 前天
凭什么中国人吃水果可以这么便宜?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星海情报局 (ID:junwu2333),作者:星海老局,题图来自:AI 生成

今年,中国人吃水果已经不能用 " 自由 " 来形容,而应该用 " 野性 "。

能让我们野性消费的水果有哪些?

阳光玫瑰,最贵的时候两三百一斤,一线城市的中产买一次也觉得肉疼。

但现在超市里,一斤只卖 8 块 8,我一买一个不吱声。

蓝莓,前两年 24.9 一盒,每盒只有 125 克。

但从去年开始,它已经成了特价区的常客,一有活动就 5 元 / 盒,果子又大又甜。

就有一种商家不过了,要当掉家产跑路的感觉。

为啥这么便宜呢?

因为量大。

2015 年,全中国的阳光玫瑰种植面积还不足 15 万亩,但现在是大约 150 万亩。

类似的,蓝莓的种植面积,也在去年达到了 140 万亩。

而且我们不仅供应上来了,技术也升级了。

广西、云南、山东的一些规模化种植基地,已经实现电脑配置营养液、AI 全天候值守。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我们的水果产业,是怎么进化到这个水平的?

中国人的 " 水果自由 ",只是最近几年的事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物质相对匮乏,温饱尚是民生头等大事,水果还只是少数人能吃得起的奢侈品。

所以即便是农业科学家,工作的重心也要放在粮食的种苗培育上,水果这种可有可无的副食品,研究它的良种就像是不务正业。

可传统水果往往产量低、甜度差,农民不好卖,就更是不愿意种。

就拿苹果来说吧,光果树生长的时间,人们就等不起。

在青海省海东市的白武家村,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先生曾笑着回忆:" 苹果 3 年挂果,8 至 10 年达到丰产期,时间长不说,还影响小麦等农作物的产量,在当时交公粮、留口粮、留种子的年代,人们都不愿意种。"

后来地方有意帮农民提升收入,为大家发放了苹果树苗。

可是一心只想着吃饱了交公粮的农民,一是没有心思和精力种果树,二是缺乏果树培育知识,树种下去,一不修剪、二不施肥、三不打药,很多果树长着长着就被农民一刀砍了。

一直到大家收入增加了,这才发现所剩无几的果树,收益居然比粮食高,开始补种果树,扩建果园。

可即便是种上了果树,果农们还要解决另一个大难题:怎么卖。

在没有直播带货的时代,水果蔬菜都只有线下渠道,收果商是水果产业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他们得到了怎样的市场信息,决定它们去哪里收果,用什么价格收果。

所以有的时候,收果商要是不来,或者晚来几天,果子甚至只能烂在地里。

在缺乏仓储设施、运输冷链的时代,水果的货损率特别高。

果商发现一个烂苹果,这个果子的成本,就要加到另一个好苹果的身上。

所以在一个人月工资也就只有几十元的 1980 年代,零售市场的苹果,普通的能卖到每斤 5 毛钱,一等国光大约是 1 元钱 / 斤。

这要是放到现在,就相当于一斤苹果几十元,简直天价。

可是钱被谁赚去了?似乎谁也没赚到,利润都在高昂的损耗中被抵消掉了。

到最后,即便是中间商层层加价,消费者在缺乏信息对比的时候,仍然只能接受水果的昂贵,甚至有的家庭,没人生病住院,都舍不得花钱买水果。

记得有老辈人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她上技校的时候有一个同学,在二十几岁还没吃过鸡蛋。别的同学问她为什么不吃鸡蛋,她说:" 这能吃吗?我小时候家里的鸡蛋不让吃,都拿来卖钱。"

这种像笑话一样的悲情故事,在水果上是一样一样的。

穷人不舍得吃,富人不经常吃,这就是中国的水果曾经历的一段苦涩而惨痛的历史。

把水果的价格,打下来!

让水果降价,难度不亚于一场技术革命。

除了开头我们说的规模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培育优种

看看现在超市里,有多少种好吃又不贵的水果。

普通点的,比如北京的平谷大桃,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主导培育,系列中一共有 300 多个细分品种,从这里选几个高产又好吃的,可太容易了。

高端点的,如软枣猕猴桃,原产地人家直接标注 " 亚洲 ",经过我们的改良之后,个头跟红枣一边大,皮薄馅大一口一个,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亲自操刀。

还有历史悠久的荔枝,白糖罂、桂味、仙进奉,品种多到能承包你整个夏天。

这些水果,有的纯甜无酸,有的皮薄水多吹弹可破,既是营养健康的代表,也是朋友聚会的气氛担当。

价格呢,从几元到十几元不等,就算某天超过 20 元,那就直接等特价,9 块 9 也能拿下。

实现如此大规模的高性价比,仅靠农人们的努力肯定不行。

袁隆平爷爷之所以被网友们含泪尊为神农,就是因为粮食的高产,从来不是靠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夜以继日得干,而要靠优良的品种,属于是科学的范畴。

想要良种,我们只有两个办法,要么自己培育,要么从国外引进。

例如富士苹果,是我们在 1966 年从日本青森县引进的,巨峰葡萄是来自日本山梨,红颜草莓来自日本静冈。

即使我们中国自古就有柑橘,但是丑桔、粑粑柑,却也都是 2000 年前后从日本引进的品种。

过去几十年,日本几乎就被我们当成了一个育种实验室。

不过只靠买种子,怎能满足中国 14 亿人口的水果消费。

我们都知道,近几年中国年轻人一到夏天就有一个保留节目,那就是花式嘲讽韩国人吃不起西瓜。

这项目是谁给我们推上日程的?

一位奉献了自己一生的老院士,吴明珠

这位" 甜瓜院士 ",为了让我们能在夏天尽情啃西瓜,她在西瓜育种这事上,一干就是 60 多年。

最辛苦的时候,她带着馕和水,骑毛驴走遍新疆的 300 多个生产队。

也曾连续三年住在西瓜地,一辈子亲手培育了 30 多种不同的西瓜。

我们今天在市场上买到的麒麟瓜、8424 等主流品种,都凝聚着她的心血。

有了好种子,即使我们普通人,也能在自家后院种出好吃的水果。

所以你说中国在培育良种水果方面厉不厉害?当然厉害!只不过作为一个 14 亿人口的大国,我们不想把喂饱自己这种小事拿来吹牛而已。

毕竟,在大洋彼岸还有个几乎同等面积的国家,时刻准备着跟我们在科技上飙车呢。

但你知道吗,吴明珠院士这样的科学家,那是万中无一。

因为培育优种的过程,就和其他科研项目一样困难重重、风险巨大。

比如在西红柿的培育上,我们就在提高产能和标准化的过程中,弄丢了一个名为 "TomLoxC" 的基因,导致现代品种的西红柿糖酸比失衡,吃起来不如过去的老品种味道浓郁。

一次次枯燥的实验,一年年无尽的等待,才有可能看到良种的诞生。

辛苦、烦闷、焦虑,收入也不见得有多高。

可中国就是有这样一群人,为种出好吃的水果,长期坚持不懈。

就说榴莲,全球 90% 以上的产量,都是被中国人消化掉的。

去年,我们从东南亚进口了 156 万吨榴莲,总值 69.9 亿美元。

为此啊,前几年不少越南的农场主,把咖啡树砍了种榴莲,现在房子翻修了,车子升级了,孩子也送进大学了。

但今年,海南三亚的千亩榴莲果园,终于进入了丰产期,品种涵盖金枕、黑刺、猫山王。

要知道,我们早在上世纪 50 年代就尝试在海南种榴莲。

但榴莲娇气,强风霜冻都受不了,但凡温湿度不适宜,人家就是不挂果。一直到 2019 年,40 棵做了几十年观赏树的榴莲,突然开花结果了,榴莲的本地化试种被重新启动,只用了 5 年时间,海南的榴莲种植面积就达到了近 4 万亩,育种专家们期待了半个世纪的榴莲国产替代,就要实现了。

我们自己的国产榴莲,不需要经历复杂的过关流程,果子在树上长熟了再摘,能比进口果更好吃。

所以榴莲的价格嘛,自然也会像阳光玫瑰一样,走上亲民路线。

咱就是说,被誉为 " 水果之王 " 的榴莲都要走性价比路线了,还有啥能拦得住咱中国这些了不起的吃货?

水果便宜,但一点也不卑微

近些年,我们看过了太多新的商业概念,国潮、新消费、Z 时代,很多新的模式,直播带货、兴趣电商,无数新赛道,如新能源汽车、AI、具身机器人 ……

所以一聊起水果,我们就仿佛一瞬间从城市穿越到了乡村,想到的都是播种、施肥、采摘之类带着泥土味道的劳作画面。

但实际上,水果虽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产业,含金量却一点不比前沿科技低。

它推动的两个 " 飞轮 ",每一个都影响深远。

1、从低货损,到冷链直达

今年夏天,荔枝大火,中东土豪到当地的华人超市疯狂抢购。

《长安的荔枝》分别拍了一部电影和一部电视剧,就连瑞幸咖啡的防烫手杯托,都出了荔枝印花款。

从中东到欧洲,从美国到智利,荔枝成了中国水果的 C 位顶流。

这些荔枝,在美国超市的价格,折合成人民币能卖到 140 元一斤,欧洲是 300~500 元。

不是!

影视作品里都说了,荔枝这东西,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怎么还能卖到这么远、这么贵?

咱看看运输的配置就明白了。

新鲜荔枝先用冷链卡车运到机场,经过 " 优先安检 + 快速通关 " 一条龙服务,通过飞机空运,48 小时内抵达东南亚,72 小时内送达欧美市场。

这期间,果农们先给荔枝安排移动预冷舱,让 30 ℃高温的荔枝在 1 小时内降到 4~9 ℃。接着,荔枝被转移到 " 单元化移动冷链方舱 ",此后就 " 一箱到底 ",送到世界各地。

期间各种检查、过关,冷鲜方舱都不需要被打开,全程恒温。

方舱的内部环境,还可以通过氧气与氮气的科学配比,延缓水果腐坏。

今年,无锡的一家企业,还推出 " 空间电场休眠保鲜 " 技术,通过特定的电场环境,调节水果的细胞活性,让原本只能保鲜一周左右的水蜜桃,能保鲜 3 个多月。

这里补充一个小知识,中国的很多冷链企业,是同时给水果、肉类、疫苗等药品定制冷链方案的。

这其中,水果冷链的需求最大、路程最远、发展最快。

还记得今年初,京东与美团的外卖大战吗,有人说:美团能送外卖,那它就能送一切。

那我告诉你,一个平台如果能卖水果,那它也能卖一切。我们能把水果卖到世界各地,就能把一切卖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

2、从标准化,到大品牌

虽说现在很多人都习惯了上网买水果,但在十几年之前,这是很难想象的。

因为水果太难走线上了。

你要快递一箱水果,得先做好损耗 30% 的准备。那怎么才能保证消费者买水果的满意度呢?

三板斧:降价、冗余包装、无条件赔付。

商家只有在这三点上抠得无比仔细,才能赚到钱。最主要的办法就是标准化。

所以在直播间和生鲜平台,我们最常买的是一小盒一小盒的蓝莓、用 N 个 J 来标记等级的车厘子、冷冻在小盒子里的榴莲肉。

因为这些水果,只要属于同一个品类,就全长一个样,预期与收获无缝衔接。

而这就是建立品牌的必经之路。

还记得有一次,我去小区外面的水果店,只买了两颗鸡蛋大的佳沛奇异果,人家要我 20 元,10 元一个。

如果按照 8 个一斤来算,佳沛的价格大约是我们国产猕猴桃的 20 倍。

在 2024 财年,佳沛一共卖出了约 44.2 万吨的奇异果,全球果品销售收入 51.4 亿新西兰元,核算成人民币,大约是 219 亿元。

我们拿一个中国的地方品牌做个对比,齐峰果业,在 2024 年共销售 6 万多吨猕猴桃,销售金额超 7 亿元。

佳沛的销量是齐峰果业的 7.4 倍,营收却达到齐峰果业的 31.4 倍。

如此大的差距,就因为我们的水果目前还缺乏国际品牌,无法实现溢价。

不过在近几年的发展中,中国的水果产业已经历了标准化、规模化的升级,具备了一定的连锁经营能力,很多水果产区也通过有效的政策扶持,让产地本身成为品牌最大的助力。

所以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也会有自己的 " 佳沛 "。

让这么多年的默默努力,转化成甜美的附加值。

结语

讨论中国的水果史,电商是一个绕不过的话题。

它去掉中间商,让产地直销成为可能,还在标准销售的基础上,把价格打下来了。

但也有很多人,在网购水果时体验不佳。

有的是因为运输损耗,有的是因为商家夹带次品。

没办法,水至清则无鱼。一个产业快速发展的时候,乱像是杜绝不了的。

不过我们今天还想聊一件事:水果电商对人力资源的重新整合。

作为一种农产品,为了降低成本,水果的生产方一定会不断地更迭生产力,能用机械的就不让人上,能用科学解决的办法,尽量不依赖低端重复性劳动。

产业越是发达,需要的人力就越少,这是谁也抵抗不了的客观规律。

可是被解放的劳动人口,如果走出果园,能去哪呢?

现在,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去水果电商,协助主播们挑拣、分装、打包、质检、客服。

比如现在的甘肃天水花牛产业带,早 8 晚 5 的 " 妈妈岗 " 员工,已经不够用了。

我们在直播间买的蓝莓、草莓、桃子都差不多一般大,就是她们在仓库里帮我们一颗一颗挑好了。

在没有水果电商的时候,这些宝妈为照顾孩子,只能用休息时间打一点零工,时间不确定,收入不稳定。

但有了水果直播间的理货、客服等岗位,宝妈们不仅收入可观,中午还能把孩子接出来,回家一起吃个饭。

水果的亲民价格,既是产业发展的动力,也是电商进化的引擎,还重了构社会福利,在潜移默化中推动了一个良性循环。

所以啊,别小瞧中国人的 " 水果自由 "。

它看似只是让我们获得了在吃上面的小快乐,其实创造了无数人的大幸福。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ai 中国人 山东 直播带货 一线城市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