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知心小贝 ,作者知心小贝
发了一百多年,诺贝尔奖金咋还没花完呢?
这问题,在老詹脑子里也绕绕去,一直没有答案。
所以,看到文章,立马阅读,
阅读完毕,立即决定,转载!
什么叫价值 ?
满足需求,即有价值。
创造财富如此,写文章,亦如此。
知心小贝 知心小贝 2025 年 10 月 09 日 日本
作者:金小贝
2025 年的诺贝尔奖已经陆续出炉。每年这个时候,大家除了关心谁得奖、谁被 " 爆冷 " 外,还有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 这诺贝尔奖金,到底是哪儿来的?发了一百多年,咋还没花完?"
说实话,我也早就有这个疑问了。毕竟从 1901 年开始,诺贝尔奖年年发、项目多,光奖金就上千万瑞典克朗一份,折合人民币差不多七百多万。换谁家小金库早该瘪了。
可现实是——诺贝尔基金不但没瘪,反而越滚越大。
那它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我查了有关资料,才知道,这诺贝尔,也太会理财了。
下面听小贝细细道来。
诺贝尔的钱,其实还在 " 生钱 "
先上点干货:
2024 年起,每个完整的诺贝尔奖奖金是 1100 万瑞典克朗。
截至 2024 年底,诺贝尔基金的总资产规模大约 66 亿瑞典克朗。
当年基金投资的收益率是 +11.6%,也就是说,这笔钱不仅没花掉,还越变越多。
这笔钱并不是瑞典政府每年拨的,而是来自阿尔弗雷德 · 诺贝尔的遗产。他当年靠发明炸药发了大财,1896 年去世后,把大部分财产——当时约 3100 万瑞典克朗——都留给了一个基金,让它每年用 " 赚来的利息 " 来发奖。
重点来了:
只花利息,不动本金。
这就是诺贝尔基金 " 永动 " 的秘诀。
诺贝尔奖是一棵 " 摇钱树 "
基金会把本金投到各种渠道:股票、债券、房地产、甚至一些另类资产。
一整年下来,它靠投资赚的收益——利息、股息、分红——就是奖金和运营经费的来源。
比如说,假设你有 43 亿人民币的基金资产(差不多等于 66 亿瑞典克朗),哪怕一年保守赚个 5% 的收益,也有 2 亿多人民币的投资收入。
每年发奖金、办活动、出书、宣传,全算下来也就用掉不到三分之一。剩下的收益又能回到基金里,继续滚雪球。
本金像树干,收益像树叶。
诺贝尔基金每年只摘叶子,不砍树干。
这就是为什么,一百多年过去,奖金不但花不完,还越发丰厚。
发奖金额不是随心定的
诺贝尔基金其实挺精明。每年他们都会根据市场表现、通货膨胀、基金收益来评估能发多少。
要是行情不好,奖金可能原地踏步;
要是基金赚得多,就小幅上调。
比如 2023 年,他们觉得收益稳健,就把奖金从 1000 万提高到了 1100 万克朗。
这就像你过年发年终奖,老板手头宽裕一点就多给几千,紧一点就稳住不加——差不多这意思。
管理方式 " 瑞典味儿 " 十足:稳、细、讲究平衡
诺贝尔基金的投资方式也特别有瑞典人的风格——
稳扎稳打,不冒进。
大约一半投股票,一部分投债券和房地产,还有一小部分放在对冲基金或另类投资上。
这样做的好处是:
股票涨了能赚钱,
债券能稳定收益,
房产抗通胀。
就算某一年股市跌得惨,基金整体也不至于伤筋动骨。
再加上诺贝尔基金享有一定的免税待遇,收益几乎 " 毛利转净利 ",比普通投资者还划算。
为什么大家都觉得它 " 花不完 "?其实是心理错觉
1. 奖金太大,看着吓人。
一说 "1100 万克朗 ",大家条件反射觉得这是一笔巨款。
但对于一个动辄几十亿资产的基金来说,这只是它年收益的一小块。
2. 时间太长,给人一种 " 无底洞 " 的错觉。
一百多年,每年都发几次奖金,我们自然觉得:" 这钱得花多少啊?"
可其实,每年支出的金额和基金总收益相比,只是小头。
3. 大家不了解 " 靠利息吃饭 " 的逻辑。
我们日常花钱,是 " 有多少钱花多少钱 ";
诺贝尔基金是 " 用钱生钱,再花赚来的钱 "。
模式不一样,结果也就不一样。
真正的财富,不是花得多,而是生得久
诺贝尔奖金能活过一个世纪,本质靠的是时间 + 纪律。
它不求短期暴利,也不为一时的面子提高奖金到不可持续的水平。
靠稳健投资、复利滚动,一代又一代科学家、文学家、和平活动家都能拿到那张 " 瑞典金支票 "。
这跟我们普通人理财其实是一个道理:
你有一笔钱,不要想着一年翻倍;
先保住本金,再让收益稳稳跑赢通胀。
时间久了,它自然会变成你的 " 诺贝尔基金 "。
所以,诺贝尔奖金花不完,不是因为谁在背后给它 " 打钱 ",而是因为这笔钱会自己挣钱。
当年诺贝尔留的,不只是炸药和奖章,
还有一堂用行动写下的理财课:
真正的智慧,是让钱为理想服务,而不是让理想被钱拖垮。
小贝佩服得五体投地。
(完)
点赞、在看、转发
小贝原创作品 | 欢迎分享朋友圈
小贝的新书所剩不多,扫码小程序可抢购:
作者介绍: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