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楼聊心理 10-11
38岁那年,老公出轨,儿子和她说:我要和你决一死战……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点击上方蓝字" 小楼聊心理 ",设为星标

一起聊聊心理和日常 ~

国庆和一个多年未见的同学吃饭,我知道她几年前经历了一场婚姻变故,今年渐渐走出困境,状态好了不少。

这次她和我细说当时的情况,我才知道她那时居然遇到那么多糟心事,除了婚姻,还有小孩也非常不省心。

那时她大儿子十几岁,正逢青春期,和她关系剑拔弩张,在某天对着她吼:我要和你决一死战!

她说这一段的时候已经不难过,当成一个笑话和我讲。我小心翼翼问她:你儿子是在开玩笑,还是认真的?

她说,认真的,他真的要和我决一死战。

她说她大儿子性格很暴躁,像奶奶,小时候就和她不对付,还好小儿子像个小天使。要是两个儿子都是这样,她真要被气死。

我问她,那现在你和大儿子怎么样了?

她说,好多了。

因为她前夫出轨,他们婚姻经历了一系列狗血的事情,大儿子在这段时间变得懂事了很多,而且大儿子判给了前夫,没和她一起生活,母子二人关系渐渐变好了。

她问我,你说怎么回事,我两个孩子一样教的,老大老二性格差那么多。

怎么回事呢?

兄弟姐妹性格不一样很正常,小孩的性格很大一部分是被基因影响的,就像开盲盒一样。

现在很多父母有种迷思,觉得孩子性格是教养方式决定的,这个迷思也一度被一些养育专家传播。

甚至有些观点认为,母亲在孩子几岁做了什么,或者没做什么,决定了孩子性格。

这个观点应该演化于精神分析的一些理论,曾经我也认为它们是对的,但这几年我看了一些分子生物学方面的书,也看到了更多近些年出版的心理学方面的书,我越来越认可一个观点——后天教养方式对人的影响,可能远不及基因。

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可能受精神分析潜移默化的影响,过度强调了父母对孩子性格形成的重要性,重要到似乎养育方式决定了性格的一切。

更极端的观点认为,母亲的养育方式决定了孩子的一切。

这个观点无形中给许多父母造成了极大压力,尤其是母亲。

但事实可能未必是这样,有一些性格的方面,基因的影响远远大过后天养育方式。

还有一些方面,基因与环境极其复杂地相互影响,甚至于互为因果,要么相互纠缠着进入恶性循环,要么相互促进进入良性循环。

有几个大型双生子研究这些年逐渐被披露,有些双胞胎从出生就被养在不同家庭,但他们性格中某些方面,似乎并不受家庭影响,成年后居然非常相似。

还有一些婴幼儿时期表现出来的性格特质,会一直稳定的保留到成年后。

比如,一个人如果婴儿期就是一个易怒、敏感、易受惊吓、难以入睡的孩子,这些特质极可能保留到成年后,这类孩子非常需要在成长阶段学习足够多安抚自己情绪的技能。

我还看到一个关于犯罪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养子的犯罪行为与生父的犯罪行为有显著关系。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如果一个被领养的小孩,他的生父是个罪犯,而养父不是,那他成年后犯罪概率都显著的高,比没有犯罪的生父的孩子高近 3 倍。

当然这个过程是一系列因素相互作用的后果,比如幼年期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缺乏同理心,冷漠,无法遵守规则,青少年期难以结交朋友,违抗老师,学业成绩差,青春期更可能被诊断为对立违抗障碍,最后发展到成年期,出现暴力犯罪行为…

这个过程就像滚雪球一样,一开始这个孩子就难以养育,父母要花更多精力照顾他,如果父母缺乏足够的心智功能、养育条件,这个孩子会让父母觉得精疲力竭,吼叫、打骂可能成为他成长过程中的常态。

而他会发展出对这个世界更加对抗的态度,泛化到他之后所有关系中,如果他又恰巧在青春期处于一个缺少规范的环境,遇到一些不好的伙伴,学习到犯罪技巧,缺乏人生目标,成年后犯罪的可能性就会相当高。

我们很能够接受父母会影响孩子的行为模式,但很少人知道,孩子的特质也会引发父母不同的行为模式。

有些孩子会让父母成为更好的成年人,但有些却恰恰相反。

还是那句话,如果父母没有足够完善的心智能力,在养育一个 " 难处型 " 孩子时,会精疲力竭。而那些 " 随和型 " 的孩子,会让父母成就感满满,时常感觉治愈。

当然,人只能在困难中成长。

如果父母养好了一个 " 难处型 " 孩子,他们心智能力一定会提高很多,很多。

原来我有听说,有些孩子性格不像父母,更像别的家庭成员。

常听见的是像爷爷或者奶奶,外公或者外婆,甚至有像舅舅,姑姑,叔叔,伯伯的。

而这些人并没参与过孩子的养育过程。

最近我看了一些遗传学的书,发现这些情况有生物学基础。

男性精子的 DNA 并不完全相同,女性的卵子也是。

精子和卵子在减数分裂前,同源染色体会交叉互换。

打个比方。一个男性有两套染色体,一套来自爸爸,一套来自妈妈。

男性精子产生前,这两套染色体会先配对,然后它们的染色体部分片段会发生交换,再经历两次减数分裂,这些交换过片段的染色体随机分配到精子中,一个子细胞产生 4 个精子,它们的 DNA 都不一样。

虽然男性一次射精能产生几亿个精子,但它们很可能没有一模一样的 DNA(这个过程既复杂又有趣,建议搜视频来看,文字描述不清楚)。

同样,卵子也没有一模一样的 DNA。

如果这些不一样的片段是影响性格的显性基因,那孩子不像爸爸或者妈妈,而是像爷爷或者奶奶,外公或者外婆,甚至别的亲戚,也是有可能的。

当然性格肯定不是一个基因在控制,而是很多很多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表现,但它确实有生物学基础。

有时候我觉得生孩子就像开盲盒,真的无法预料会生出一个怎样的孩子。

用一个比较玄学的说法就是,有些孩子是来向父母还债的,而有些是来讨债的。

人类太复杂了,没有哪一种养育方式一定能 " 造就 " 什么样的孩子。

如果在再延伸去思考,或许原生家庭也并不能决定一个人成为某一种人,虽然原生家庭重要,但也只是影响因素之一。

在培育孩子性格过程中,父母既不要看轻自己的作用,也不要太看重自己的作用。

以上只是我对性格形成的一些思考,绝对不是什么理论,如果你的看法和我不同,我完全接受你的观点,并且未来我的思考,也可能随着我获得更多知识而发生改变。

  小楼好文分享  

不要过度使唤孩子 ?

- END -

我是小楼,一个喜欢聊点有用日常心理学,想把日子过得舒服明白的中年女。出版过心理学书籍《婚姻自救指南》和《自我觉醒,给孩子最好的原生家庭》。更多分享和感悟可关注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基因 出轨 心理学 双胞胎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