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跌纷纭——一周大科技表现
本周宏观主线:
美国政府停摆继续扩散影响。自 10 月 1 日陷入停摆状态,部分联邦机构停止正常运行,数据发布被延后,政府合同与项目支出被压缩。关键经济数据(比如 就业、制造业报告等)难以及时公布,市场判断的 " 可视性 " 下降,不过 CPI 数据在劳工部召回部分工作人员编制的情况下预定于 10 月 24 日发布(为了不对美联储造成影响)。同时,美国部分州经济已出现收缩迹象,其中加州、纽约作为规模超大的州接近拐点。
关税威胁重燃。川普在社交平台发文,针对中国限制稀土出口威胁若无解决将对中国商品加征 100% 关税,点燃市场对中美贸易战重启的担忧。市场可能进入 "Tariff Tumble" 阶段,即在政策突变面前容易被打断的上涨周期。在这一跌势中,科技 / 成长板块受冲击最大。 $ 纳斯达克 ( .IXIC ) $ $ 纳斯达克 100 指数 ( NDX ) $
目前市场上涨仍有 " 高质量 " 成分。当前上升主要由大市值、盈利能力较强、AI 驱动型公司支撑,并非全盘炒作。AMD、DELL 宣布与 OpenAI 达成重大交易,市场对科技 AI 板块的偏好仍在。
大科技本周也表现出先扬后抑的趋势,NVDA 在创下新高后也开始回调,至 10 月 10 日收盘,过去一周 $ 苹果 ( AAPL ) $ -4.94%, $ 微软 ( MSFT ) $ -1.23%, $ 英伟达 ( NVDA ) $ -2.38%, $ 亚马逊 ( AMZN ) $ -1.43%, $ 谷歌 ( GOOG ) $ $ 谷歌 A ( GOOGL ) $ -3.57%, $Meta Platforms, Inc. ( META ) $ -0.74%, $ 特斯拉 ( TSLA ) $ -3.80%
影响资产组合的核心交易策略——一周大科技核心观点
风浪越大,微软越稳?
宏观 IT 预算是微软增长的土壤。MS 的 CIO 调研显示,2025 年 IT 预算增长预期稳定在 +3.6%,软件子行业领跑 +3.8%;首瞥 2026 年整体加速至 +3.8%,软件更猛 +3.9%,且远超硬件 ( +1.5% ) 、通信 ( +2.5% ) 和服务 ( +2.3% ) ,印证云迁移大势。AI/ML、安全和数字转型位居前茅,这些正是微软强项,最不易被砍。
从几个增长点来看,GenAI 是杀手锏。市场预期微软 2025 年获最大 GenAI 增量份额,远超亚马逊 14%;三年期 37%,领先 OpenAI 12%。为什么微软如此脱颖而出?起四大核心驱动力包括:
微软高度契合 CIO 的世俗主题,如 AI/ML、安全和数字转型,这些正是其产品线(如 Copilot 和 Azure AI)的强项;
微软的软件生态深度整合,确保 GenAI 无缝嵌入现有工作流,避免了企业切换成本;
其庞大产品组合覆盖从云基础设施到企业应用的全链条,触达数亿用户
微软在 AI 基础设施上的巨额投资——包括数据中心扩张和芯片采购——已转化为竞争壁垒。相比之下,OpenAI 虽创新性强,但缺乏微软的端到端执行力。
Source: Alpha Wise
此外,微软在 GenAI 代理策略中的渗透率高达 27%,亚马逊 17%,OpenAI 仅 10%,谷歌、Salesforce 和 ServiceNow 等则形成长尾。这意味着微软不只在基础设施层领先,还在应用层构建 "AI 代理 " 生态,推动自动化转型。
从近期的调研来看,Copilot 许可证同比增了 400%,早期用户从 " 全自动 " 幻想转向提示工程教育,Studio 工具成亮点,嵌入 Power BI/Azure,这也是微软放弃 OpenAI 大合同后,转向更多企业客户后,长期 ROI 更高。
Azure 云增长动能目前是三家中最强劲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中小企业商作为增长引擎的潜力。微软凭借产品捆绑和定制化 AI 代理,正逐步蚕食份额。Azure 云平台实现 30% 增长,超出经销商预期,反映出 SMB 对云迁移的日益迫切;现代工作套件(包括 Teams 和 Office 365)以 18-22% 增速稳健推进,支撑远程协作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Azure 增长虽强劲,但较微软官方财报略显滞后,那是因为中小企业商在 AI 采用上存在 " 滞后效应 ",因为生成式 AI 需要企业构建先进基础设施,如数据管道和技能培训。这并非微软的结构性问题,而是 SMB 成熟度的自然阶段,预计随着教育和激励机制到位,差距将迅速收窄。
从宏观层面上来看,在美联储降息预期下,中小企业信心指数回升,IT 支出意愿增强。
但另一方面,突然宣布的大幅关税(100%)直接提高了市场对美中贸易对抗再升级的概率。关税与出口管制若扩大,会影响关键原材料(稀土)、高端芯片与软件出口,从而给 AI 基础设施(GPU/ASIC 采购、服务器)带来额外成本与获取难度,对中小企业的 IT 支出造成压力。而大型云厂商(AWS/Google Cloud/Microsoft Azure)与拥有自研 ASIC 或大采购能力的玩家将更能吸收这些冲击。
最后,从估值层面看,目前微软以 33x 的 NTM 预期市盈率交易,与大盘整体的 non-GAAP 平均持平;按照 2027 年的 $19.73 GAAP EPS 来算,目前仅为 28x 倍,意味着未来一年仍有上行空间。
期权观察家——大科技期权策略
本周我们关注:甲骨文能否突破质疑?
$ 甲骨文 ( ORCL ) $ 过去一年实现了惊人的蜕变。从昔日被视为滞后于数字化转型的传统软件巨头,到如今凭借大胆长期指引、巨额 AI 合同以及定位 AI 基础设施领军者的前景。前阵的财报暴涨源自 OCI(云基础设施)收入指引提升(从 2025 财年 100 亿美元飙升至 2030 财年 1440 亿美元)以及剩余履约义务(RPO)的环比跃升(从 1000 亿美元左右至 3170 亿美元)。然而,在这一强势反弹中,诸多质疑性新闻报道与卖方研究引发投资者困惑,焦点集中在利润率低迷与客户集中风险上。
The Information 报道援引所谓内部文件,称 AI 销售额同比近三倍增长,但毛利率仅 16% 左右,局部低于 10%。但 Oracle 的路径与微软 Azure 相似:在 2016 财年全球激进扩张期毛利率暴跌至 -68%,计算资产强度占 IaaS/PaaS 收入 341%。但随着增长放缓与效率释放,至 2019 财年反弹至 32%,2022 财年达 62%。因此,Oracle 也需要关注几点:
是否能成为超大规模云巨头,驱动 EPS 与 FCF 长期扩张;
是否从 AI 旁观者变身核心参与者。
下周(10 月 16 日)的 FAM 大会将注入透明度,非直接披露毛利率,而是强调收入盈利性对每股收益 /EBIT 的拉动。更新 2029 财年总收入指引(超 OCI)或将重申 SaaS、多云数据库等非 AI 方面的稳健增长(20%+)。
尽管 10 月 10 日科技股整体大回调,但 ORCL(-1.35%)的表现优于大盘,也说明近期多头力量并不小。从期权上来看,ORCL 再 10 月后几周以及 11 月均有 300-350 的大量为平仓订单,其中 10 月 24 日当周的 315-330-350 均有异常大单。
给个持仓大科技股的理由——为何 "TANMAMG" 组合总超大盘?
七巨头(Magnificent Seven)组成一个投资组合 ( "TANMAMG" 组合 ) ,等权重、每季度重新调整权重。回测结果从 2015 年以来表现是远超 $ 标普 500 ( .SPX ) $ 的,总回报达到了 2915.53%,同期 $ 标普 500ETF ( SPY ) $ 回报 282.01%,超额收益 2633.52%,仍然在高位。
今年以来大科技收益再创新高,回报为 17.54%,超过 SPY 的 12.4%。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