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伟民写作 10-11
掌握这个思维,真实故事也能写得像小说一样好看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Photo by Suzyhazel Wood

⭐️将本号设为星标,不再错过推送

* 本文节选自我的书《从零开始写故事:非虚构写作的 11 堂必修课》

文 | 叶伟民

拿好准绳,扔掉镣铐

在很长时间里,我们谈结构,基本是指以小说为代表的虚构写作。确实,虚构文学的历史要悠久得多,探索积累了众多方法技巧。非虚构写作兴起后,便逐渐走进前者的武器库,拿起就用。之所以能兼容,是因为它们有交集——故事。

2019 年,我受邀到 " 澎湃 · 复旦 " 非虚构工作坊讲课,在课上打了个比方:如果要造一匹木马,我们有两种方法。一是把木料搅碎,倒进模具制马;二是找来一整块木头,把马雕出来。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是从零到一造马,无中生有,这是虚构;后者是把多余的部分去掉," 有 " 中再生 " 有 ",这是非虚构。

我们先做极限假设:如果前者工艺足够先进,木料搅碎再生,做到和原木无异,而后者木头纹理均匀,无洞无裂,且大小足够,那么用两种方法造出来的马,你能分辨出来吗?

如果存在绝对理想的条件,那么确实难以分辨,但是在现实中这是不可能的。在结构上,非虚构既有优势又有短板:优势自然是真实,容易激发代入感,但短板也是真实,我们不可能像小说那样天马行空,把情节捏扁搓圆。

Photo by Wallace Chuck

然而,真实不是非虚构的镣铐,而是准绳。对现实的僵化理解和对事件顺序的盲目遵从,才是镣铐。我们要守卫真实,但不代表我们要把它写成档案。那不是创作,那只是记录。

生活是好导演,却不是好编剧。既然选择了写非虚构,那么这个 " 编剧 " 工作作者责无旁贷。我们大可 " 拿来主义 ",从虚构写作中取经,既保证原材料的真实,又运用抽取、提炼、重组、浓缩、拉长等情节编排手段。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一手拿好准绳,一手扔掉镣铐。

到底什么是情节?

前面说过,非虚构可以借鉴虚构文学的结构设计技巧,而结构的本质是情节的编排,我们在这里有必要将相关定义和原理说清楚。

首先,什么是情节?或者说,我们常说这个故事的情节很好,到底是什么好呢?这个情节很打动我,那又是什么打动我呢?

可能有人说,那不就是矛盾冲突、悬念反转等带来的情感反应吗?不算错,但仍然太模糊。我们还要追问,这些元素里一定有某些共通的东西在悄悄起作用,构建我们的阅读审美,从而约束作者既不能胡乱堆叠事件,又不能唯唯诺诺写成流水账。

于是,有人将情节定义为事件的组织和排列策略。写作导师詹姆斯 · 斯科特 · 贝尔就有类似的概括:" 会发生什么事 " 就是情节。

不过,英国小说家福斯特对情节的比喻似乎更加通透:国王死了,然后王后也死了,这是故事(或事件);国王死了,王后因为伤心而死,这是情节。

这个观点影响了后世许多作家。我们将例子剖开来:" 国王死了,然后王后也死了 " 只解决了 " 然后呢 " 的疑问,而 " 国王死了,王后因为伤心而死 " 不仅解决了 " 然后呢 ",还解决了 " 为什么 "。也就是说,后者不但呈现了事件的顺序,还揭示了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我们可以推导出等式:

情节 = 然后呢 + 为什么

这两个疑问相互接力,推动情节发展,最终越跑越快,迈向高潮。这很像武器 " 飞石索 " ——人类最古老的远射器具。绳子两头各绑一块石头,猎手抛出后,石头相互牵拉旋转,最远能飞百米,击中或缠绕野兽。

类似道理," 然后呢 " 和 " 为什么 " 就是这样相互绞合、牵拉、推动,组成情节的内部应力,让其不可逆转地往前走,画出情节线。就像在地球上扔出石块必定会画出抛物线,合理的情节线也总是相似的,大众审美就是故事里的万有引力,它能保证情节走在最稳固的 " 三幕式结构 " 上。

从情节线到结构

" 情节线 " 很重要,既展现情节的组织和发展,又是故事结构的直观反映。画好情节线不难,就是让事件沿三幕式曲线排列分布。有人曾总结出若干步骤,串起来就是完整的情节线。

例如,中国台湾作家许荣哲在《小说课(贰)》中,就通过七个问题,把情节线快速勾勒出来(如图 1 所示)。

图 1:荣哲的七步细分三幕式结构

问题一:主人公的 " 目标 " 是什么?

问题二:他的 " 阻碍 " 是什么?

问题三:他如何 " 努力 "?

问题四:" 结果 " 如何?(通常是不好的结果。)

问题五:如果结果不理想,代表努力无效,那么,有超越努力的 " 意外 " 可以改变这一切吗?

问题六:意外发生,情节如何 " 转弯 "?

问题七:最后的 " 结局 " 是什么?

把上面的七个问题简化之后,就可以得到故事的公式:

1. 目标→ 2. 阻碍→ 3. 努力→ 4. 结果→ 5. 意外→ 6. 转弯→ 7. 结局

前面说过,非虚构写作要以 " 真实 " 为准绳,情节只能挖掘,不能凭空设计,其发展自然不会这么严丝合缝。但是,这套流程却为真实情节的拆解重构提供了模型。

换句话说,事起三更,我可以从五更开始写,还可以闪回到二更。这样现实世界的事件顺序就被打破了,有了结构上的二次创作,但是丝毫不影响重构后元件的真实性。非虚构写作的真实性和文学性也就能共存并进,既拿好准绳,又扔掉镣铐,最终实现 " 真实的重构 " 和 " 重构的真实 "。

根雕的启示:随物赋形,因势造型

通过拆解情节和三幕式结构,我们可以看到虚构故事得以稳固和精彩的密码,其中大部分能为非虚构写作所借鉴。不过,非虚构的铁律值得一再啰唆——真实。作者可以遴选、删减,但不能凭空添加。我们的目标,是想尽办法从真实里最大限度地提炼戏剧冲突。

无须觉得戒律多多,也无须悲观,因为真实会补偿你。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听到一个令人震撼的故事,如果得知是小说,会感慨,会唏嘘,但总觉得有些远;如果知道是真事,下一秒鸡皮疙瘩就起来了——前者你知道是假的,而后者你会在潜意识里自我代入。

打个更具体的比方,如果虚构是浇铸,那非虚构就是根雕。前者可以通过脑洞大开的模具制造各种艺术品,我们会感叹其想象力;后者则是顺势而为,我们会佩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匠人的巧思妙手。这是两种创作逻辑,也是两种审美体系。

根雕和非虚构写作虽然听起来风马牛不相及,但创作哲学却甚为相通——它们都是天然存在、自然生长的东西。树根深埋于地下,形态千千万,就像世间百态。但正如不是每个树根都能成为艺术品,不是每件事都有书写的价值。必须是那些像花鸟走兽、外形传神的树根,才有再创造加工的价值。

根雕讲究 " 三分人工,七分天成 ",不凭空添加,只把多余的部分去掉。根雕的哲学在于随物赋形,因势造型,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这也是非虚构写作在结构设计上的原则:既不能扭曲捏造事实来硬套情节模型,也不能死守自然顺序写成流水账。而 " 似与不似之间 " 恰恰提供了广阔灵活的地带,让真实故事找到既不违背现实又冲突丰富的结构,继而为叙事服务,就像每双脚都找到合适的鞋。三幕式结构的 " 变种 " 如图 2 所示。

图 2:三幕式结构的 " 变种 "

上图是极简的模拟,以展示非虚构写作结构设计与理想模型的异同关系。复杂故事还能通过增加情节线实现多线叙事。也就是说,通过控制情节线,我们就能玩转故事结构。

这也是上文我们说的 " 结构反映与解决的,是情节的时空关系 " 的具体内涵。而在时空关系里,时间对结构的影响更为主导,我们对时间的感知也更为直接。

本文节选自我的书《从零开始写故事:非虚构写作的 11 堂必修课》

| END |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詹姆斯 贝尔 文学 导演 阅读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