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财经无忌,作者 | 白嘉嘉
江苏正在成为名副其实的现代化水利大省,但秘诀并非,至少不能简单归结于许多人所说的 " 先天禀赋优越 " ——事实上,即便江苏人自己,也未必清楚他们脚下其实是一片 " 缺水 " 的土地。
在今年 7 月发布的《水利概况》里,江苏省水利厅直言不讳:" 江苏本地水资源不足 "," 人均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1/5"。
这与许多人的印象相去甚远。
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同时拥有大河、大江、大湖、大海的省份,江苏境内分布着 2900 多条主要河流、300 多座湖泊。同时它还承担着平衡全国水资源的职责,2013 至今,已经通过南水北调东线,向北方输送了接近 1.5 条黄河年径流的水量。

它是怎么从 " 缺水 " 省份逆袭成为现代化水利大省的?
答案或许要从 2012 年江苏 " 拧紧 " 的那枚 " 水龙头 " 说起。
1、拧紧水龙头:以硬约束,校准水利现代化
2012 年,江苏出台了一套全国最严格的水利基本现代化标准体系——该体系被纳入《江苏水利现代化规划》,一同通过了国家水利部专家审查,随后开始全面推进落实。
这份文件的出台背景,是江苏正处在从 " 小康 " 迈向 " 现代化 " 的关键转折点。
彼时,江苏的物质基础积累已无需过多担忧:2011 年,江苏人均 GDP 突破 9000 美元,其中无锡、苏州更是超过 1.5 万美元。
更值得思考的是:什么样的发展模式,才符合 " 现代化 " 标准?
此前数年里,江苏一边发展,一边与粗放式发展留下的 " 后遗症 " 抗争。
水成为了最直观的 " 战场 "。
任何产业结构失衡、生产方式粗放、管理模式落后,都会反映在水质的下降里。而那些率先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城市,往往也在治水中踏出第一步。
例如,围网养殖和企业排污导致了 2007 年引发高度关注的太湖蓝藻事件,直接推动了后来在全国推广的 " 河长制 ";同年,沿岸城市常州,将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摆上了发展支柱的位置。
基于这些现象,国家 " 建议 " 江苏从水利出发,探索现代化发展模式——
2011 年,江苏被列为全国唯一的 " 水利现代化省级区域试点 ",《江苏水利现代化规划》同步启动编制,那套 " 最严标准体系 " 也随之诞生。
这套标准之所以被称为 " 最严 ",从表面上看,是因为此前模糊的水利标准,被量化为 22 个可执行、可监督、可考核的刚性执法指标。水利建设长出了 " 牙齿 "。
而更核心的信息在于态度的转变:
硬邦邦的政策,意味着江苏下决心 " 拧紧 " 低质量发展的 " 水龙头 ",倒逼产业界寻找转型升级的出路。
站在今天回望,这份坚决的态度与雷厉风行的举措,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江苏 13 个设区市中,大量污染环境的企业被整改或清退——仅太湖流域,就有 2 万余家涉磷企业完成规范化整治;过去以 " 煤化工 " 为支柱产业的徐州,仅 5 年就关闭了 218 家化工造纸厂、99 家立窑水泥厂。
取而代之的,是效益更高、污染更小的高新技术产业。
以常州为例。
2024 年,常州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 1.7 万亿元,同比增长 3.8%,增长动能主要来自新能源领域,贡献率达 73%。
不过,更让常州人自豪的,或许是太湖 " 前置库 " ——长荡湖的生态复苏。
这座曾因企业排污、围网养殖,水质从Ⅱ类骤降至劣Ⅴ类的湖泊,曾是常州人的 " 心头刺 "。经过多年治理,如今长荡湖水质已恢复至Ⅲ类,湖区物种也从 440 种增加到 759 种。
以水为脉,你能看到类似的故事在江苏各城市不断上演,当兼顾经济、生态、民生等多重要素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成为主流,一些一度暗淡的记忆再度鲜活起来。
2024 年,长江干线港口的货物吞吐量创下了新高,许久未见的江豚,也再次跃出水面。
2、借水发展:以机遇破难题,以科研强实力
虽然江苏本地水资源不算多,但横贯全省的长江,为其带来了另一种 " 借水发展 " 的可能——
长江过境水量,是江苏本地水资源量的 28 倍,对江苏而言,这是一座更值得挖掘的 " 富矿 "。
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正式通水前,很少有人想到,这项浩大工程中最棘手的难题,竟意外促成了中国水利技术与国外厂商的正面较量。
而在这场较量中,江苏成为了最大赢家。
沿着东线,江水从长江中下游出发,一路北上滋养华北平原,中途需穿越一段丘陵地带。沿线最高点山东东平湖的海拔,比起点扬州高出 40 多米。
这意味着,要实现工程全域贯通,必须先让 " 水往高处流 ",具体来说,就是靠泵站 " 一级级抬水 "。

听起来简单,但当时国内的技术水平,让工程面临现实考验:
南水北调东线开工前,国内泵站装置效率不足 65%,且对大型贯流泵站缺乏成熟经验,因此,大型贯流泵机组的核心技术与设备,主要依赖进口。
" 当时,有外商直接开出了天价费用。" 回忆起当年的窘迫,曾任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水源公司副总经理的冯旭松感慨不已。
关键时刻,江苏的河海大学,责无旁贷地扛起了破解 " 卡脖子 " 难题的重任。
这所 1915 年由著名爱国实业家张謇创办的高校,是中国第一所培养水利人才的高等学府,先后培育出中国近 1/3 的水利相关院士,被誉为 " 撑起中国水利半壁江山 "。
谈及攻坚过程中印象最深的技术难点,除了泵本身,河海大学教授俞晓东给出了一个意料之外的答案:共振。
简单来说,当水流引发的水泵震动频率,与泵站建筑自身的震动频率一致时,极易破坏泵站稳定性。为避免共振,团队需综合流体力学、材料学、工程学等多学科知识,开展交叉研究。
关关难过关关过。2013 年南水北调东线正式通水,沿途 13 个梯级泵站投入运行,曾经困扰中国的技术难题,变成了 " 百尺竿头 更进一步 " 的基石。
泵站装置电能转换率从 65% 提升至 80% 以上," 每年能节省数亿元能源费用 ";
国内贯流泵站设计长期被国外厂商主导的被动局面,彻底扭转——不仅实现了 " 国产替代 ",如今东南亚部分水利工程,也用上了河海大学的研究成果,实现了技术出口。
江苏借助南水北调工程的契机,推动河海大学水利科研攻关,进而提升了自身水利领域的国际竞争力,这场多方共赢的合作,某种程度上也还原了江苏领跑水利现代化背后的 " 硬核 " 实力:
" 借水 " 发展的基础,正是科研实力、敏锐眼光和大省担当共同筑起的稳固 " 河道 ",才能承载住江水的滔滔不绝,形成制度、科技、工程互相促进的正向循环。
3、水利现代化,是理念更是实践
时至今日,江苏的水利现代化,早已不依赖 " 硬邦邦 " 的政策强制推行,而是扎根于 " 因地制宜 " 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比如泰州九龙河,曾因污染严重让人避之不及,经过治理后,河水清澈见底,河边步道满是饭后散步、聊天娱乐的周边居民。
当地工作人员介绍,汇聚人气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将对河道沿线开展二期开发,增设餐饮、娱乐等业态。
这并非普通的文旅开发,而是 " 经济账 " 与 " 生态账 " 的巧妙融合:
" 现在水变好了,还得让大家养成爱护环境的意识,把九龙河变成周边居民的‘生意资源’,才能让大家主动参与到河道卫生维护里。" 工作人员解释道。
通过结合政府 " 有形的手 " 与市场 " 无形的手 " 实现水利高质量发展,这正是国家高层 " 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 "16 字治水思路中," 两手发力 " 的核心逻辑。
换个角度看,这也意味着江苏的水利现代化建设,已如 " 毛细血管 " 般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不夸张地说,江苏确实交出了一份水利现代化的亮眼答卷。
但关键在于,作为首个省级试点,其它省份能从江苏身上得到哪些启示?
以政策 " 硬约束 " 锚定转型方向?以科研 " 硬实力 " 破解技术卡脖子?以 " 双账统筹 " 保障长效发展?似乎都很重要,但又远远不足。
或许,只有 " 在路上 " 才是最贴切的回答。
2012 年,时任江苏省水利厅厅长吕振霖在接受采访时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
" 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水问题,需要用现代水利的手段去解决。这个过程,就是水利现代化的过程。
江苏的水利现代化没有终点,但我们有明确愿景:江淮安澜,河湖健康,碧水畅流,和谐水乡。"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