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西湖边的浙江美术馆,一场书画展竟让阎连科、易中天等文化大咖集体 " 追星 "?
展厅里悬挂的不仅是笔墨丹青,更藏着一位学者跨越十年的影响力 —— 他就是陈乐民。
作为中国首倡 " 欧洲学 " 的先驱,他的《欧洲文明的进程》被誉为欧洲研究的典范,可鲜少有人知道,这位深耕欧洲文明的大家,笔尖始终牵着一个牵挂:" 看的是欧洲,想的是中国 "。
今天,小编要推荐这本《欧洲文明的进程》,走进这位 " 学贯中西 " 的学术绅士,解锁他藏在欧洲史里的中国心。
老牛精选
《欧洲文明的进程》
点击下图购买
1
第一位提出建立 " 欧洲学 " 的学者
中国有句古话叫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西方学者很早便开始以汉学为媒介来了解中国,汲取中国文化的精华,完善自己的文明。
早在 1271 年,马可•波罗来华。他归国后在狱中口述《东方见闻录》即《马可•波罗游记》,成为欧洲人洞察中华文明的火光。
16 世纪,大航海时代开启,一批批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向西方介绍中国的历史、地理、宗教、哲学、语言,由此,西方汉学奠基。
19 世纪,汉学在法国发展成为一门真正的学问,《周礼》《史记》《大唐西域记》等经典著作被翻译引进,汉学由初创走向繁荣。
时间来到 20 世纪中叶,西方的汉学家一改过去那种纯中国古籍整理、考证、研究的汉学传统,对于中国的研究从单一走向多元,更加重视对当代中国政治、社会、人物、文学、艺术的研究,对中国的研究逐渐形成完备的体系。
遗憾的是,我们对西方的研究远远落后于西方对我们的研究。
与西方不断观察研究中国、汉学逐渐发展完善相对应的,则是中国历史上对世界的长期闭锁。
中国看欧洲,始于西方列强以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的时代。
那时,先进的中国人把眼光瞄向了海洋,对准了世界。林则徐、魏源等人绘制了海国图志,从地理出发,认识世界。
虽然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但是长期以来,中国对欧洲的观察和研究始终不得其法,不成体系。在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更是陷入了停滞状态。
上世纪 80 年代,陈乐民先生提出 " 欧洲学 " 的概念,他是国内欧洲研究学界第一位提出建立 " 欧洲学 " 的学者,为中国 " 欧洲学 " 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是我国 " 欧洲学 " 成绩斐然的先行者。
陈乐民在谈欧洲问题的时候,不是 " 就欧洲谈欧洲 ",也不是把欧洲的一个特定时期与中国的某一特定时期作简单、机械的比较,而是心里面老是放着一个中国。看的是欧洲,想的是中国,是陈乐民毕生的学术思想。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冯绍雷说:" 陈乐民既是从事国际问题研究的专家,但同时又从事大量的跨界研究。对历史、文明、文化的研究,他不光开先河,而且留下的东西最影响后人,他是这样一种两股潮流汇合的代表性人物。"
如果说常规的欧洲史那种对事件的梳理,提供的是一种知识、是对客观历史事件的认知,那么 " 欧洲学 " 的研究成果,就是提供一种理解历史、理解文明的方法。
作为 " 欧洲学 " 的奠基人和学术高峰,陈乐民更加注重历史背后的文明发展。在《欧洲文明的进程》一书中,他提供的就是看欧洲历史的方法。
2
它不是 " 欧洲流水账 ",而是一把读懂文明的钥匙
对于学问,陈乐民与五四一代的文人在气质之上更为接近。对梁启超、胡适等人而言,文史哲是不分家的。陈乐民和同时代及后来的学者相比,突出的特点也是博学,不仅学贯中西,而且文史哲兼通。
他对中学研究甚深,这已不限于经史古籍之间。诗文、绘画、京剧、书法……他都有涉猎,且有见地、有水平。
陈乐民先生好书画,他在文章中讲到国画,从唐代王维创始文人画之说,讲到中国画南宗北宗区别的发端、由来,讲起历代画派画家如数家珍,叙说详尽。
书画创作中的陈乐民
而对西学,陈乐民先生并非是传统意义上从书斋里走出来的学者。大学毕业之后,他就参与外交工作,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与西方人打交道的中国人。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陈乐民潜心于学术研究,学术功底扎实,对欧洲问题、欧洲文明史和中西文化比较研究都有深刻见解,就连欧洲本土学者都夸赞他是 " 来自中国的欧洲学家 "。
很多人提起 " 欧洲史 ",会下意识觉得是枯燥的年代、事件和人名的堆砌,但《欧洲文明的进程》完全不同。
陈乐民先生没有纠结于细枝末节的历史事件,而是像一位耐心的向导,带着我们从古希腊的哲学之光出发,走过古罗马的法律体系,穿过中世纪的教会与城市,再到文艺复兴的人文觉醒、宗教改革的思想激荡,最后落脚于工业革命对现代社会的重塑。
他写古希腊,不只是说苏格拉底、柏拉图的思想,更会点出 " 这种对‘人’的关注,如何为后来的文明埋下种子 ";
他谈罗马法,不只是罗列条文,而是告诉我们 " ‘人人平等’的原则,怎样影响了现代西方法治的根基 "。
就像书中那句让人印象深刻的话:" 历史不是一堆故纸,而是照亮当下的镜子。"
读这本书时你会发现,原来欧洲文明的每一步发展,都藏着对 " 如何成为更好的文明 " 的探索 —— 而这种探索,对我们理解自己的文化,同样有着珍贵的借鉴意义。
老牛精选
《欧洲文明的进程》
点击下图购买
3
今天我们读它,到底读什么?
或许有人会问,现在信息这么发达,我们为什么还要读一本讲欧洲文明的书?
其实答案就藏在陈乐民先生的一句话里:" 懂得别人的文明,才能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文明。"
在这个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的时代,我们常常会接触到各种外来的观念,却偶尔会模糊自己的文化坐标。
而《欧洲文明的进程》就像一把标尺,它让我们看到欧洲文明如何在传承与变革中走到今天,也让我们想起自己的文化里,那些值得珍视的 " 诗情画意 " 与 " 家国情怀 "。
很多人怕读 " 文明史 ",总觉得会陷入枯燥的理论与琐碎的史实,但《欧洲文明的进程》却像一位温和的向导,用清晰的脉络带我们走完欧洲文明的 " 成长路 " —— 从源头到成熟,从区域到世界,每个关键阶段的核心脉络都被讲得透彻又动人。
从古希腊罗马的 " 文明基石 " 讲起:古希腊不是只懂雕塑与戏剧的 " 文艺古国 ",更孕育了苏格拉底 " 认识你自己 " 的哲学觉醒、雅典民主制度的早期探索,这种对 " 人 " 的关注,成了欧洲文明的精神底色;古罗马也不止有斗兽场与帝国疆域,更留下了 " 人人平等 " 的罗马法原则,这套法律体系后来成了现代西方法治的 " 源头活水 ",影响至今。
带我们走进曾被误解为 " 黑暗 " 的中世纪:这里既有教会对思想的禁锢、庄园经济的停滞,也有不为人知的 " 微光 " —— 城市在庄园缝隙中兴起,市民阶层开始追求自由与财富,基督教文化虽垄断精神世界,却也用教堂建筑、宗教艺术留存了文明的火种,为后来的变革埋下伏笔。
而后,便是欧洲文明 " 破茧成蝶 " 的关键转折:文艺复兴以 " 人文主义 " 打破神权束缚,但丁《神曲》、达・芬奇《蒙娜丽莎》里,藏着对人性之美、现实幸福的歌颂;宗教改革打破罗马教会的一统天下,马丁・路德 " 因信称义 " 的主张,让信仰回归个人本心,也间接推动了世俗王权崛起与民族国家形成;新航路的开辟则让欧洲从 " 区域文明 " 走向世界,既带来了全球连接的机遇,也留下了殖民扩张的历史反思。
书里还重点剖析了工业革命的 " 双刃剑 " :蒸汽机的轰鸣不仅让机器取代手工、工厂取代作坊,更重塑了欧洲的社会结构 —— 工业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崛起,城市化加速推进,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但也伴随着贫富差距拉大、环境破坏等问题。
陈乐民先生没有回避这些 " 不完美 ",而是客观呈现工业文明的成就与代价,让我们看到文明进步从来不是一条直线。
更难得的是,这本书没有晦涩的学术语言,就像一位学者在灯下和你聊天,温柔又有力量。
你翻开它,可能不会记住所有的历史细节,但一定会记住那种 " 在文明的对话中看见自己 " 的感动 —— 而这份感动,会让我们在往后的日子里,更清醒、更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好的书,从来不是给我们答案,而是帮我们找到提问的勇气。
如果你也想在深夜里有一场关于文明与自我的对话,不妨翻开《欧洲文明的进程》,让陈乐民先生带着我们,在读懂欧洲的同时,更读懂中国,也读懂自己。
当陈乐民在病榻上修改《欧洲文明的进程》书稿,在透析间隙思考 " 欧洲何以为欧洲,中国何以为中国 " 时,他早已超越了普通学者的边界 —— 他是拿着文明标尺的探索者,更是怀揣家国情怀的守望者。
如今再读他的著作,我们看到的不只是欧洲文明的兴衰脉络,更能触摸到一位中国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担当:以他山之石攻玉,用世界眼光照见中国。
或许这就是陈乐民留给我们最珍贵的遗产:在文明的对话中找准自己的坐标,在时代的浪潮里守住思想的微光。
如果你也想读懂欧洲、看清中国,不妨从翻开《欧洲文明的进程》开始,让这位 " 斗室中的世界主义者 ",带我们开启一场跨越中西的精神之旅。
老牛精选
《欧洲文明的进程》
点击下图购买
温馨提示:请登录老牛精选小程序中查看订单详情,商品发货后才能查看物流信息。您也可添加客服小哞微信 mr_moo123,咨询商品和订单详情。推品推荐、商务合作,请添加 Shidaizoe 微信。更多好书推荐,请关注公众号 " 老牛的读书时间 "。
关注公众号 " 老牛的读书时间 "
更多好书推荐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