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网讯:天津海河传媒中心大型航拍纪录片《气象万千瞰津朝》将于 10 月 13 日— 25 日在天津卫视频道,每晚 18:20 播出。日前,记者采访了纪录片主创团队,那些惊艳的画面背后,是面对挫折的不气馁,面对风险的不退缩,更是 150 余人团队日夜兼程的守护与承诺。
总导演柳桐:有很多意想不到
纪录片共 12 集,包括《夜色津城》《制造立市》《红色传承》《京津双城》《焕新之城》《天工开物》《文润津城》《津港天下》《中西合璧》《生态之城》《守望乡愁》《近悦远来》。每集 7 分钟左右,以 " 小而美、深而精 " 的叙事结构,用精致的画面语言,展示天津发展的万千气象。
纪录片《气象万千瞰津朝》总导演柳桐介绍,纪录片有大量航拍镜头,由于客观因素,航拍需要经过有关方面的许可,同时还要赶上晴朗的天气。这样一来,拍摄任务面临的挑战就很大。此外,在初次审片过程中,原本 15 集的纪录片被要求精简成 12 集。修改、重新整合素材,这些成为另一个挑战。
从 4 月立项到 10 月播出,其中经历了半年的时间,这半年多除了拍摄纪录片,主创团队还要兼顾日常新闻片的拍摄报道工作。特别是纪录片的拍摄周期、创作状态与新闻的采编工作仿佛两个平行轨道上奔跑的列车,一个团队要同时兼顾大量不同工作,还要高效完成每一项任务,这挑战不可谓不大。但是,因为主创团队是一群训练有素的新闻人,他们的职业素养和高超的执行力,最终为观众呈现完美的天津故事。
摄像统筹、航拍摄影师陈欣:极限挑战
纪录片《气象万千瞰津朝》摄像统筹、航拍摄影师陈欣是乘坐直升机肩扛摄像机拍摄的主力成员,克服恐高和高空作业产生的眩晕感等生理不适,于他而言,已经不是什么难题了。
" 我们派出三路摄影师,一路是乘坐直升机拍摄主要画面,一路是在地面操作无人机追踪拍摄直升机与航拍画面,另一路是地面拍摄。由于是三方视角同时工作,所以,前期我们做了精准测算,并且绘制了拍摄作业示意图。任何一路摄影师都需要在精准的高度、角度上完成拍摄任务。哪一方有误差,都会影响拍摄的效果,甚至影响拍摄进度。" 陈欣说。
得到空管部门允许拍摄,同时天气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于拍摄团队来说,是相当难得的。陈欣回忆:" 有一次,我们被告知需要在早上 7 点之前,拍摄完成滨海新区点位的航拍任务并且返航。最早一路赶到点位的摄影师需要凌晨 3 点钟起床准备。当时,我们凌晨 5 点钟出发不久,就收到暂时不能拍摄的通知。直升机只能返航待命。"
除了客观因素所限,直升机以及无人机出现的临时状况也是拍摄团队需要自我消化的难题。
" 记得有一路摄影师想要在凌晨 4 点钟拍摄黄崖关的日出画面。在拍摄过程中,他已经拍到了日出的过程,但是还没有拍到最后太阳完全升起来的画面。当时无人机在高空逆风飞行,忽然刮起一阵大风,瞬时风力让无人机瞬间耗光剩余电量,坠落山涧。" 陈欣说," 为了保住拍摄素材,我们曾经找专业人士进行搜索,由于地势和树木的遮挡,最终也没有找到坠机。那些拍摄到的素材挺可惜的,为了完成拍摄任务,摄影师后来又重新去补拍了日出的画面。"
乘坐直升机进行航拍,为了拍摄完美的画面,摄影师需要与飞行员配合,冒着极大的风险做一些高难度的拍摄动作。各种滋味和挑战只有摄影师自己清楚,这些都隐藏在纪录片的每一帧惊叹观众的画面里。" 第一次看成片的时候,我们自己也被震撼到了。" 陈欣觉得,纪录片表达了心中所思所想,再回想当初的惊险、紧张、疲惫,都值得。
导演组成员、编导李佳:空地配合
" 作为地面导演,我们提前就要把地面上的点位都准备好。每一个地面点位我们都要提前去踩点,至少需要两次,第一次先看整体环境,回来以后有个构思,大家一块碰这个点位应该怎样设计。直升机有一定的高度,地面拍摄就要创意构思好,确保直升机从空中拍摄到地面的内容饱满。" 纪录片《气象万千瞰津朝》导演组成员、编导李佳告诉记者。
在空中看了好看,这是航拍的第一需求。" 樘院是五大道唯一的中式庭院,建筑高度不高,不像那些高楼大厦。所以,要从空中拍一个很低洼的感觉,就得往里面设计内容。" 李佳回忆," 当时是夏天,而且炎热、晴朗。院落里有客人在喝茶。摄影师和我们沟通,说地面的客人拍出来非常小,我们就和樘院商量,在直升机飞过来之前,把遮阳伞全部打开并且整齐摆放。同时又不能过于板正,反复琢磨画面如何设计,突出美感。"
恰好那天是周末,人比较多,小朋友在院子里跑来跑去。摄影师陈欣精益求精,在樘院上空盘旋了七八次,反复取景,记录下最美好的视频素材。
后期统筹、剪辑程堃伟:做到极致
一部好的纪录片,前期需要拍摄足够丰富的素材,也需要后期提供默契且出彩的视觉效果。纪录片《气象万千瞰津朝》后期统筹、剪辑程堃伟告诉记者:" 这个片子能到今天这种程度,其实是群策群力,大家共同使劲才能完成的,真正体现出了团队的协作。没有前期好的拍摄,没有前期好的设计、策划,后期再怎么使劲也不可能出现满意的视觉效果。"
程堃伟和后期同事在筛选素材的时候感受特别深刻。前期拍摄素材被存放在 5 块硬盘当中,每一块硬盘 2t 的容量,全部 10t 的素材将近 8000 分钟。" 能够被收到纪录片里的未必是所有素材中最好的画面,但却是最合适的画面。"
为了让镜头间的转场自然流畅并且具有视觉美感和新鲜感,程堃伟和后期同事运用了很多 AI 的技术进行剪辑。" 有一集要表现天开高教科创园知识产权金融支持企业的内容,画面需要从室内到室外转场。因为窗户是密闭的,我们无法用穿越机实现镜头的转场,便采用 AI 的场景转场,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这也得益于摄影师前期拍摄了大量优质的画面,有匹配的镜头,我们才能做成这种效果。"
除了画面上的完美转场,解说的分寸拿捏同样是纪录片成败的关键。程堃伟说:" 我记得有一段解说,配音老师常军曾经给我发过来 4 个不同版本。他让我用耳机仔细听其中的不同,选出最理想的解说。是主创团队的所有人,每一个环节都做到极致,才能最终给大家呈现这么一个作品。"
总撰稿许琦:这是一场接力
"12 集内容,12 种维度,每一集都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发展脉动、文化积淀与生态变迁。这 12 集文稿凝聚了整个团队的心血。每一集都由前期编导精心策划、反复打磨——从选题定位到结构搭建,再到采访数据的整合梳理,他们为整个叙事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可以说,这座‘叙事大厦’的地基,是由他们一砖一瓦筑成的。" 纪录片《气象万千瞰津朝》总撰稿许琦告诉记者,这部纪录片从历史肌理到现代产业,从科技创新到人文温度,全景式呈现了天津的发展图景。
许琦说:" 撰稿是在这个地基上进行二度创作,可以说是一场接力。天津是一座多面的城市,它兼具沉静与奔跑、古老与开放、底蕴与未来。我要用更具画面感、感染力和诗意的语言,去‘激活’一座城市的温度,让观众感知会呼吸、有细节、有情感的天津的故事。"
在这 12 集中,许琦的写作不是简单陈述 " 发展有多快 "" 变化有多大 ",而是讲述城市的发展变化如何与普通人产生联结,如何被看见、被感知,甚至被热爱。她常常提醒自己:" 我是在让天津自己说话——用它的桥与路、河与海、晨曦与夜色,用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幸福感,用我们共同的体验与记忆,去讲出她是谁,她正在升腾怎样的鲜活。"
许琦自称是一位异乡人,因为工作在天津扎下了根。在《守望乡愁》一集中,她写下了这样的句子:" 乡愁,不再是一张归程的车票,它消散在眼前炊烟袅袅、绿意盎然的日常。" 结尾处则寄语:" 愿你,被故乡轻揽入怀,此生,没有乡愁。" 一种 " 此心安处是吾乡 " 的心境,这或许是很多如许琦一般的新天津人,在这里的真实感受,也是向天津这座城作出的一次深情告白。(津云新闻记者吴宏)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