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档的电影市场刚降温,易中天编剧并监制的动画电影《三国的星空》就成了争议焦点。
这部前期打着 " 三年打磨 "" 历史考据 " 旗号的作品,最终交出了一份尴尬的成绩单:1 亿成本砸下去,票房仅收回 3000 万,排片从首日 18% 暴跌至 8%,杭州某影院甚至出现 " 爆米花收入不够空调电费 " 的窘境。
票房低迷尚未平息,一位科幻作家的炮轰让事件彻底发酵。
他在公开言论中直指影片 " 三观不正屁股歪 ",直言 "《三国的星空》还不如叫《曹操的茅坑》更合适 ",吐槽曹操的人物设定 " 离谱到意淫伪造 ",更连带提及易中天 " 鼓吹中华文明 3800 年 " 的旧论,质问 " 武大老公知能编出什么好剧本 ",并列举《东极岛》《三国的星空》接连让投资人折戟的案例,提醒行业警惕。
这番话精准戳中舆论痛点,迅速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
曹操 " 洗白 " 争议:是创新还是篡改?
科幻作家怒批的核心—— 曹操形象改编,确实是影片争议的导火索。熟悉三国历史的观众都知道,史书中的曹操有着 " 杀吕伯奢全家 "" 屠徐州 "" 坑降卒 " 等充满争议的记录。
但在《三国的星空》里,这些情节被全盘删除,取而代之的是反复强调 " 我想让天下人吃饱 " 的温情人设,出场还自带柔光滤镜。
这种改编直接造成了认知混乱。有家长发帖吐槽,孩子看完电影后追问:" 为什么课本里的曹操是白脸奸臣,电影里却是暖男?" 只能当场补课 " 别信动画片 "。
更值得玩味的是,影片一边在曹操人设上大刀阔斧修改,一边又在服饰、器物等细节上极度考据 —— 袁绍铠甲的 " 鱼龙曼延 " 暗纹要拆成 256 个矢量点复刻,曹操的窄袖要参照洛阳汉墓铜俑制作,这种 " 物质细节较真、历史主线任性 " 的双重标准,让观众直呼割裂。
北大历史系甚至将影片当作反面教材,指出 " 回避暴行就是架空历史,动画不是历史纸尿裤 "。毕竟,大众能接受艺术加工,但无法容忍核心人设的彻底颠覆 —— 尤其是出自以 " 懂三国 " 著称的易中天之手。
名人跨界翻车:从 " 百家讲坛 " 到 " 影院上课 "
易中天的名人效应,这次反倒成了 " 双刃剑 "。当年《百家讲坛》里,他用通俗语言解读三国圈粉无数,但这种 " 讲课式 " 风格搬到大银幕上却水土不服。
观众冲着他的历史学者头衔走进影院,却发现影片满是 " 知识展示 ":曹操与袁绍的宴会戏,花大量台词讲解食器食材,硬生生打断了戏剧冲突;官渡之战的关键情节里,居然加了汉献帝亲赴前线送粮的虚构剧情,消解了汉末皇权旁落的残酷本质。
有影评人犀利点评:" 这是拍电影不是上课,学者的语言和电影的语言从来不是一回事。" 影片既没有尊重电影需要的叙事冲突,又没能坚守历史真实性,最终卡在学术与娱乐之间两头不讨好。
更尴尬的是,为了兼顾 " 全年龄层 ",影片既加了 " 衣带诏密室政治 " 这类孩子看不懂的内容,又用曹操收留流浪狗的温情戏削弱了历史严肃性,导致 " 小孩坐不住,大人看不爽 " 的尴尬局面。
投资人踩坑:" 名人编剧 " 为何成 " 票房毒药 "
科幻作家提醒 " 投资人警惕 ",并非空穴来风。
从市场角度看,影片的失败早有预兆。近年来票房大爆的动画电影,要么像《哪吒》有 " 喜剧 + 情绪 " 的爆点,要么像《长安三万里》有强烈的文化共鸣,而《三国的星空》既没有搞笑桥段,也缺乏情绪共鸣,剧情平淡如水。
更致命的是,易中天对曹操的 " 过度偏爱 " 让角色彻底扁平化 —— 袁绍的傲娇、刘协的无奈都让人印象深刻,唯独主角曹操成了 " 没犯错的道德榜样 ",反而失去了角色魅力。
争议仍在:历史改编的边界在哪?
如今《三国的星空》票房已基本定格在 " 赔本 " 区间,续集能否开拍还是未知数,但它引发的讨论远未结束:历史题材改编该如何平衡艺术创作与史实尊重?名人跨界该如何适配新领域的规律?
这些问题,恐怕比影片本身更值得行业思考。毕竟,观众愿意为优质内容买单,但绝不会为 " 名人光环 + 考据噱头 " 的空架子埋单。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