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 前天
博士生“过剩感”从何而来?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随着今年秋季高校招聘会号角吹响," 博士生数量是否过剩 " 又一次成为热议话题。

近年来,中国博士生数量持续增长,教育部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博士生在学人数为 67.63 万人,毕业人数为 9.72 万人,在学人数和毕业人数较 20 年前分别增加了 51.07、7.28 万人,增幅分别为 308%、315%。但从博士生占总人口比例来看,我国目前还远低于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

另一方面,随着高校招聘要求 " 水涨船高 ",且学术岗位数量有限,确实让不少博士生有了极强的 " 过剩感 "。

一边是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增大,一边是部分博士生的 " 过剩感 " —— " 冰火两重天 " 的局面也在倒逼教育界思考:博士生教育当如何匹配国家高质量发展需求、拓宽个体发展路径?

博士生招生计划为何还在增长?

我国的博士生确实越来越多了,但按照一些业内人士的看法,离 " 过剩 ",尚有不少距离。

我国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数量,在总人数中的占比还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大概有 120 万博士,占总人口的比例不足 0.1%。相比之下,美国博士占人口比重是 1.04%,英国是 0.78%,德国是 0.8%,日本 0.52%。

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张国栋接受采访时表示,上海交大的博士生招生数量近年一直持续增长,每年可以增加 10% 左右,会有三四百人。" 在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背景下,国家对博士生的需求非常大,大力发展博士生教育是必然趋势,也是重要的战略支撑。" 张国栋说。

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是破解当前经济发展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关键。向新而新,培育新质生产力,打造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绝大部分行业都需要与前沿技术深度结合以实现转型升级。张国栋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谈到," 生物医药领域所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包括生物制药、新药研制、新食品研制等,基本都是博士。" 而据他所知,上海交大医学专业的博士生,毕业后基本都去了三甲医院,供不应求。可见,从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看,高层次创新人才非但没有 " 过剩 ",反而是急需的资源。

这一观点在产业界也获得印证。一位 985 高校微电子学院的教授表示,自己的博士生根本不愁就业," 华为抢着要,年薪很高 "。

高校教职日趋饱和,企业要求也 " 苛刻 "?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博士生就业都那么 " 好运 "。尤其是对那些想到高校谋一个教职的博士生而言,学术岗位竞争的白热化已让一部分应届博士生直言 " 压力山大 "。

在国内,过去多把出路锁定在高校教职的人文社科类博士,正面临挑战:招聘要求越来越高。" 现在很多地方性高校都在启动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尤其是‘双非’院校(注:指未被纳入 " 双一流 " 建设计划的本科高校),纷纷开始优化相关文科专业,调整招生人数,这也直接导致学术岗位的减少。"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汤拥华介绍说,在文科教职削减的情况下,在不少高校,文科博士点数量仍在增加,这就导致不少学校抬高了学术岗位的招聘要求," 有一些求职的年轻学者,成果都已经高过有些学校的正教授了,但也还是不一定有保证。"

清华大学毕业的法学博士小王确有同感。她直言,这几年博士生找工作越来越 " 卷 "。小王今年曾参与上海某高校教研岗位的面试,发现有很多求职者来自牛津、剑桥、耶鲁等海外名校,此外还有不少来自清北等国内名校的同届生。" 学历只是敲门砖。想谋求一个好的教职,还需要很多加分项,比如学术研究方向是否具有潜力,是否有机会拿到项目和基金,以及师门的影响力等等。"

眼看高校教职日趋饱和,那么转向企业就业呢?在美国,大量的高学历人才从高校毕业后都进了科技创新企业。2002 年到 2022 年,美国博士生选择进入学术界的比例,从 52% 下降到 33%;与此同时,美国博士生在工商企业就职的比例则从 24% 上升到 48%。

" 假设我带 20 个学生,毕业后都去做老师,那他们就需要 400 个学生——这显然很难。" 复旦大学先进材料实验室教授郑耿锋说,在他带教的博士生中,目前大约只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继续从事学术工作,其他更多的已经进入企业,大多从事研发岗,也有转向职能部门的。

不过,从就业市场传递的信号来看,企业研发岗位也同样 " 僧多粥少 ",不仅如此,企业对博士的需求也有些 " 挑剔 ",不仅要专业对口,还要研究方向和企业需求契合。

博士生的路,怎样越走越宽?

高校的博士生培养如何才能更好匹配社会发展需求?多位学者谈到,这既需要高等教育体系加速改革,推动人才培养深入对接产业需求;同时,每一位博士生也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定位,在更广阔的社会舞台上实现自身价值。

从顶层设计层面看,这种转变已然启动。教育部去年 10 月发布《关于加快推动博士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完善及时响应国家需求的学科专业设置、建设和调整机制,加强理工农医类以及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学位授权点建设,提升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占比,加快关键领域学科专业建设,强化学科交叉融合发展。

张国栋介绍,当前,国家正大力发展专业学位博士教育。以上海交大为例,专业博士的增速高于博士生平均增速,每年增加超 20%,主要集中在国家急需领域,向理、工、农、医方向倾斜。教育部深入推进 "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也在大力支持工程类专业硕博培养。

相较于传统的学术型博士,专业型博士的培养更强调 " 产教融合 ",鼓励学生进入企业真实环境解决技术问题,打破学术界与产业界的壁垒,培养能直接推动产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 过去,博士生多在大学的实验室埋头做科研,未来他们将更多走进企业,到企业的实验室或研发中心做更多研究工作。" 张国栋说。

" 对博士生而言,当务之急是观念转变。" 汤拥华给出的建议是,不要让博士的身份成为一种局限,相比高学历,博士的真正竞争力应体现在更强的社会适应力与综合素质上。" 学历只是竞争力的一部分,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个人是否靠谱、勤奋,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年轻人来说,千万不能在读博期间磨蚀掉好的品质,觉得‘我都读了博士,社会就应该怎样对我’。"  

放眼未来,更多新兴领域的就业机会也正在涌现。" 或许,当下不少文科毕业生包括博士生感觉就业有压力、找工作不易,但从长期看来,社会对文科的需要并不少。" 汤拥华以当下兴盛的短剧、游戏等行业为例谈到,新兴行业需要跨学科的人才,具备深厚人文素养的人才在市场上需求旺盛。" 可以说,传统的教育培养体系尚未完全覆盖这些需求,对博士生培养单位来说,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高质量发展 美国 就业 教育部 生物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