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解局 10-13
“打开长江口”的河海人:奋斗半个世纪,托起通江达海的中国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2024 年全球前十大集装箱港口,有 6 个在中国。

其中,上海港排名第一,比排名第二的新加坡港高出 25%。

上海港 2024 年吞吐量达到 5150.6 万标箱,连续 15 年领跑全球。这背后的原因除了有中国澎湃经济发展带来的需求,还有一个更关键、基础的问题:

长江口 12.5 米深水航道。

长期以来,每年从上游奔流而下的 4.8 亿吨泥沙,淤积在长江口,形成 " 拦门沙 "。

没有深水航道,大船进不来也出不去。

可修建深水航道却不容易。1958 年,苏联专家到长江口等地考察,就遗憾地说:" 中国的河口是世界上最多的,掌握的河口资料却是世界上最少的。"

连最基本的水文资料都没有,修建深水港就无从谈起了。

但中国的专家严恺就不信邪,带着团队,在 1958 年,从最基础的水下地形测量与水文测验开始,到形成方案,又多次上书国家领导人,建议建设长江口深水航道。

1958 年,严恺(右)与专家讨论研究长江口治理问题

到 2010 年,水深 12.5 米的长江口深水航道全线贯通,在半个世纪后,国人终于 " 打开长江口 "。

正是长江口深水航道让中国经济最活跃的长三角地区通江达海,并且把更广阔的中国经济腹地连通世界市场。

有数据统计,长江口深水航道建成以来,支撑海运量 182 亿吨,产生航运直接经济效益 1717 亿元,拉动 GDP 近 1.2 万亿元。

长江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

严恺还有一个身份:新中国第一所水利高等学校华东水利学院的创始人。

华东水利学院,也就是今天的河海大学。

治水,贯穿着整部中国文明史。甚至,有学者说,古代中国是 " 治水社会 "。

但水患仍然是中国人面临的最大挑战。

仅 1949 年,全国洪涝灾害面积就达 1 亿亩,灾民 4000 万人,灾区遍及华东、华北、中南、东北等地区。

1950 — 1952 年,举国上下治理大江大河,筹办现代化灌溉工程几百处,直接参与水利工程建设的就有 2000 万人,全国水灾面积大幅缩小。

1951 年 11 月 2 日,苏北灌溉总渠全面开工

但一个问题就更加明显:治水,要有治水人才。古有大禹、郑国、李冰,新中国的治水人才在哪里呢?

治水强国,其要在人。

当时,我国大学开设水利专业的极少。就算有,一个大学水利专业老师最多只有十几人,学生不到百人。

1952 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国家决定在南京组建华东水利学院,由南京大学水利系、上海交通大学水利系、同济大学土木系水利组、浙江大学土木系水利组以及华东水利专科学校的水利工程专修科组建合并成立。

后来,厦门大学土木系水利组、山东农学院农田水利系、淮河水利学校水利工程专修科、武汉水利学院水道及港口水工专业陆续并入。

这也就是今天河海大学的前身。

" 兴学育才、治水兴邦 ",也成为河海大学的使命担当。

河海大学

到今天,已经有 30 多万河海学子从这里奔赴全国乃至中国在海外的水利工程战场。

其中,就有著名的茅以升、汪胡桢、徐芝纶、严恺等 30 多位院士。

不论三峡工程、南水北调、港珠澳大桥,还是历史书上留名的白鹤滩水电站、小浪底工程、刘家峡水库、乌江渡水电站,或者正在上马的雅江水电站,抑或是港珠澳大桥、淮河入海水道、万家寨……这些重要的水利工程,从管理层到设计团队,再到施工一线,都有河海人的身影。

三峡双线五级船闸

现在,河海大学,被誉为中国水利工程领域的 " 黄埔军校 "。

所谓,江河无言,湖海为证。

大哉河海奔前程

诗人艾青在 1938 年山河破碎时,写下诗句 "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

哪里有水,哪里就有河海人。

一代又一代河海毕业生把青春汗水洒在祖国的水脉河道中。

河海大学水利馆

在祖国大地上,书写青春华章,也成为越来越多学子的选择。

国家在政策层面上,也全力支持大学毕业生扎根基层、服务基层。

"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从 2003 年起,招募选派大学毕业生到西部从事志愿服务。已经有超过 54 万高校毕业生,在西部 2000 多个县(市、区、旗)参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服务兴边富民、稳边固边,建功立业。今年,预计继续招募西部计划志愿者约 5 万人。

" 三支一扶 "(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计划,到 2024 年底,60 多万高校毕业生参加这个计划。

"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 ",实施 20 年来,已累计有 118 万青年学子到中西部地区 22 个省份、1000 多个县、3 万多所农村学校教书育人,传播文明。

" 大学生村官 ",选拔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或团支部书记、副书记等职务。根据 5 年前数据,全国累计选聘大学生村官就有 53.7 万名。

优秀大学生村官代表杨宁

一批又一批毕业生在基层书写着自己的青春故事,为国担当。

正像有大学生所说的,在基层一线服务,让 " 我的青春与祖国伟大的事业联系在一起 "。

把个人理想抱负主动融入国家发展需要,万里边疆、广袤原野、广阔天地,都是青年学子为国尽责、为民服务的青春主战场。

10 月 12 日,2025 年 " 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 " 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在河海大学举行

郑守仁 1963 年毕业于河海大学,虽然后来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但他一辈子都奔波在乌江渡、葛洲坝、隔河岩、三峡、南水北调等工程一线。

哪怕是两次患癌,他仍然坚持到三线工程一线。

三峡工程设计总工程师 郑守仁

用他的话说," ‘白领’也必须坚持到山沟里干实事,才有建树。"

数据统计,在 2000 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是 95 万,10 年后的 2010 年达到 575.4 万,到 2020 年是 874 万,2025 年 1222 万。

而 2026 年,预计还将继续增加。

2016-2025 年高校毕业生数量

摆在所有毕业生面前的现实问题是:

毕业后,到哪里去?

一个客观情况是,我国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面临转型。尤其是,在东部、大城市,人才越来越富集。

尤其是,部分科教重镇,还出现一定程度的结构性人才过剩。

如果一味追求在大城市就业,很可能不得不 " 卷起来 "。

但高校毕业生,放在全国,仍然是极为重要的人才资源。根据 " 七普 " 数据,每 10 万个国人,其中也只有 15467 个人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

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更低,比如四川只有 13267 人,贵州 10952 人,甘肃 14506 人。

正像鲁迅先生文章里写的," 大概是物以稀为贵吧。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

到中西部,到基层一线,成为很好的选择。

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将高校人才带到中西部,带到基层一线

而且,国家在政策层面已经为高校毕业生投身基层,提供了很多选择。

更为重要的是,基层是高校毕业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

向下扎根,方能向上生长。

" 基层一线 " 也是成长成才的 " 起跑线 "。立讯精密王来春、蓝思科技周群飞,都是流水线打工妹起家。

在宏观意义上,我们国家发展到今天,需要的是千千万万知识人才,在末端进行精雕细琢,不断提升。

在基层一线,挥洒汗水、书写青春,同样是今天为国尽责的不二之选。

新时代的河海学子们

在遥远的欧洲,荷兰有一座能够抵御 4000 年一遇特大风暴的东斯赫耳特防风暴大闸。

大闸共有 62 座巨墩支撑。这些巨墩都以世界上著名科学家的名字命名。

其中,有一座的名字叫严恺。

1988 年,严恺在黄河壶口考察

实际上,把自己生命和祖国紧密联系在一起,得到的还有全世界的敬意。

THE END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中国经济 大学 南京大学 山东 上海交通大学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