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10 月 13 日讯(记者 史士云)国内创新药 BD 里程碑付款,迎来一个重要时刻。
10 月 12 日,百利天恒(688506.SH)发布公告称,其全资子公司 SystImmune 与百时美施贵宝(BMS)就 EGFR x HER3 双抗 ADC 产品 iza-bren(BL-B01D1)项目达成的全球战略合作协议,已触发第一笔 2.5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17.83 亿元)的近期或有付款条件,SystImmune 将于近期收到款项(实际到账金额须扣除银行手续费)。
此次付款条件的触发,源于全球 II/III 期关键注册临床试验 IZABRIGHT-Breast01 达成的里程碑事件。
追溯至 2023 年 12 月,百利天恒就自研的 BL-B01D1 项目与 BMS 达成独家许可与合作协议,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共同开发和商业化。按照协议,BMS 将向 SystImmune 支付 8 亿美元的首付款,和最高可达 5 亿美元的近期或有条件付款。达成开发、注册和销售里程碑后,还将获得最高可达 71 亿美元的额外付款,潜在总交易额最高可达 84 亿美元,一举刷新当时全球 ADC 领域单药对外授权的总价纪录。
2024 年 2 月,上述合作协议正式生效,次月,百利天恒落袋了第一笔 8 亿美元不可退还且不可抵扣的首付款,该款项直接推动公司当年营收同比大增 936.31% 至 58.23 亿元,归母净利润达 37.08 亿元,实现同比扭亏为盈,经营现金流净额亦从 2023 年的 - 6.15 亿元攀升至 40.59 亿元。
此次即将到账的 2.5 亿美元是上述合作到账的第二笔款项,根据合作协议,百利天恒后续还有资格获得另外一笔最高可达 2.5 亿美元的近期或有付款。
不过,百利天恒也提示称,里程碑付款需满足一定的条件,最终尚存在不确定性。
▌高光与隐忧交织,40%" 退货率 " 下破局
百利天恒此次斩获 2.5 亿美元款项,被行业视为具有重要意义,这亦是国内创新药公开披露的 License out 项目中,ADC 领域的最大单笔里程碑付款。
近两年,国产创新药出海以狂飙之势,不断刷新记录,以 2025 年为例,相关统计显示,上半年国内创新药对外授权交易已超 70 笔,总金额逼近 660 亿美元大关,超过 2024 年全年的 519 亿美元。
但高光背后,隐忧也逐渐显现,据动脉网统计数据,截至 2025 年 4 月 20 日,在 2020 年已完成的 62 起 license-out 交易中,有 25 起已明确终止合作," 退货率 " 达 40%。
从终止原因来看,多数合作折戟源于药物疗效未达预期、临床试验推进不顺或商业化前景不明朗。例如,部分跨国药企在合作初期对中国创新药的疗效评估不够充分,后续临床实践中发现实际效果与预期存在较大差距,最终选择终止合作,成为合作 " 搁浅 " 的典型情形。
长期以来,我国创新药 License out 领域始终遵循 " 高总金额、低首付 " 的合作逻辑,这就导致大部分首付款在总交易额中的占比往往只有 2%~5% 左右。
另据 SRS ACQUIOM 统计,2023 年我国创新药里程碑事件达成率仅为 22%,且随着开发阶段不断推进,达成率还呈逐步下降趋势。这意味着,绝大多数国产创新药在对外授权中,最终仅能拿到首付款,而这笔款项恰是合作中金额最低的一笔收入。正因如此,能顺利拿到里程碑付款,往往被视作更具含金量。
在此背景下,市场上有观点指出,百利天恒拿到的这笔里程碑付款,相较于对公司个体的影响,对行业层面的意义更为突出。对此,朴拙资本执行合伙人苗天一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这种意义是多重的:
印证了 " 中国研创 " 的核心价值。过去,国外药企向中国输出药品是主流,如今,中国药企自主研发的真正创新药,已获得全球顶尖巨头的认可与真金白银的投入。国际巨头甘愿为一款尚处临床开发阶段的 " 中国造 " 资产支付高额款项,这本身就是对中国创新药研发实力最有力背书。
一定程度上改写创新药 BD 的 " 游戏规则 "。此前,中国药企在合作中常难获高额首付,收入多依赖遥远且不确定的未来收益。而此次合作大幅提升前期付款的比例与绝对值,让创新药企能更早、更稳妥地实现资金回笼。
为同行打了个样。该事件为所有中国创新药企指明了路径:只要药物足够创新、临床数据足够扎实,就有机会在国际舞台上卖出高价,无需困于国内市场内卷。这种示范效应正激励更多企业沉下心来研发具有竞争力的差异化 " 全球新 " 药物,而非止步于简单的模仿与跟随。
另有二级市场投资人对《科创板日报》记者也表示,BL-B01D1 达成首个里程碑,一方面验证了该双抗靶点的开发可行性,为同行提供了可参考的研发方向。另一方面,也为同管线企业与其他 MNC 开展合作提供了实践范本,有效提振了通过 BD 合作实现价值转化的信心。
实则上,百利天恒与 BMS 合作初期,也曾被外界质疑有 " 花头 ",且一旦研究进展不及预期恐被 " 退货 ",此次付款也算是回击了此前的质疑。
▌创新药 " 吞金 " 提速 里程碑付款难解长期困局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尽管百利天恒此次有不菲款项到账,能及时补充现金流,但公司目前尚未有创新药产品实现商业化上市,仅依赖巨额 BD 交易带来的大额资金 " 输血 ",显然难以作为长期发展的支撑。
目前,百利天恒拥有两大业务板块,分别为创新生物药业务板块和化药制剂、中成药制剂业务板块。现阶段,其营收主要依赖化药制剂、中成药制剂产品的销售,这部分收入正用于支持并反哺创新药研发。
截至 2024 年底,百利天恒拥有化学制剂注册批件 202 个、化学原料药注册批件 19 个、及中成药注册批件 30 个。但这些产品并未给百利天恒带来大规模的收入,且相关销售收入开始出现下滑迹象。
其财报数据显示,2019 年 -2024 年,百利天恒化药制剂收入分别为 9.62 亿元、8.21 亿元、6.06 亿元、5.35 亿元、3.81 亿元、3.22 亿元。中成药制剂收入为 2.43 亿元、1.90 亿元、1.89 亿元、1.67 亿元和 1.79 亿元、1.64 亿元。
主力产品销售收入下滑直接拖累了百利天恒的整体营收,2019 年 -2023 年(2024 年因含 BD 收入除外),公司营收逐年递减,分别为 12.07 亿元、10.13 亿元、7.97 亿元、7.03 亿元、5.62 亿元。同期净利润同样承压,依次为 0.08 亿元、0.38 亿元、-1 亿元、-2.82 亿元、-7.81 亿元。
今年上半年,百利天恒营收为 1.71 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为 -11.76 亿元。
而创新药作为目前百利天恒着力布局的业务,正处于高投入的 " 烧钱 " 阶段,数据显示,2019 年 -2024 年,百利天恒研发费用分别为 1.81 亿元、1.96 亿元、2.79 亿元、3.75 亿元、7.46 亿元、14.43 亿元。今年上半年,其研发费用攀升至 10.39 亿元,同比增长了 90.74%。
据百利天恒 2025 年半年报数据,截至今年上半年,公司共有 15 款创新药处于临床试验阶段、2 款创新药处于 IND 受理阶段,其中 3 款已进入 III 期注册临床试验阶段。同期公司正推进近 90 项临床试验,具体来看,在中国开展近 80 项,在美国开展 10 项。
而与 BMS 达成合作的 BL-B01D1,截至今年上半年,正在国内外开展的临床试验就超 40 项,包括 3 项全球关键注册临床研究、11 项中国 III 期临床研究、及 23 个 II 期及 6 个 Ib 期临床试验。
大量临床试验的同步开展需巨额资金的支持,据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百利天恒货币资金为 31.50 亿元,难以覆盖后续的长期所需,资金缺口仍存。
针对资金需求,百利天恒正在持续拓宽融资渠道,今年 5 月,百利天恒推出一项 37.64 亿元的定增计划,该计划已于今年 9 月顺利完成,吸引了中欧基金、易方达基金等 18 知名机构参与定增,募集资金将全部用于创新药研发。
与此同时,百利天恒还在冲刺港股,其于今年 9 月底披露消息称,已向港交所重新递交了 H 股发行上市的申请,这已是该公司自去年筹划赴上市以来的第三次递表。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