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APP 前天
百亿美金独角兽的濒死挣扎与逆天改命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出品|虎嗅科技组

作者|SnowyM

编辑|陈伊凡

头图|AI 生成

"AI 原生 100" 是虎嗅科技组推出针对 AI 原生创新栏目,这是本系列的第「24」篇文章。

在硅谷的叙事中,很少有公司的资本故事像 Airtable 一样,如此完美地封装了不同时代的狂热与冷静。

它曾是 " 无代码 " 运动的宠儿,是风险资本家眼中重新定义生产力的未来。在其巅峰时刻,它不仅是一家公司,更是一个价值 117 亿美元科技独角兽的象征。

然而,AI 的到来让资本市场的潮汐转向,这比任何人预想的都要迅猛和残酷,Airtable 的百亿美元估值神话直接被腰斩,成为了被 AI 影响最大的公司之一。

这场资本市场的 " 压力测试 " 迫使 Airtable 进行一场壮士断腕式的 AI 转型,让一位创始人决心 " 重塑 " 自己亲手打造的公司,做一场 " 第二次创业 " 的豪赌。

" 在 AI 原生时代,原先许多公司引以为傲的核心资产正在被 AI 击穿。" 虎嗅在与许多业内人士沟通中,都表达了同样的观点。投资人也发现,AI 转型对于这些原先在另一场科技浪潮中获得成功的公司而言并不容易,他们往往有自己的包袱和惯性,这些不仅体现在产品也体现在其组织管理上。

在我们 "AI 原生 100" 栏目中,拆解过许多 AI 原生的初创公司,他们在公司成立第一天起就是以最新一代的 AI 打造自己的产品和组织体系,但 Airtable 则是一个特例,其并不是 AI 时代崛起的公司,但却是被 AI 风暴击穿,甚至濒临破产,又靠着新一代 AI 重塑自身,准备逆天改命,而 Airtable 的创始人在这场转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百亿美金独角兽的估值过山车

Airtable 跌宕起伏的资本市场之路是其故事中戏剧性最强的一部分。

自 2013 年成立以来,公司共完成了 7 轮主要融资,累计筹集资金高达 14 亿美元  。

当时,Airtable 是全球做无代码开发平台较早的公司之一。

密集的融资节奏,充分说明了资本市场对其赛道、创始团队和商业模式的高度认可。

由此,其估值经历了一条极为陡峭的上升曲线,在 2021 年 12 月由 XN ——芬兰的孵化器和投资公司领投的 7.35 亿美元 F 轮融资,其投后估值达到了 117 亿美元的巅峰,正式跻身 " 十角兽 "(Decacorn)。

然而,在之后的几年里,科技股开始回调,尤其是对高增长但尚未盈利的 SaaS 公司的估值逻辑发生了根本性转变。Airtable 也未能幸免。

在二级市场,很多分析师将其估值下调至更保守水平,据第三方咨询机构 tsginvest 统计,2025 年一季度,Airtable 已经被大幅调整至约 40 亿至 50 亿美元,较峰值缩水超过 60%  。

紧随而来的是裁员风潮,Airtable 在 2022 年裁员 20%,23 年再度裁员 27%。这种巨大的估值落差加上裁员动作,对内直接影响员工期权的价值和团队士气,对外则增加了未来融资的难度,形成了巨大的经营压力。正是这种压力,成为了 Airtable 激进 AI 转型的催化剂。

在这段艰难时间内,一条事后被确认为基于错误数据但广为流传的 "Airtable 已死 " 的推文正在病毒式传播。

最终,也让 Airtable 不得不参加各种播客节目 " 辟谣 "。

外部的资本寒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内部一场更大的 " 海啸 " 正在袭来。

在 2023 年之前,Airtable 凭借其 " 让软件创建大众化 " 的使命,在无代码运动中占据了领导地位  。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直观的、类似电子表格的界面,将复杂的数据库功能抽象化,使用户无需编写代码即可构建定制化的应用程序。

然而,大型语言模型(LLM)的爆发式增长,从根本上动摇了这一点。随着生成式 AI 技术的成熟,一种更符合人类直觉的交互方式——自然语言,开始崭露头角。"Vibe coding"(凭感觉编码)这一概念的出现,意味着用户只需通过自然语言对话描述需求,AI 便能生成功能性软件  。

Airtable 开始面临一个严峻的选择:要么其核心产品被这股新势力颠覆,要么主动拥抱变化,成为新一代 AI 开发技术堆栈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

向 AI 原生全面转型

在这场来自 AI 的风暴中,Airtable 的 DNA:其作为结构化、关系型数据库的本质,成为了其在 AI 转型中最宝贵的资产。

与许多以文档为先(document-first)的竞争对手不同,Airtable 从诞生之初就强调数据的组织和关系,他们一开始的业务就是将数据库做出表格式的展示,这样用户可以随意构建数据库甚至应用。这种 " 数据库优先 "(database-first)的架构,使其天然地成为了 AI 智能体所需要的理想 " 工作台 "。

其创始人也清晰地阐述了将 Airtable" 向上游堆栈移动 " 的雄心  。这个愿景超越了简单地为现有产品增添 AI 功能,它的目标是让 Airtable 成为 "vibe coding" 时代必不可少的 " 管道系统 ",为 AI 模型提供它们自身无法创造的、企业级的核心要素,例如身份验证、权限管理、系统集成以及最重要的结构化的数据基础  。

在 Airtable 的 AI 转型战略中,一个贯穿始终的核心理念是:AI 应该被深度嵌入到企业现有的业务工作流和数据中,而不是作为一个与业务脱节的、通用的聊天机器人存在  。而 Airtable 从诞生之初就恰好实现这一切的基础技术积累。

我们细细拆解 Airtable 的 "AI 原生 " 转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规划的产品发布,逐步将其 AI 能力从辅助工具深化为平台核心。

第一阶段,在正式宣告 "AI 原生 " 之前,Airtable 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性的产品发布。

2023 年 9 月左右推出的 AI 字段   ( AI Field ) 就是 Airtable 迈向 AI 的第一大步。该功能允许用户在数据表的一个字段中直接嵌入生成式 AI 能力,对单个记录执行如文本摘要、情感分析、信息分类和内容翻译等任务。

2024 年,Airtable 推出了一个   AI   驱动的无代码(no-code)应用生成器—— Cobuilder。其基本逻辑是:用户以自然语言描述想要的应用功能/场景,Cobuilder   即可生成一个初步的   Airtable   应用结构(表格、视图、逻辑、界面等)。据其内部称这款工具获得了   "9/10   次生成结果有用 "   的用户反馈率,并且将生成效率提升了 57%。

这两款产品的试水,就有了后续 Airtable 大胆的 AI 产品。

第二阶段,Airtable 正式启动全面 AI 原生转型。

2025 年 4 月,Airtable   助手   ( Airtable Assistant ) 发布,这是后续 Omni 的前身。它是一个平台级的自然语言助手,用户可以通过对话来构建和修改应用、查询数据、创建字段和自动化流程。如果说之前的 AI 字段是将智能 " 嵌入 " 到数据单元格中,那么 Airtable 助手则是将智能 " 提升 " 到整个应用的构建和交互层面。

2025 年 6 月 24 日,Airtable 迎来了其历史上 " 最重大的演进 "  。公司正式以 "AI 原生平台 " 的身份重新启动,AI 不再是附加功能,而成为所有新用户的默认体验  。这次发布的核心是两大支柱性产品:Omni 和 Field Agents。

Omni 是 Airtable 助手的正式演进版,被定位为 "AI 应用构建伙伴 "  。其核心能力是通过简单的对话,实时生成生产就绪的应用程序,这不仅包括数据表和字段,还涵盖了用户界面(Interfaces)和自动化工作流。

如果说 Omni 是与人类协作的伙伴,那么 Field Agent 则代表了 Airtable 对 AI 未来更深刻的构想:可自主工作的智能体。它们被描述为 " 生活在你的数据库内部,并自动运行强大操作的 AI 智能体 "  。与 Omni 的 " 按需响应 " 不同,Field Agent 被设计为 " 即时、持续、规模化地 " 工作  。

为支撑向 AI 原生的全面转型,Airtable 在组织层面同样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创始人在 lennysnewsletter 的一场访谈中,提及其将 Airtable 工程、产品和设计(EPD)团队重组为 " 快思 "(fast-thinking)和 " 慢思 "(slow-thinking)两大并行运作的单元  。

快思团队的使命是 " 快 "。他们专注于 AI 功能的快速迭代和交付,以周为单位进行冲刺,确保 Airtable 能够迅速将最新的 AI 能力整合到产品中,保持市场竞争力。

慢思团队的使命是 " 稳 "。他们负责更长周期的工作,如核心平台架构的演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保障,以及对未来技术方向的深度押注,确保 " 快思 " 团队的实验不会损害到其他用户的体验,不会伤害核心产品的根基。

创始人的转型魄力与豪赌

如此深刻的组织变革与产品转型,背后离不开一位强力创始人的推动。

Airtable 于 2012 年由 Howie Liu、Andrew Ofstad 和 Emmett Nicholas 三位联合创始人共同创立。

其创始人灵魂人物 Howie Liu 的个人经历是理解 Airtable 精神内核的关键。他是一位典型的技术出身、但又具备极强产品和商业嗅觉的领导者。

Howie Liu

这位韩裔移民,13 岁时便通过父亲办公室的一本教材自学了 C++ 编程。16 岁时,他进入杜克大学,攻读机械工程和公共政策双学位。在大学期间,他就参与了一个独立研究项目,这让他很早就接触到了 AI 相关的前沿技术  。

年仅 20 岁时,还在读大学的 Liu 就联合创办了他的第一家公司—— CRM 初创企业 Etacts。这家公司的主要业务是为个人和中小企业提供轻量级的客户关系管理工具,并成功获得了 Y Combinator、Ashton Kutcher(著名演员及投资人)和 Ron Conway 等顶级天使投资人的青睐  。

2010 年,Etacts 迅速被企业软件巨头 Salesforce 收购。作为收购的一部分,Liu 加入了 Salesforce 并负责领导其社交 CRM 产品线  。这段经历很重要,它让 Liu 得以深入企业软件的 " 心脏 ",近距离观察大型企业客户的复杂工作流程、现有工具的僵化地方。

正是基于在 Salesforce 的洞察,Liu 萌生了创立 Airtable 的想法。他意识到,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无法创造软件,但他们每天面临的问题却需要软件来解决。他希望创造一个工具,让非技术人员也能像拼接 " 乐高积木 " 一样,构建出定制化应用。

总的看来,Liu 的职业生涯形成了一个 " 快 - 慢 - 快 " 的螺旋式上升。第一次创业(Etacts)是典型的 " 快 ",快速开发、融资并被收购,为他赢得了进入巨头内部学习的 " 门票 "。第二次创业(Airtable 1.0)则是 " 慢 " 的,是愿景驱动的,团队花了超过两年时间打磨产品才正式发布  。

面对生成式 AI 带来的巨大技术范式转移,以及公司增长放缓和估值回调的压力,Howie Liu 做出了一个非同寻常的决定:他要 " 重塑 "(refound)整个公司  。他认为,在 AI 时代," 每一款软件产品都必须被重新发明 "。

为了推动这场激进的转型,Liu 本人的角色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他将 AI 原生 DNA 写入组织内部文化中,将自己转变为一名 "IC CEO"(Individual Contributor CEO,即个人贡献者型 CEO),每天亲自编写代码,并成为了公司内部消耗 AI 推理额度最高的用户  。

通过成为 "IC CEO",Liu 将自己置身于这个被极度压缩的产品开发周期之中。他能够第一手地感受技术的能力与局限,从而以传统 CEO 无法比拟的敏锐度和速度来调整公司战略。这种 " 亲自动手 " 的领导风格,直接对抗了那些与日常运营脱节、缓慢而昂贵的 " 自上而下 " 式的 AI 计划,后者往往因缺乏业务背景而失败。

除了结构调整,Airtable 还自上而下地推动了一场文化变革。Liu 要求,甚至可以说是强制规定,公司所有员工,包括他自己,都要定期从日常工作中抽出时间,纯粹地去 " 玩耍 " 和体验市面上最新的 AI 模型和工具。

通过鼓励从市场、销售的每一个员工都去 " 玩 ",Airtable 正在加速构建一种跨职能的、集体的 AI 直觉。这使得更好的产品创意、更有想象力的用例能够从组织的各个角落涌现。它本质上是将 "IC CEO" 亲身实践的理念,规模化地推广到整个组织,是对构建 " 机构性 AI 直觉 " 的投资。

AI 转型阵痛期:长期用户的抱怨

由于 AI 能力尚未完全成熟,短期内,全面拥抱 AI 的成效还尚未显现。Airtable 也不得不经历 " 阵痛期 "。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Airtable 的 AI 新功能,在不同用户群体中产生了截然不同的体验。

对于新用户、咨询顾问以及专注于快速原型设计的开发者而言,Airtable 的 AI 功能,特别是 Omni,获得了广泛好评,他们大赞 Omni 能够根据复杂提示快速搭建出应用框架,并做出合理的数据架构选择,如自动创建连接表(junction tables) 。

Reddit 社区上,有大量用户总结 Airtable 的缺点

然而,在 Reddit 等社区中,大量 Airtable 的长期 " 超级用户 " 表达了截然不同的看法  。他们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许多资深用户认为,当前的 AI 功能是 " 无用的噱头 ",在实际工作中 " 从未交付可靠结果 ",并且消耗了大量积分却一无所获。他们更希望 Airtable 能将研发精力投入到改进核心数据库功能上,而不是追逐 "AI" 这个时髦词  。

比如,使用 AI 构建器(Omni 的前身)创建的数据库 " 一团糟 ",做出了 " 糟糕的决策 ",如果不立即手动清理,会直接增加数月的 " 技术债务 "。他们认为,从模板或从零开始构建,反而比试图让 AI 生成任何复杂的东西要快得多  。还有就是,长期困扰用户的核心痛点,像是处理大规模数据(超过 10 万行)时的性能下降、API 的速率限制等问题,似乎并未随着 AI 的推出而得到改善  。

尽管面对着如此多的批评,Airtable 已经无法停下脚步了。

因为无论是轻量级的初创企业,还是科技巨头都在入局低代码数据库表格行业。不做 AI,就随时会在下一个 AI 技术突破浪潮中,被彻底替换。

微软就是其最主要的长期威胁。通过 Power Platform,微软正在构建一个与 Office 365 和 Azure 深度绑定的低代码生态系统  。对于数百万已经深度使用微软产品的企业而言,Power Platform 具有天然的集成优势和采购便利性。

当然了,同赛道新锐们也在激烈缠斗,Notion、monday.com、Smartsheet 等公司都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成功,并且正在不断扩展其产品边界,与 Airtable 在越来越多的场景中产生重叠  。

Notion 在知识管理领域的统治地位,以及其不断增强的数据库功能,使其成为一个潜在的强劲对手,虽然其目前仍显得有些过于轻量级了,但无人轻视这款年轻的工具,尤其是它最近新出了 3.0 版本。

而 monday.com 和 Smartsheet 在项目管理和工作流自动化方面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它们也在积极引入 AI 功能,加剧了市场的竞争。Airtable 周围,竞争环伺。

从一家百亿美金估值的公司 " 重塑 " 为一家 AI 原生企业,其难度不亚于一次全新的创业。这场豪赌的结果,不仅将决定 Airtable 自身的命运,也将为整个 SaaS 行业如何在 AI 时代进行自我进化,提供一个极具价值的参考案例。

Airtable 的故事远未结束,它正处在最关键、也最激动人心的第二幕。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ai 独角兽 资本市场 虎嗅 融资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