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 前天
猪价跌超22%至年内低位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记者丨李莎

编辑丨张星

资料图

节假日消费对猪价的拉动效应在减弱。10 月第 1 周恰逢国庆、中秋 " 双节 ",但据农业农村部最新数据,当周全国生猪平均价格 12.90 元 / 公斤,比前一周下跌 2.8%,同比下跌 29.5%。全国 30 个监测省份生猪价格全部下跌。7 月中旬以来,猪价开始下跌,至此已跌至年内低位,与年初相比跌幅超 22%。

节后猪价继续下探。上海钢联数据显示,10 月 13 日,全国外三元生猪出栏均价为 10.81 元 / 公斤,较昨日下跌 0.06 元 / 公斤。区域价差明显,其中广西最低,仅 9.94 元 / 公斤,福建最高,为 11.49 元 / 公斤。

猪价下降冲击养殖利润,行业陷入亏损。今年主管部门多次强调要严格落实产能调控举措,引导调减约 100 万头能繁母猪。目前部分猪企已有所动作。在受访分析师看来,因生猪产能较大,去化进度很难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过程。随着产能去化的持续推进,后市生猪供应压力有望逐渐缓解。

展望接下来的生猪价格,卓创资讯生猪分析师范晴晴向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后期猪价或仍有下滑空间。从供给端看,一方面养殖企业前期产能布局陆续释放,另一方面,在政策影响下,养殖企业要控制体重以及去产能动作,将进一步刺激养殖端出栏积极性,因此生猪供应整体充沛。

从需求端看,进入 11 月,随着天气转凉对猪肉消费的刺激以及南方地区腌腊活动的陆续开展,生猪需求也将有好转预期,对猪价带来一定支撑,生猪价格或止跌小涨。12 月市场或迎来供需双增局面,产能释放叠加养殖集团年底冲量,市场亦迎来腌腊需求旺季,供应增幅或略大于需求增幅,生猪均价或继续下滑。

猪价持续下跌

一般而言,节假日猪肉消费增加,将对猪价形成一定支撑,但在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长假,猪价并未回暖。

10 月 13 日农业农村部发布数据显示,10 月第 1 周全国生猪平均价格 12.90 元 / 公斤,环比下跌 2.8%。较上一周 1.8% 的跌幅扩大 1 个百分点,猪价下跌态势有所加剧。

对此,上海钢联农产品事业部生猪分析师曲国娜向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今年 9 月学校开学以来,屠宰已然增量,且生猪价格较低,部分地区延续宰量。虽之后屠宰量虽然略有下降,但与前期相比,总体仍呈缓慢增长态势。今年国庆中秋期间市场供应的增量始终大于需求的增量,因此整体节日消费的带动效应并不显著。

实际上,7 月中旬开始,猪价走势发生逆转,进入震荡走弱区间。据农业农村部数据,7 月第 3 周全国生猪平均价格 14.99 元 / 公斤,比前一周下跌 0.7%,同比下跌 20.7%。其后除 9 月第 1 周外,周度猪价均下降。进入 10 月,猪价继续下跌,据上海钢联数据,10 月 13 日,全国外三元生猪出栏均价跌至 10.81 元 / 公斤。当前猪价已跌至年内低点,甚至几近触及近 5 年低位。

对此,融达期货生猪研究员史香迎向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了两方面原因。一方面,从前期能繁母猪存栏量看,四季度生猪供应充足,且当下双节已过,距离元旦、春节尚远,终端需求表现一般,猪价易跌难涨。

另一方面,一般在猪价下行期,企业往往会采取降重措施来减少亏损,容易出现 " 猪价跌→降重,出栏积极→猪价继续跌 " 的负循环。当前部分地区已出现了该负循环的初期迹象,不过由于天气转凉后生猪增重快,生猪出栏体重下降尚不明显。

曲国娜表示,今年生猪整体产能较大,供应也较大,价格出现阶段性调整也属正常。但目前供应量始终不减,短期需求也未有较大提振。二育入场积极性一般,对于市场提振有限。加之前期全国新生仔猪数量环比增加,对应下半年生猪供给增量预期仍存,限制猪价上涨幅度。

对于后市猪价走势,史香迎认为,可以通过出栏进度、出栏体重、肥标猪价差、出栏情绪等指标来判断。如果养殖主体整体出栏进度偏快,出栏体重出现下降,肥标猪价差走强,则说明阶段性生猪出现了 " 超卖 ",后市供应压力得到缓解,猪价大概率随之回暖;如果短期猪价较低,养殖端出现很强的抗价情绪,也是一种短期的底部信号,但后置的供应压力若不能被需求有效承接,则容易出现二次探底情况。

从目前的基本面看,史香迎表示,虽然市场未有明显的 " 超卖 " 迹象,但生猪肥标价差在继续走强,养殖端开始出现 " 低价惜售 ",且低价对终端消费也有一定程度的刺激作用,猪价已有逐渐止跌企稳的苗头。展望后市,虽然腌腊、春节旺季猪肉消费会增加,但鉴于四季度生猪供应充足的大背景,彼时猪价反弹高度或有限。

生猪产能去化速度成关键

猪价持续下跌,冲击养殖端。

范晴晴向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8 月中旬以来,生猪自繁自养以及仔猪育肥理论盈利均呈现震荡下滑走势,目前已出现亏损。饲料成本近期变化不大,对养殖利润影响有限。截至 10 月 10 日,自繁自养头均亏损 206.91 元,仔猪育肥的亏损幅度更大,头均亏损 409.19 元。

面对持续下行的猪价,不同养殖主体承受的市场压力有所分化。曲国娜表示,目前中小散户压力最甚。由于中小散户养殖成本较高,尽管存在一定抗价情绪,但在猪价持续下跌的态势下,也难以应对猪价的持续走低;大型企业虽依托低成本和现金流优势,抗风险能力更强,亏损相对可控,但在市场供应不减、需求未有较大提升的背景下,压力也在进一步累积。

早在今年 7 月召开的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农业农村部就明确,要严格落实产能调控举措,合理淘汰能繁母猪,适当调减能繁母猪存栏,减少二次育肥,控制肥猪出栏体重,严控新增产能。

据央视新闻 8 月 10 日报道,农业农村部调度显示,我国生猪产能阶段性偏高,为防范生产大起大落、价格大涨大跌风险,将实施生猪产能综合调控,引导调减约 100 万头能繁母猪。

目前部分企业已经有调减产能动作。如 10 月 13 日,牧原股份在投资者互动平台明确,采取多项举措,积极响应生猪产能综合调控。一是调减能繁母猪存栏,淘汰低产低效母猪,9 月末降至 330.5 万头,短期内不考虑新增母猪。二是管理生猪出栏体重,前期持续降低均重,8 月末降至 120 千克。三是销售端停止向二次育肥客户售猪,配合构建管控体系,确保育肥猪流向屠宰厂,助力产业稳定发展。

史香迎指出,国庆中秋假期猪价走跌后,生猪养殖进入全行业亏损期,部分企业开始调减生猪产能,但由于本次亏损期才刚开始,且现下距离腌腊、春节消费旺季时间较近,部分养殖主体对旺季猪价预期仍相对乐观,产能去化缓慢,对后市猪价的抬升作用较为有限。随着产能去化的持续推进,后市生猪供应压力有望逐渐缓解。

范晴晴认为,按照养殖企业前期产能布局情况以及目前去产能速度来看,到 2026 年上半年,生猪供应量较为充足的局面或仍将存在。到明年秋冬,随着气温逐步下滑,以及腌腊活动的开启,将提振生猪需求,或进而给猪价带来一定提振作用。能繁母猪存栏量将影响未来 10 个月的生猪供应,如果后期生猪产能去化速度仍不乐观,那么 2026 年下半年猪价也难言回暖。

出品丨 21 财经客户端 21 世纪经济报道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上海钢联 福建 卓创资讯 去产能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