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系搭载 " 巨出片、出巨片 " 的蔡司 2 亿超清影像;
全系拥有过去 Pro 和 Ultra 专属的蔡司 APO 超级长焦;
全系标配行业唯一的全亮度双调光的京东方 Q10 Plus 护眼屏,定制 "1nit 低亮度 " 技术;
全系首发搭载蓝图影像芯片 V3+ 的蓝晶 × 天玑 9500;
全系兼容 vivo 蔡司 2.35 × 长焦增距镜;
全系支持 4K 120FPS 10bit Log 高规格视频……
10 月 13 日晚,vivo 年度影像旗舰—— vivo X300 系列正式亮相。其最大的特性就是,试图改变旗舰机型配置差异过大的传统做法。用 vivo 官方的话说,身为 vivo 30 周年的诚意之作,X300 系列是 " 一对影像双旗舰 "。
或许,很多人会认为超进化的 vivo X300 系列,在高端旗舰市场的特立独行显得 " 格格不入 "。
但事实上,在智能手机市场高端化竞争白热化的当下,每一款旗舰产品的登场都是技术实力与战略定力的双重试炼。
当用户对影像、性能、创作体验的需求不断突破边界,当行业在参数堆叠与体验升级的博弈中寻找方向,携八大升级而至的 vivo X300 系列,既是对市场期待的有力回应,更是成为见证长期主义成功与多轮驱动价值的生动注脚。

01
以产品为载体:X300 系列见证长期主义
必须要看到的是,高端旗舰产品是手机厂商品牌战略、价值护城河和模式范本的终极载体。而 vivo X300 系列,正是 " 用户导向 + 长期主义 " 战略的重要展现。
此前,vivo 影像产品高级总监李卓曾表示," 用户的追求已不再是单点功能的极致,而是综合实力的完整表达。为此,vivo 正在重构多技术链路,打破软硬件边界,让创作自由没有限制。"
而作为全新战略的首次具象化呈现,vivo X300 系列成为消费者关注的吸睛点。据悉,vivo X300 系列通过对影像架构的系统性革新,在影像画质、极限场景、旅拍人像及视频创作四大维度实现全面跃迁,旨在将专业的影像能力更普惠地交到每一位用户手中。
影像能力的突破,彰显技术积累的复利效应。这体现在 vivo 联合蔡司、三星、索尼等,实现多项影像技术创新,定义行业新标准。比如,X300 Pro 首发 vivo 与三星、MTK 三方联合定制的行业独家蓝图 HPB 传感器,带来行业领先的 2 亿超级长焦。同时首发蓝图与索尼联合定义的 LYT-828 云台级主摄。

而在 X300 标准版上,配备 vivo 与三星和 MTK 三方软硬一体化定制等 2 亿 HPB 1/1.4" 大底主摄,是目前行业最领先的 2 亿影像主摄。此外,vivo X300 系列为用户提供更接近专业相机的高质量拍摄体验,配备了第四颗蔡司镜头—— vivo 蔡司 2.35 × 长焦增距镜,以及摄影师套装。
vivo X300 系列的每一项技术和创新,都锚定具体场景需求。vivo 蔡司 2.35 × 长焦增距镜解决了远摄画质损失问题,摄影师套装降低了专业创作门槛。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影像技术底座已支撑起跨终端生态——与 VR 设备联动实现沉浸式内容创作,为未来 MR 产品奠定基础,展现技术复用性的长期价值。
在备受关注的芯片层面,vivo X300 系列首发旗舰 SoC 天玑 9500 ——后者是蓝晶芯片技术栈 × MediaTek × Arm 三方联合定义优化的旗舰 SoC。回溯过往,历年来 X 系列首发天玑旗舰芯片,实力源于 vivo 深入上游与 MediaTek 和 Arm 深度共研芯片设计。

就在今年 9 月 22 日,MediaTek 正式发布年度旗舰 5G 智能体 AI 芯片——天玑 9500。会上,vivo 高级副总裁、首席技术官施玉坚发表演讲,并宣告 vivo 与 MediaTek 的合作已迈入全新纪元:" 历时三年联合定义、共同打造天玑 9500 旗舰芯片,即将在 vivo X300 系列上全球首发!" 至此,双方合作已由 " 联合调校 " 质变为 " 共同定义 ",vivo X300 系列的跑分,率先突破 410 万分大关,强劲实力一目了然。
而在 vivo 擅长的影像领域,其定义了天玑 9500 影像超能效 NPU,为 vivo 的影像算法开辟了专属硬件通道,赋予 X300 系列毫秒级的精准追焦与响应能力。
同时,vivo X300 系列的影像和视频能力,还有望 " 引领安卓、赶超苹果 "。vivo 自研的影像芯片 V3+ 与天玑 9500 实现 " 双芯合体 ",构成 X300 系列「蓝晶 × 天玑 9500」的强大影像中枢,在视频赛道上实现全面引领,首次实现 4K 60FPS 电影人像视频,实现了安卓甚至苹果都未曾做到的、电影级虚化和 4K 画质下的高帧率视频录制。
我们不难发现,完成 " 需求 - 技术 - 产品 " 闭环的 X300 系列,呼应了 vivo 执行副总裁胡柏山 " 以政策为牵引,以用户为核心 " 的发展理念。vivo X300 系列以极致体验推动消费升级,实现了企业发展与市场需求的同频共振。
02
构筑竞争壁垒:vivo 实现多轮驱动
vivo X300 系列的发布,也充分诠释了优秀模式的领先特性。
根据权威机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 9 月 28 日,vivo(含 iQOO)以 18.4% 的市场份额登顶 2025 年第三季度;并以 17.2% 的份额拿下 2025 年前三季度第一,实现四年三个季度的持续性市场引领。
在市场数据的表象之下,是产业逻辑的根本性转变。身为中国科技企业的创新标杆,强势领跑的 vivo 以多年技术深耕、合作共赢、用户导向等多轮驱动的差异化模式,打造出最好产品,并赢得用户青睐,进而为同侪提供可借鉴的实践范式。
具体来看,vivo 的模式为长河型企业,其价值护城河为向下深耕的用户导向,主要发力体验沉淀 " 纳百川 "。
在这条路径上,vivo 长期以来都在技术层面不断深耕。其根植于 30 年消费电子经验积累的用户洞察力,践行 " 需求牵引技术,技术反哺体验 " 的核心逻辑,通过自研 + 共研的强势驱动,在用户高感知领域构建壁垒。就像全新发布的 X300 系列,作为 vivo 最新影像战略成果,既印证了基于用户导向将用户体验做到极致的长期主义路径,又成为国产手机高端化的典型样本。
在合作共赢层面,vivo 始终抱以开放态度。就在今年 9 月 10 日举行的 Arm Unlocked 2025 AI 技术峰会上,vivo Arm 联合实验室的最新成果正式对外亮相。双方围绕 Arm 新一代高性能计算技术开展联合共研与验证,深入微架构层级,实现 SME2 创新特性在智能手机上率先落地。这一进展标志着双方自成立联合实验室以来,坚持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创新理念,实现了从技术创新到体验落地的关键一步。

值得注意的是,在深耕用户导向的技术创新方面,vivo 坚持用产品体验说话。集中体现是,vivo 始终聚焦最广泛用户的高频需求,将用户需求贯穿于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实践中。比如,vivo 为外卖小哥定制职业模式、为科考人员开发无网通信、为年轻人打造演唱会神器…… vivo 的技术创新,在每一个用户希望获得的场景里落地生根。
功能集最丰富,覆盖场景最全面的 vivo,显然深谙场景创新之道。而且这种场景化创新的策略并非碎片化功能堆砌,而是形成 " 需求收集 - 技术研发 - 落地验证 " 的闭环体系。
至于用户高感知领域,设计、影像、系统、性能正是 vivo 深度挖掘用户需求战略布局的四条技术长赛道。以影像技术长赛道为例,vivo 推动自家影像战略的加速落地。
首先是让影像工具完成到文化载体的蜕变。vivo 以 " 人文之悦 " 的品牌精神为牵引,让影像成为大众情感的连接者和社会文化价值的创造者。
其次是完成从单点场景到融合场景的进化。vivo 通过提供融合多技术的系统性解决方案,满足用户对 " 完整创作自由 " 的渴望。
再次是从专业到大众的能力普及。vivo 真正做到将累积的专业影像能力,系统性地赋能给每一位用户,大幅降低高质拍摄门槛。
最后是达成从技术到生态的跃迁。vivo 不局限于单一技术的极致突破,而是构建一个融合硬件 / 软件 / 算法 / 服务 / 安全 / 健康和跨端融合体验的开放影像生态体系。

种种蜕变,皆源于 vivo 在影像底层能力上的深厚积累。无论是已在医疗、健康、教育、工业等多个 To B 领域具备复用潜力的影像技术,还是已在多个场景中落地应用的 vivo 影像成果,都印证了其底层影像能力的扎实与过硬。这种技术的可复用性,构建起 "C 端体验优化 " 与 "B 端行业赋能 " 的双重增长路径,成为 vivo 在激烈竞争中实现差异化优势的关键所在。
此外,vivo 的自研 + 共研芯片,还在以融合创新突破技术壁垒。这主要体现在,vivo 蓝晶芯片栈打通 SoC 定义、系统层调优、自研影像芯片三大能力,真正实现软硬一体化的设计,最终实现 " 性能参数 - 用户体验 - 行业标准 " 的重新定义。
03
写在最后
vivo 在国内手机市场的强势领跑,本质是新质生产力在消费电子领域的具象化实践。以创新为核心引擎,以产业链升级为支撑,以用户价值为导向,vivo 走出极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路径,为中国手机产业的升级提供了宝贵经验。
而在激烈的竞争之下,真正推动着中国手机产业的整体蜕变,也带来新的启示。比如在这场关乎技术、体验与生态的较量中,vivo X300 系列的发布,既是长期主义厚积薄发的必然,更是多维度力量协同共振的成果,为行业树立了旗舰产品打造的新范式。
面向未来,随着 AI、6G 等技术的迭代,中国手机产业将持续演化,但 " 技术创新 + 用户价值 + 生态协同 " 的核心逻辑不会改变。尤其是 vivo 的 " 长河型 " 发展路径非常值得借鉴:不追求短期爆发式增长,而是以用户需求为锚点,通过长期主义的技术积累与生态构建,实现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这种慢工出细活的发展模式,正是中国科技企业从跟跑到领跑的关键所在。
科技说说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