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且了浮生一载。"
泉州湾出土的一艘宋代海船上,考古人员发现了印有这六个字的小纸片,犹如一声穿越时空的低语,引发无数遐想。
有人认为,它出自航海者随身携带的印刷书页;有人猜测,这是某位海员在茫茫大海中写下的一段日记……泉州,古称刺桐,早在公元 6 世纪南朝,就有与南海国家友好往来的记载。从唐代末年中国四大名港之一,到宋元时期逐渐发展为 " 东方第一大港 ",泉州港一步步晋升为 " 顶流 ",帆樯林立、商贾云集。2021 年 "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填补了中国在 10 — 14 世纪海洋文明的历史空白,这一重大成果对于全球文明交流具有重大意义。
不惧风浪的 Zayton(刺桐外文名)DNA 是怎样炼成的?扎根泉州这座浸润海丝文明的古城,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恰是解锁航海基因的鲜活样本,它见证泉州一次次出发、远征、再启航,重焕穿越千年的历史荣光。
扬帆
走进泉州东湖公园东侧,一艘 " 停泊 " 在林荫水畔的巨大 " 福船 " 静静伫立。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展厅就 " 藏 " 在这庞大 " 船体 " 中,几面 " 船帆 " 是工作人员办公区域。" 想象下,宋元时期,一艘泉州的福船从这里扬帆出发,远渡重洋,驶向波斯湾。"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馆长林瀚大手一挥,指向一旁的泉州伊斯兰文化陈列馆,仿佛变身 " 船长 "。
文汇报记者 徐大伟 摄
创建于 1959 年,泉州海交馆有我国迄今已出土唯一一艘由海外返航的中国传统木帆船及其大量伴随出土物,展示了东南沿海人民高超的造船技艺;各时期中国外销陶瓷器,体现了彼时泉州在对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见证国际商贸繁荣。随着扩建提升工程启动,海交馆将迎来 2.0 升级版,既是解读泉州历史的钥匙,更是领略中国航海精神和海丝文明的重要窗口。
一件件展品,讲述着泉州与世界深度交往的历史。一次次扬帆,刻着骨子里的 " 敢拼 " 与 " 变通 "。比如看似普通小巧的陶瓷净瓶——宋代磁灶窑绿釉印花军持,曾是对外贸易 " 爆款 "。" ‘军持’从梵语‘ kundika ’音译而来,原指僧人用来净手的器具。" 林瀚介绍,这种陶瓷净瓶成为泉州磁灶窑的外销主力,源源不断运往东南亚与阿拉伯世界。
因其大量销往海外,这类 " 军持 " 在中国本土考古发掘中反而极为罕见,而这种 " 为海外定制 " 的外销思维,延续至今。在泉州晋江、石狮一带,从鞋子到服装,至今仍以满足全球市场需求为导向,古老的贸易逻辑,依然深植现代产业之中。
包容并蓄,和全世界做生意,是商业逻辑,也是人文底色。不同文明在泉州和合共生,绵延千年海丝文化底蕴,彰显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与包容性。跨文化融合印记,让千年刺桐港的商路传奇变得具象。以展厅里精美的 " 四翼天使 " 石刻为例,男性天使头戴三尖冠,披云肩,身着宽袖袍,双手于腹前捧一朵盛开的莲花,肩后两对羽翼,趺坐于中国传统朵云纹构成的云彩之上。" 该造型融合波斯亚述文化中的三尖冠元素与蒙元服饰特征,同时结合中国飞天飘带、卷云纹等艺术形式,形成多元共生的文化景观。" 林瀚说。
文汇报记者 徐大伟 摄
近年来,泉州簪花在社交平台悄然走红,越来越多年轻人在蟳浦渔村簪上鲜花、打卡拍照。而在 " 阿拉伯 - 波斯人在泉州 " 展厅里,头戴鲜花簪子的年轻女孩林怡驻足展板前,发现原来簪花传统源自蟳浦渔村习俗,也与海丝贸易息息相关。" 簪花上花卉的种子、品种多元化,比如阿拉伯 - 波斯花卉,很多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闽南。"
远征
提起福船," 镇馆之宝 " 泉州湾宋代海船堪称海丝之魂,它是瓷器和香料之路的传递者,也是泉州申遗之路的推动者。
1974 年夏天,沉没在泉州湾后渚港的木帆船被发掘出水,引起轰动。这是我国目前唯一从海外返航并已出土的古代远洋木帆船。出土物与科学考证显示,这艘 13 世纪由泉州工匠建造的三桅远洋商船,满载香料、药物和商品,从东南亚归航。它揭开了一段被海水掩埋的远征,印证宋代中国造船业与航海业的鼎盛——当时领先世界的造船技术,就诞生于泉州。
" 中国较大的一些船,船身里也有十三个池子或舱房,用坚固的木板紧密钉在一起,有很坚固的隔板把它们隔开。"《马可 · 波罗游记》的这段记载,被宋代海船考古发现精准验证——出水海船由 12 道隔舱板将全船分为 13 个舱,舱壁钩联严密,水密程度极高。即使一两个舱室受损,也不会让海水渗入全船,保障航行安全。2010 年泉州 " 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 "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 " 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船上出土的香料和药物,未经脱水总重达 2350 公斤,占出土遗物绝大多数。香料包括降真香、檀香、沉香,还有珍贵的龙涎香——它产自苏门答腊、索马里、桑给巴尔一带,是抹香鲸肠道分泌物凝结而成,黑褐如琥珀,点燃后香气绵长。随香料出土的还有 96 件木质货牌签,标有人名、地名、商号、货名,用于运输管理,便于识别货主、货物。古人管理船只时,除了发放货币工资,也会 " 以舱代薪 ",将部分舱位分给船员,允许他们带一些不违禁的物品,跨港口贸易,所得利润便是 " 提成 "。林瀚笑言,这种模式在某种意义上,类似现代企业 " 员工持股 ",体现了古代商业管理的灵活与前瞻。
船员们在海上吃喝玩乐,也在出土物中留下线索——鸟骨、狗骨、猪骨、羊骨、牛头骨等,揭示了丰富多样的饮食结构。" 出土的银杏、荔枝、桃子、杨梅、李子等果核,提示着这艘船可能是夏秋之际遭遇战乱,船员来不及售出船上香料,便匆匆弃船逃生。" 在林瀚看来,这些具有明显季节特征的果核,也为考古断代提供了重要参考。
船上还发现了 20 枚象棋子,南宋时期象棋在民间广泛流行。棋子大小不一,做工简朴,显然并非市场上购买的成品。据考古学家推测,它们是船员在长途航行中为排遣寂寞,用木片锯制、手写而成。
破浪
当年沉船静静躺在博物馆内,但乘风破浪的劲头延续至今。去年,恰逢泉州湾宋代海船考古发掘 50 周年,一件意义非凡的藏品入驻——由黄乌锥、黄东伟父子打造并捐赠的泉州湾宋代海船模型。手艺人用自己的方式向劈波斩浪的先民致敬,辟出几代人接力传承的新航道。
该船模按照古船出土原尺寸 1 ∶ 10 比例复原,精确再现宋代海船结构细节,包括船体尺寸、船板拼接方式、船舱布局、篾帆制作等,力求还原宋元福船建造技艺特点。建模过程中,采用与出水的泉州湾宋代海船相同的船材,如杉木、松木、樟木等,部分使用稳定性较好的柚木。
黄东伟出身造船世家,父亲黄乌锥 12 岁起便随长辈学习传统中式木帆船的建造与维修。上世纪 70 年代,黄乌锥参与泉州湾宋代海船发掘后船体的安装复原。2018 年父子建造中国南海博物馆 " 华光礁一号 " 复原船,复活了福船古老的生命气象。父亲年过八旬仍每日坚持做模型,黄东伟从小耳濡目染,从幼儿园起便在造船厂摸锯子、搬木头。
记者走访位于泉州市工艺美术合作社的黄东伟工作室,颇具反差感的画面映入眼帘:短袖短裤,趿拖鞋,他浑身透着典型闽南人的随性松弛。但手艺活可不含糊——木桌上散落着木帆船图纸、照片、论著,角落堆着木料与斧凿工具,他全神贯注为 1 ∶ 50 比例复原的泉州湾宋代海船模型安装绞车和桅夹部件。小小船模,打磨半年,步步精细。每一处凿痕藏着对海的敬畏,每一道纹路刻着与浪的共生共谋。
文汇报记者 徐大伟 摄
为了最大限度还原古船状态,从工艺到顺序都尽量照搬真船流程。船模不仅是舟船文化重要载体,对船舶建造改进和先进合理性研究能起巨大作用。" 夜深人静,心最静,装零件时心无旁骛,做出来的船也精致。" 黄东伟说。
时代浪潮喧嚣,家族自有破浪之道。如今,黄东伟将技艺默默传给下一代。他没有逼孩子学,而是鼓励小朋友玩耍中接触斧头、凿子、锯子,对动手建船产生兴趣。" 有了爱好,就想深入了解掌握,这种自然生长的兴趣就是最好的传承。"
海交馆二楼的 " 中国舟船世界 " 汇集了近 200 件精美的船模及随船属具,还有 12 艘独具特色的实船,充分展现了泉州作为东方海洋大国的舟船文化魅力,也诉说着更多手艺人的坚守。
回响
遥想宋元,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传教士和旅者,带着各自的信仰与故事,在这片土地留下珍贵痕迹。海上丝绸之路的精神感召力,将异域文明编译成本土代码,吸引了一批批人抵达后再出发。
早在 13 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 · 波罗在中国旅居 17 年后,从泉州出发,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回到故乡威尼斯。《马可 · 波罗游记》中不吝赞美:" 刺桐(今泉州)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这里,货物堆积如山…… " 在泉州去年落成的马可 · 波罗雕像前,记者偶遇冒险家 " 老乡 " ——意大利摄影师艾罗斯。
文汇报记者 徐大伟 摄
定居十余年,这位泉州女婿随身挎着相机,用取景框定格泉州之美。" 这是适合放慢脚步体验的古城,老地方总有新发现,历史与当下在这里密切交融。" 艾罗斯打开手机,向记者热情展示他拍摄的海量照片与视频。
更多取景框正对准这座有故事的城。在海船微缩模型展位前,来自深圳从事文旅策划的刘明明和同行伙伴们热聊惠安女的历史。他们专程来泉州海交馆做田野调查,目标明确——寻找惠安女的足迹。" 馆里和惠安相关的展陈较少,她们在传统叙述里,并不常被视为海上丝绸之路的直接参与者。" 她略显遗憾地说,正因如此,更想追溯隐匿在历史表层之下的女性身影。她指着玻璃橱窗里正搬运木板的模型小人说:" 这就是穿短上衣、扎头巾的惠安女,‘节约衣’短到露肚脐不是为了漂亮,而是为了干活方便。" 在海边劳作的原住民女性,头戴斗笠、脚踏泥沙,讨海、运货、造船样样不落下。" 福船很多工序其实由女性完成,比如锯木板这种体力活,不只是男人的事情。"
其中," 讨海 " 是一种颇具韧劲的生计方式——退潮之后,妇女们沿着滩涂捡拾可食用的海产为生,烈日下也不肯停歇。科普完惠安女的故事,刘明明兴奋 " 安利 " 起心中的宝藏海滩——惠女湾。" 那是海岸线长达 14 多公里的天然沙滩,像是中国未被开发的‘马尔代夫’,还没有成为网红地。希望在保留原生态的前提下,好好保护传承。"
驻足展厅入口被誉为 " 泉州版清明上河图 " 的仿古画卷《刺桐梦华图》前,来自西班牙托莱多的留学生 Lucia 对逼真的动画投影效果啧啧称奇。画卷中,刺桐港内不同国家各式商船汇集港口,七大城门守护的古城内车水马龙,商贸、文化、生活互融互通。
文汇报记者 徐大伟 摄
参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泉州文化遗产研究院发起的 " 宋元泉州与世界 " 项目,Lucia 就读北大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一口流利中文:" 托莱多是宗教多元的古城,我一来泉州就觉得特别亲切。博物馆里能看到伊斯兰教、基督教、摩尼教、佛教、印度教……仿佛在泉州遇见整个世界。" 相较 " 西班牙海洋文明更多是为了扩张领土 ",在她看来 " 泉州人出海,是为了贸易、交流和连接其他国家。这种文明之间的动机差异,很有意思 "。
走出博物馆,更多游客涌向多个 " 露天博物馆 "。"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 是 10 世纪至 14 世纪产生并留存至今的一系列文化遗产,包括九日山祈风石刻、市舶司遗址等 22 个遗产点,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港口城市空间结构。
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博士生王蕻荃迫不及待告诉记者,短短几天内,参与研学的 30 名学生特种兵式走访 22 个遗产点,每处都有图文并茂的解说与历史遗物展陈。" 从书本走入遗址、从讲义踏进街巷,在泉州捕捉历史回响,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有些遗址甚至是可触摸的,很多同学都特别兴奋,在实地体验中设身处地想象宋元时期泉州贸易的热火朝天。" 海丝文明持续激荡新时代的回响。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