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宇宙的尽头在良渚?"" 我在良渚当村民,在线求搭子 " ……小红书平台热门话题 " 数字游民在良渚 " 帖子下,不少年轻网友将位于浙江余杭的这方水土形容为 " 东方硅谷、高配大理 "。而早在 5000 多年前,这里就是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先民们用脚投票的 " 充满梦想的国度 "。
7 月 6 日 " 杭州良渚日 ",意大利考古学家、罗马第五区市政议员奥尔加 · 迪 · 卡格诺戴着草帽穿行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畅想良渚与罗马遗址合作研究的可能性。她由衷赞叹良渚同行们," 对老材料的再生运用、古今结合的展陈体验,显示出专业精神和对文物的尊重 "。
为什么是良渚?
Z 世代、海外专家着迷的究竟是什么?
" 良渚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 ",步入良渚博物院,这行醒目大字或许透露了良渚 IP 密码——这里有穿越 5000 多年时光的 " 玉鸟 ",有高度发达的 " 城市基建 ",有 " 逆天造水利工程 " 的 " 黑科技 " ……距今 5300 年至 4300 年,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良渚文化,出现了发达的稻作农业、复杂的社会分工、明显的阶层分化和统一的精神信仰。这束良渚之光,照亮东方早期城市文明样本,更见证着新时代的文化自信。
以玉载礼
杭州西北角,良渚文化的心脏地带,融合东方古韵与当代美学的良渚博物院,由四组长条形建筑错落排布,俯瞰宛如四只敞开的宝盒镶嵌水中。设计师大卫 · 奇普菲尔德的巧思正来源于良渚古墓中出土的一组玉锥形器——将古文明收拢,留给后人一层层推开 " 珍宝盒 " 的盖子。
漫步馆内,连接展厅的天井水池里,圆形玉璧状石头装置成为公认的 " 出片取景框 "。
玉,是良渚文化的关键词。玉琮、玉璧、玉钺、玉镯、玉璜等形制各异纹饰繁复的玉器,清晰展现出良渚社会已将 " 玉 " 制度化为身份与权力的象征。玉器制作工艺精湛,需经切割、钻孔、雕刻等多道复杂工序,反映出良渚人高超的技艺水平。玉琮外方内圆,中部贯穿,四角刻有神人兽面纹,用以沟通天地人神,蕴含着良渚先民的宇宙观念和精神信仰。
如何把玉的故事讲给 90 后、00 后们听,让更多人体会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与创新性?良渚博物院社教专员潘嘉平从环腰牛皮包里摸出一枚印有神人兽面纹的自制热缩片," 平时讲解中,碰到对玉器感兴趣的读者,我会送上小礼物 "。自诩 " 文博说书人 ",1993 年出生的他比良渚博物院前身良渚文化博物馆大一岁;2019 年 7 月 6 日," 良渚古城遗址 " 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他进院工作的第二年。
讲到中间穿孔的玉琮,四面雕刻神徽所用线条细到难以想象,他掏出热缩片,让参观者直观感受先民智慧。"1 毫米宽度内甚至有四五条笔直平行细线,每条仅 0.1 至 0.2 毫米。很多观众会好奇,难道五千多年前就有微雕大师?一道道细线是怎么刻上去的?带着问题与好奇,逛展就不会是走马观花。" 玉琮王上的神人兽面图案,以各类变换形态在几乎所有良渚玉琮上均有出现,这或可说明良渚社会已有相当统一的政体,也从一个侧面彰显了中华文明的统一性。
到了 " 宜子孙——汉代玉器集萃 " 展览 " 环佩琳琅 " 活动,潘嘉平穿上燕尾直裾长襦,躬身示范古代揖礼,将 " 以行节止 " 化为具象体验。" 良渚贵族们祭祀用玉,身上佩玉,甚至连漆器也镶嵌玉粒。" 玉璧刻纹也藏了很多细节," 鸟立高台 " 图案被部分考古学家认为可能是良渚王国祭祀时的真实图景," 同样是雕玉鸟,红山文化里的形象是老鹰猛禽,良渚玉鸟则是神似燕子等性情温顺鸟类。" 从玉出发,这位 90 后文博人为观众科普采玉制玉工艺细节。比如,良渚人创作的玉琮影响后世,商代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四川成都金沙遗址都发现了仿良渚的玉琮。
从良渚博物院到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玉串起中华文明绵延的生命力。登顶莫角山,一河之隔的反山王陵,是当时规格极高的墓地," 玉琮王 "" 玉钺王 " 等国宝级文物,皆出土于此。钟家港古河道南段,曾出土大量玉料、玉钻芯及燧石、砺石磨条等玉器加工工具;中段和北段,出土较多石器坯料、木器坯件等手工业半成品。岸边复原的作坊展示区勾勒匠人制作玉琮、打磨石钺的场景…… 5000 多年前的敲击打磨声,仿佛仍在流淌回荡。
玉的魔力甚至 " 救 " 了一些孩子。智力发育迟缓的孤独症儿童桐桐,因偶然的良渚博物院之行,迷上玉琮神人兽面纹。母亲李女士记得孩子盯了很久,回家后便涂画出良渚符号的画面," 一瞬间泪目了 "。更多来自浙江省盲校的特殊儿童开始描绘想象中的良渚生活,稚朴画作汇成 " 文明之光的折射:特殊儿童艺术展 "。
治水溯源
如果说玉器珍宝浓缩了良渚人的族群信仰和礼制体系," 水 " 则见证了发达农业文明。展厅里良渚文化时期石犁、炭化稻米展柜引人驻足。水稻生产离不开灌溉,先民利用山间沟壑修建规模宏大的外围水利系统,有效调节水源。一座古老城市从湿地中生,井然布局、严密防御、水利系统与宫殿宗庙的规制,无一不展现出早期东亚城市文明的典范气质。
《尔雅》里云:" 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 良渚,顾名思义,就是 " 美丽的水中小洲 "。雨丝细垂,耳畔传来蛙鸣、蝉叫、鸟啼,水乡泽国图在天地间缓缓洇开。早在威尼斯水城蜚声世界前,良渚先民便在长江下游筑起 " 东方水城 "。
文汇报记者 徐大伟 摄
" 良渚的城市、大型水利设施、玉器显示的等级制,应该超越了部落联盟的水平,进入国家状态。光是水利工程如此宏大,说明它背后是具有庞大社会组织能力的国家,而国家的产生是社会步入文明的重要标准。良渚水利系统的存在,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遗址,比传说中的大禹治水还要早约千年,成为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的又一力证。"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室主任、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统考古项目负责人王宁远告诉记者,近年来团队按每隔 5 米钻探一孔的基本原则,完成了古城遗址周边区域的调查,累计发现近 350 处遗址点,后期还有望增加。
据考古勘探,良渚古城内共有 51 条古河道,总长度约 31 公里,与外部水系交织成庞大水网。" 要把良渚文化的‘源’和‘流’阐释清楚,让世人进一步了解良渚对于中华文明的贡献。" 在他看来,良渚水利系统值得世界瞩目,不仅因为年代早、规模大,还因它结构复杂、功能全面,营建科学化。
良渚古国以惊世水利工程和鬼斧神工的玉器,将中华文明起源向前推进千年。南城墙东水城门前,先民手持长竿的网格雕塑栩栩如生,竹筏穿门而过的身影,划过岁月长河波纹。三重向心式结构城防体系,形成 " 夹河筑城 " 独特格局。攀登莫角山途中,不少游客扫描 AR 二维码,在手机屏幕 " 看到 " 良渚人生产、生活、建造宫殿等系列场景。分工明确的制陶、制玉、纺织等工坊,印证了 " 男耕女织 " 向 " 专业分工 " 的转变。
文汇报记者 徐大伟 摄
" 有些海外观众推测 5000 年前良渚人还穿兽皮,住茅草棚。听到展品讲解后,他们惊呼原来良渚社会这么发达,奠定了江南水乡生产方式最早时期。" 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执行院长马东峰告诉记者,当时王族墓葬里一次性出土几百件玉器,稻田平均亩产量 200 多斤,史前江南文明之光已初露锋芒。
文旅入口
看大展、观文博、买文创,日益成为年轻人的生活方式。许多文创 " 火 " 出了圈,反哺带动博物馆客流热度。文物不只是玻璃柜里的陈列展品,也化为令人爱不释手的伴手礼," 小玩意 " 撬动文旅商体展融合 " 大格局 "。
从良渚博物院晓风书屋,到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原创生活馆," 良渚色 "" 良渚纹 " 等良渚 IP 元素巧妙嵌入创意设计:良渚铜尺、书签、鸟立高台香薰灯、玉鸟刺绣发夹,玉琮、玉钺、三叉形、神人兽面等冰箱贴造型琳琅满目,轻盈延展厚重文明。逛展队伍里,文创重度爱好者刘心,迫不及待展示刚拆完的盲盒——良渚黑陶造型磁吸挂件," 我的文物冰箱贴家族日益壮大——有河姆渡的黑陶猪纹,有崧泽的灰陶彩绘豆,如今又收获了长江流域陶器冰箱贴。"
" 文创目标不仅是卖产品,更让良渚成为国际化文博 IP。" 杭州良渚遗址管委会文化产业局副局长陈潇涵透露,良渚系列文创已形成涵盖 13 大品类、600 多件产品的体系,销售总额从 2019 年 280 多万元跃升至 2024 年超 2 亿元。借技术之翼 " 穿越 " 千年的数字浪潮随处可见——戴上智能 AR 导览眼镜,良渚文明立体鲜活:文字、图片、视频、3D 动画层层叠加;虚拟地图、语音讲解一应俱全,参观更具科技感与人性化。
眼下,良渚文创消费正向 " 场景化体验 " 转型。游客不仅买买买,还能体验磨玉、制陶、投喂小鹿。数据显示,参与研学体验的游客在园区停留平均时长从 1 小时延至 3 小时,购买率提升 60%,文创复购率达 30%。文创 IP 已然成为带动文旅深度融合的新质动能、助力城市消费增长的流量入口、激发文化与经济双舞的灵动音符。
" 博物馆是一所大学校,让观众愿意走进来、留下来、还想来,也让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有所得有所乐。" 马东峰表示,如果说考古更多是从研究角度出发,博物馆则要思考如何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文博资源,吸引大众,文化惠民。在良渚博物院,光是 " 蓝马甲 " 志愿者队伍就汇聚了天南海北 600 余名成员,截至目前服务公众累计超 70 万人次,开展讲解逾 1.2 万场。
" 博物院不远处就有这么大的遗址公园,这在全国博物考古界也很难得。站在莫角山宫殿高台,不难想象当年良渚王俯瞰四方臣民、遍览古城水利工程的场景。"75 岁志愿者吴建民在博物院讲解 11 年、在遗址公园讲解 6 年,许多考古数据已烂熟于心," 良渚古城内发现了巨量炭化稻米,仅池中寺遗址就分布 5000 余平方米遗存,换算出的稻米多达 40 万余斤,这些稻谷属于驯化程度极高的粳稻,足以支撑当时城市主食所需…… "
全球圈粉
以往,国际社会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存在诸多质疑,而良渚遗址的出现,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中华文明的悠久。尘封的历史获海内外认可,更成为解码中华文明起源的关键密码。
" 来中国前就听说过良渚文化。逛良渚博物院印象最深的是刻符黑陶罐,难以想象它完整保留了约 5000 年,而我在其他国家看到的陶罐是破碎后重新拼合的。" 去年 9 月来浙江大学攻读汉学专业的捷克小伙孙义恺,说着一口流利普通话,驻足椭圆形盘刻符陶豆前看得入神。
他发现,良渚陶器上的刻符不仅有单个也有 " 组团 ",有的黑陶罐甚至刻下 12 个连续的符号。" 有考古学家推测上面记载了一个捕虎的故事,太有趣了!" 部分陶器残片上的刻符,至今未能完全被 " 破译 ",这也引发了他继续探索的求知欲。
和他同行的罗马尼亚花丽娜也在浙江大学留学。" 亲眼看到这些符号太不可思议了!中国这么长时间使用这些符号真的很有意思。其他一些文化包括我自己国家的,就放弃了原有文字体系,转而使用拉丁字母。" 她吐了吐舌头打趣道," 中文真的很难学,从汉字最初起源去了解,反而能帮我记牢方块字。" 迄今为止,良渚考古发现的石器、陶器刻画符号已多达六七百种近千个,如同翻开 5000 多年前古人 " 记事本 "。
良渚的 " 全球朋友圈 " 持续扩容," 不少国外观众第一次来,对良渚文化甚至中国历史知之甚少。用通俗易懂的比喻,拉近受众与展品的距离,能帮助他们理解比较艰深专业的部分。" 良渚博物院数字信息部工作人员刘安琪举例谈到,比如将用于修筑宫殿高台的分层土壤比作千层酥;把玉璧形容成甜甜圈或 CD 光盘;将良渚时期建筑中常见的 " 草裹泥 " 技术类比为乐高玩具搭建……
青山还绿,遗址重生,续写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包容并蓄的篇章。良渚古城已与英国巨石阵、希腊雅典卫城、西班牙托莱多古城等开展文明对话,并以 " 何以文明 · 遇见良渚 " 全球巡展特展、搭建 " 良渚文化海外玉器数据库 "、推动良渚文化文艺作品出海等形式,走进希腊、古巴、巴西等地。
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院长徐天进用三个 " 堂 " 描述他眼中的博物馆愿景——展现良渚文化伟大成就的殿堂、终生学习的学堂、共享文化遗产成果的食堂,打造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成为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会客厅。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