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法工场 前天
2999元童颜针炸场:消费者终于赢一回?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2999 元这个数字,让行业安静不下来。

9 月 23 日,新氧(SY.US)发布奇迹童颜 3.0,将价格打下 3000 元。该产品在传统的童颜注射基础上,采用了童颜针 + 水光复配打法。

此前,新氧的 " 奇迹童颜 " 系列 1.0 和 2.0,分别采用普丽妍和圣博玛的艾维岚两款产品,厂商官方价格分别为 16800 元 / 支和 18800 元 / 支。而新氧的对应定价仅为 4999 元 / 支和 5999 元 / 支。

童颜针是一种用于面部年轻化等美容治疗的注射产品 , 核心材料是 PLLA/PDLLA(聚乳酸)。它主要是通过刺激皮肤自身胶原蛋白的生成来改善皮肤状态,达到皮肤嫩白、紧致的作用。

长期以来,童颜针以 " 奢侈注射剂 " 著称,单毫升价格远超飙升已久的黄金。

以艾微岚童颜针为例,单支 1.5ml 价格区间在 1 万元 -1.8 万元之间,换算单毫升价格在 6700 元至 1.2 万元。对比来看,根据上海黄金交易所的数据,2025 年 10 月 13 日 Au99.99 的现货价为 918.2 元 / 克。周大福 2025 年 10 月 13 日实物黄金的价格为 1180 元 / 克。

如今,2999 元单项目的价格,将童颜针拉回到大众可及的区间。背后,悄然露出旧有定价体系出现松动的讯息。

今年以来,多个童颜针类产品批文密集下发,供给呈现爆发式扩容。一些敏锐的下游机构,正尝试用标准化、规模化的方式,去啃这块高价的硬骨头。

01 " 高价墙 " 的裂缝

在中国医美市场,定价权长期被上游厂商牢牢握在手中,也成就他们的 " 金身 "。

2024 年," 玻尿酸巨头 " 华熙生物(688363.SH)主营产品玻尿酸填充剂的毛利率为 84.37%,借助相关玻尿酸产品及其衍生品,华熙生物多年稳坐医美龙头宝座。

同年,巨子生物(02367.HK)凭借胶原蛋白相关产品实现毛利率 82.1%。其中,可复美械字号产品在 2021 年的毛利率高达 88%,助推巨子生物的营收规模五年内扩张近六倍。

锦波生物(832982.BJ)旗下的薇旖美,2021 年 9 月上市时的终端价格为 16800 元 / 支,毛利率更高达 90% 以上。

以童颜针为例,粗算下来,国内售价更是香港、韩国的四五倍。医美机构端面对高成本,只能通过大力砸钱营销、提升客单价来维持利润。

而下游服务机构,虽占据 55%-60% 的产值份额,利润占比却仅有 10%-25%。

也就是说,医美产业链中至少有一半的利润,都归于医疗上游厂商。直接面向 C 端客户的终端机构,只能分得些微果实,却需要支付高额获客成本,以弥补信任差。业内人士透露,在今年医美机构支出的费用中,获客成本占比已高达 30%-50%。

失衡的结构,是上游独享红利,下游疲于奔命,最后消费者承担了所有。

巨大价差之下,不具备出国条件的消费者,情愿为 " 黑医美 " 铤而走险,也就变得可以理解又令人同情。

" 厂商独赢、机构吃紧、用户买单 " 的循环,与十几年前的韩国如出一辙。

当年,韩国合规医美项目价格高企,黑中介一度活跃。从 2015 年开始,韩国采取大力整治非法中介、公开整形手术治疗费相关信息等举措。

这一年,韩国保健福祉部与大韩整形外科医师会共同调查了以外国患者为对象进行的各项整形美容手术费用,制作 " 整形美容确认清单 ",向外国患者介绍了如 8 个身体部位的 45 个细部手术项目的诊疗费用范围和有关手术所需时间、恢复时间等。相关信息,全部公开在韩国保健产业振兴院的 " 医疗韩国 " 多国语言网站上。

近年来,韩国食品药品安全部修订的医疗美容器材审批流程已缩短至 90 天,助推新产品上市速度提升,使得医美项目价格进一步下探。

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部长安德根去年底表示,2030 年前将投入 3000 亿韩元研发资金,力求将生物医药产业打造成为韩国的 " 第二个半导体产业 ";同时培育生物材料明星企业,将生物材料和材料加工设备的自给率从 5% 提高到 15%。

目前,韩国医美市场已经形成三级格局:第一集团为 ID、BK、Wonjin、Grand 这四大医院;第二集团有 9 家;其余 8000 家左右为规模较小的门店。行业数据显示,疫情后韩国合规机构数量不降反增,从两千多家增至三千余家。

这是因为,由于韩国医美机构采取自主定价,且营销费用相对较低,韩国一线医美机构,净利润率平均在 25% 以上,使医美项目的价格更具有优势。

合规产品价格落地,灰色空间自然被挤压,行业才迎来规模化发展。

中国医美,也正进入相似的转折期。

2024 年以来,多款童颜针密集获批,市场由独家 " 封锁 ",逐渐转向全面竞争。

截至 2025 年 7 月 18 日,国内获批上市的童颜类产品已有 9 款,还不包括另外十多家正在排队申报的童颜针。如再加上与童颜针有相似功效的 3 款 " 少女针 ",再生医美赛道已进入白热化。

这些产品,在核心成分(如 PLLA/PDLLA/PCL)、辅料(如 CMC、甘露醇)和目标效果上差异有限,同质化严重。

面目相似的产品太多,头部品牌如艾维岚等,再也无法像 2022 年、2023 年那样,独占整个童颜针市场。

原有高价体系的高墙,似在一点点迸出裂缝。

02 " 反向定义 " 产品

价格体系的裂缝只是表层。更深层次的转变,正在消费侧酝酿。

过去十年,医美的主力客群,集中在 " 老钱 " 型贵妇。他们偏爱为品牌高度溢价的产品、豪华装修的店面,以及高端情绪体验买单。

这样的消费偏好,曾支撑了医美机构相当长期的高客单价与高利润,却也在信息透明的时代,变得脆弱起来。

如今,消费风向已悄然变换。以都市白领为代表的新客群,越来越厌弃被 " 收割 " 感,追求在项目功效、价格与时间成本之间,获取最佳平衡。

他们善于借助小红书、知乎等社交平台广泛收集信息;对价格敏感,却不一味压价;愿意为确定性、标准化,付费、复购。

以新氧披露数据为例,其核心会员主要为 32 岁左右的高学历职场女性客户,贡献了超过 80% 的业务收入,其复购率也超过 80%。他们的消费多以经市场充分验证过的项目为主,不愿做小白鼠,也甚少进行大规模 " 动刀动枪 " 的改变。

需求侧的特征转变,迫使供给端不得不重新构建逻辑。

单靠社交符号堆砌的高价模式,难以维持既有增长。消费者更希望看到透明价格、可验证功效的产品;青睐可复制、可对比的稳定服务体系。

医美新消费的决策方式,正推动整个行业回归 " 医疗消费 " 的本质。

对于机构而言,相当于要放弃传统诱导充卡的 " 收割 " 模式,转向以产品力和复购率为核心的长期关系,重构业务逻辑。

新氧的青春诊所模式,或是顺应了这一潮流。

它的模式,更像互联网产品经理。从对标选品、调研,到实验室测评、复配、临床打版,与厂家谈判,再通过数据追踪和市场反馈进行迭代。

如 " 奇迹童颜系列 ",通过将 PLLA 针剂与水光方案复配,形成了一种 " 临床打法 ",既降低成本,也拓宽适配范围。

" 反向定义产品 " 的逻辑,令厂商不再是唯一的价格制定者,终端机构开始有能力 " 组合 " 自己的产品。

从行业结构上看,这也是一次 " 去厂商中心化 " 的尝试。

10 月 11 日,人民网《" 变美 " 之路不能成为 " 踩坑 " 之旅》一文也提到,新氧等部分轻医美连锁机构,通过低毛利策略与规模效应有效控制综合成本,以明码标价和合规经营消除信息壁垒,借助全流程可追溯与标准化服务体系筑牢质量防线等透明化、标准化、规模化为核心的实践,给消费者提供了性价比高的医美产品和服务,也为打破行业困局提供了一种思路。

尤其在供给大幅扩容、消费逐步理性化的趋势下,这种 "think outside the box(打破常规思维)" 型的产品思路,或将成为更多机构的共同产品化方向。

03 能否跑通 " 正循环 "?

价格松动与消费逻辑变迁,最终会反映到资本市场。

过去,受市场偏爱的高估值标的,是上游厂商。稀缺批文和高毛利,构成了它们的 " 护城河 " 叙事。

如 " 医美茅 " 爱美客(300896.SZ),在其 2025 年半年报中,其凝胶类注射产品(主要为 PLLA 类产品濡白天使)的毛利率为 97.75%。自 2020 年上市后备受投资者追捧,巅峰市值一度高达 1700 亿,成为资本追捧的标杆。

但随着童颜针集中获批,供给端从独家垄断转向百舸争流,这种依赖 " 稀缺红利 " 的估值逻辑或正在失效。

投资者的目光,开始从上游的 " 批文毛利 ",转向终端的 " 用户价值 "。复购率、单店模型健康度、跨区域复制能力等更具消费属性的指标,正成为新的估值锚点。这也与成熟的新消费连锁赛道逻辑高度趋同。

参考消费医疗与新消费连锁领域的估值标杆可见," 规模效应 + 用户沉淀 " 已被验证为可靠的价值逻辑。

中医连锁医疗服务机构固生堂(2273.HK)上市之初,凭借清晰的连锁扩张路径与六成以上的会员 " 回头率 ",市销率曾稳定在 4 倍 -8 倍区间;植发连锁企业雍禾医疗(2279.HK)早期市销率也达到 4 倍,印证了专科消费医疗连锁的估值潜力。

而眼科龙头爱尔眼科(300015.SH)的历史市销率峰值均值达 11 倍,当前市销率仍维持在 5 倍以上。其背后正是规模化运营与用户生命周期价值的长期支撑。

这种逻辑,在泛新消费连锁领域,也更为清晰。

瑞幸咖啡(LKNCY.OO)、古茗(1364.HK)通过高效的单店模型与规模化扩张,市销率均值稳定在 5 倍;蜜雪冰城(2097.HK)市销率已达 6 倍;聚焦高端消费的老铺黄金(6181.HK)与主打潮玩收藏的泡泡玛特(9992.HK),更是凭借精准的用户定位与高复购性,分别创下 10 倍、14 倍的历史市销率均值。

这些案例共同指向一个结论。能通过标准化服务沉淀用户、以规模化效应摊薄成本的连锁品牌,终将获得资本市场的估值溢价。

医美行业,正在复刻这一路径。

价格下探,带来渗透率提升;海量用户涌入、高渗透率支撑终端机构规模化扩展;规模化再有力压低成本,形成 " 低价 - 增量 - 降本 " 的增长飞轮。

若飞轮跑通,产业链的利润分配将发生根本性转移——从上游的 " 批文红利 ",转向终端掌控用户的 " 服务红利 "。

但是,市场这一番自上而下的重构,并非没有反复与变化。

机构低价打市场,可能引发厂商集体抵制,渠道与品牌之间的博弈将更为激烈;规模化扩张,考验资金长期投入的实力与运营能力;京东、美团等互联网平台型巨头下场,也会带来一次又一次 " 洗牌 "。

新氧目前市值不到 4 亿美元(约合 27 亿元人民币),处于历史较低位置。市场给予这一估值,反映出对其新业务青春诊所连锁化仍在早期阶段、盈利模型尚未完全跑通的谨慎态度。

值得关注的是,新氧连续 8 个季度高速增长,Q2 轻医美连锁业务同比增长 426%,今年预计门店总数达到 50 家,两年时间成为国内最大的轻医美连锁。截至 2025 年二季度,新氧连锁业务收入占比达 38%,成为公司第一大收入来源;当季核销到诊 6.74 万人次、付费治疗 15.45 万次,近 12 个月活跃用户超过 10.04 万;且通过 " 诊断 + 治疗 " 双环节标准化管控,实现单医生年均操作量超 3000 例的行业领先水平。这些指标,正逐步夯实其连锁模式的可行性。

当前医美终端机构的估值分化,本质是 " 成长确定性 " 的分化。

当新氧们能证明其连锁模型可跨区域复制、盈利路径清晰可见时,估值逻辑亦将从 " 连锁化初期的风险折价 " 转向 " 规模化成长的价值溢价 "。

届时,消费医疗连锁、乃至新消费的估值标杆,或将成为其新的参照系。

童颜针的功能是再生与填充。其 " 走下神坛 " 的价格回归,或许也在填补整个行业长期以来的信任与价值裂缝。

从 " 卖方垄断 " 到 " 买方博弈 ",新结构的秩序正在形成。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新氧 生物 玻尿酸 黄金 华熙生物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