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朋友发来消息:" 最近有点抑郁,需要静一静。" 这已经是我本月收到的第三条类似告白了。是啊,我们住着温暖的房子,吃着全球运来的食物,指尖能调取人类所有的知识,但我们的精神世界,却似乎比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接近崩溃的边缘。
我的答案是:智能时代已经到来,而我们的 " 古老身体 " 住进了 " 摩登时代 "。
主题一:我们的 " 古老身体 " 与 " 智能时代 " 的失配
在当下时刻,为何 " 疗愈经济 " 如此盛行?" 精神压力 "" 内卷 " 问题为何被广泛讨论且紧迫?
根源在于一个深刻的结构性矛盾:人类历经百万年演化而来的生理与心理机制,其更新速度远远追不上技术和社会环境的爆炸性变迁。 我们的身体和大脑,本质上还是一套为 " 原始社会 " 设计的操作系统,却被迫要处理 " 智能时代 " 海量的、复杂的信息与压力,导致身心被持续过度消耗。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睡眠。在千万年的 " 无灯时代 " 中,我们形成了 "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 的稳定节律。而如今, 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2023 中国睡眠白皮书》显示,中国成年人平均睡眠时长仅为 7.06 小时,智能设备与全民娱乐 24 小时不间断地争夺着我们的时间,彻底颠覆了这套古老的作息法则。当最基本的身心恢复机制被破坏,人体的保护机制便会启动——优先消耗情绪,精神匮乏的前置条件便悄然来临。
主题二:这是一场关于 " 注意力 " 的战争
我们牺牲睡眠换来的时间,为什么依然感觉不够用?
我的答案是:战争的形态变了——我们从信息匮乏时代,进入了一场注意力的生存战争。
回顾历史:60 多年前,人们的信息源主要是报纸和广播;30 多年前,电视和杂志加入阵营;而今天,各种各样的信息源覆盖到每个人的电子设备,每个人可接触的信息量是 30 年前的几十倍。即使最普通的个体,每日接收的有效信息总量也远超过去人们的 5 倍以上。(微信用户日均文字量超过 10 万,而 30 年前人均日文字量仅 2 万)
然而,在信息量几何级增长的同时,人类的信息处理能力 " 注意力 " ——却基本保持恒定。
信息与注意力的地位关系发生了根本性逆转:从而带动信息价值与注意力价值得到了反转。
我们把话题扩大到 " 全人类的总注意力时长 " 与 " 全人类总内容 " 的对比视角。
在工业时代,人类总注意力过剩,一个优质的内容作品,很快的就可以击穿全民。
可是注意力本身的特性是无法储存,无法节省,无法暂停,所以注意力损耗后与内容量可以达到平衡状态。
在智能时代,内容爆炸,人类注意力出现分配问题,成为了稀缺。稀缺就必然产生争夺,进一步演化为战争。
主题三:颠覆视角:这是内容的生存之战,而人类精神世界成了主战场
如果我们采用一个颠覆性的视角——如果内容也有生命,也渴望生存,也期待被认可,那么这场关于注意力争夺战的本质将更加清晰。
从内容的视角看,内容唯一稀缺的资源就是人类的关注。内容想生存下来,就要不断提升自身对人类注意力的吸引,不择手段:
1. 内容会避重就轻,会投其所好,提升自身被人类注意力索引到的可能性。
2. 内容会劫持人类的猿猴大脑,尽可能利用我们 " 古老基因 " 的特性。
例如,人类永远对打折和性价比感兴趣,对健康的异性身体感兴趣,对颠覆认知的八卦感兴趣等等。
3. 内容会挑逗人类的情感大脑,利用人类大脑的镜像程序,引发人类的共鸣共情。
当我们指尖划过屏幕时,情绪波动变得越来越频繁。悲剧的是,刷过后我们就把这些情绪全忘了。
4. 内容会调配出最佳的节奏,利用生物天生各种特性,频繁激活人类的生物性。
例如,为什么是 "3 秒定律 ",而不是 "5 秒定律 "?来源于人的生物性。
5. 内容会以自己的方式,向我们灌输符合创作者利益的认知。
正如农学家利用水稻进化的基因特性,调整外部条件促其增产,利用猪的基因,调整食用猪的生存规律使其增产,从而更好地供养人类。
内容这个新兴 " 物种 " 正在利用人类千百万年进化形成的生物机制,促使我们不自觉地奉献注意力,滋养内容生态的繁荣。
延伸思考 1:人类的分化正在加速,有相当大比例的人类的 " 生物性 " 比重是否正在加大?正如工业时代背景下,肥胖与亚健康的比重正在加大。
延伸思考 2:随着物质稀缺逐步被填充至过剩,物质争夺必将变淡,人类注意力的争夺会越来越烈,会不会成为这世界最重要的争夺资源之一?进一步,关于物质与信息传递的产业链随之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PS:去人类中心化的思考,作者认为在很多年后会成为常态,本文并非唱衰现状,而是希望我们以平常心看待这个世界的必然发展趋势。
主题四:内容的发展趋势是否在剥夺人的主体性?
我的答案是:人的主体性正在被算法弱化和剥削。
一段内容的消费完成于人类注意力与内容本身的交互。
对个体而言,注意力往往被视为免费且主动寻求交付;
对商业而言,注意力却被精确标价——过去 20 年间,单次广告点击成本上涨百倍,注意力已成为消费定价与资本竞争的核心要素,甚至可能是未来世界最值得争夺的稀缺资源。
对内容而言,获取注意力意味着可向用户灌输认知或捆绑广告,信息不再纯粹传递价值,而是逐步走向功利化。
一个人永远无法知道所有信息和内容,从古至今,我们都需要 " 筛选器 " 来过滤信息,传递到我们身边
内容爆炸伴随而来的演变是," 人形筛选器 " 向 " 算法筛选器 " 的演变 。
1. " 为你好 ":传统筛选器的公共属性
在智能时代之前,社会已经自发地形成了一套复杂而精妙的信息筛选体系。这套体系如同社会信息的免疫系统,其核心运作逻辑是 " 为你好 " ——这里的 " 你 ",既指社会整体,也指每一个社会成员。
这套系统由多种筛选器构成,它们各司其职,共同维护着信息环境的健康:
守门员式筛选器:如教师、父母、行业权威、公安等等。他们基于经验和责任,进行一对一的、有教无类的信息传递与把关,其利益与被传递者的成长直接绑定。
媒体式筛选器:如图书、报纸、电视新闻等等。它们在严格的行业规范和国家监管下运作,尽管可能服务于政权稳定或特定意识形态,但其底层逻辑要求它们必须维护社会公序良俗,民众作为 " 读者 " 和 " 公民 ",是信息的次级受益人。
管理者式筛选器:如图书馆管理员、博物馆策展人等等。他们像信息的 " 策展人 ",其工作价值体现在为寻求知识的公众提供经过甄别的、高质量的内容。
推荐式筛选器:如朋友、亲友、可信赖的品牌等等。他们的推荐源于亲身实践和共同利益,其信誉与推荐质量息息相关,利益指向推荐双方。
尽管这些传统筛选器形态各异,但其共同点是:它们都将受众的长期利益(如开智、稳定、成长)内嵌于自身的成功标准之中。它们或许不完美,但构成了一个使信息环境相对有序、有利于社会整体发展的生态系统。
2. " 为它好 ":算法筛选器的私有逻辑
智能时代的到来,催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 " 新型筛选器 " ——平台算法。它拥有碾压传统筛选器的效率和规模,但其核心逻辑,却从社会的 " 为你好 " ,彻底转向了平台自身的 " 为它好 "。
这个 " 它 ",就是平台及其背后的资本。算法的最高优先标准,不再是社会的稳定或用户的成长,而是赤裸裸的现金流、用户时长和增长数据。这种根本性的利益转向,带来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
筛选器目标的变化:算法的第一优先级,是无止境地剥夺用户的注意力,甚至到成瘾的程度。它只保留最底线的 " 表面无害 ",因为触犯法律和公愤会损害商业利益,但游走在道德边缘的成瘾性设计则被鼓励。
筛选器逻辑的变化:复制横行的年代,同质化的内容必然过剩,算法决定了 " 谁被看到 "。其筛选的第一要素是 " 现金流 "(如广告付费)和 " 注意力反馈指标 "(如点击率、完播率)。内容对用户的真实价值、长期信任度,并不在核心考核范围内。
筛选器权利分配权:除了全民级新闻,算法不会再允许任何一个新的信息实体获得全民级的关注。它必须垄断流量分配权,任何可能分化其权利的新生力量都会被抑制。
筛选器导致的失真:筛选出来的内容,往往是个体的高光时刻,或者夸张叙述。长期 " 网络人均百万 " 与 " 现实穷困潦倒 " 对比下,只会增加 " 现实个体 " 的自我不满与配得感缺失。
筛选器的认知错位:民众认知体系中,产生了很多不必要的 " 怕 XX,就 XX"," 想 XX,就 XX",一场广告体系新一轮的 "pua" 正在无声崛起。
新型筛选器的第一既得利益者不再是民众,于是,新型筛选器不再是社会的免疫系统。它与用户的关系,更像一个庞大的 " 母体 " 与其体内的 " 微生物 " ——母体一边吸收着微生物(用户注意力)的能量供给,一边通过算法驯化微生物的生存方式,使其产生依赖。
从 " 为你好 " 到 " 为它好 ",标志着信息环境从一项 " 公共服务 " 变为一门 " 注意力撕扯的生意 "。我们不再是被服务的 " 公民 ",而是被收割的 " 用户 "。
正是因为我们的 " 认知体系 " 正经历着新形态的轰炸,精力被吸取,生物性被加速激发,我们作为 " 人 " 的主体性,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剥削。
PS:这是智能时代下,内容爆发的必然趋势,就算没有 " 某音 ",也会有其他形式的平台来完成这样的演变。
延伸思考 1:目前,内容对用户的真实价值、用户的长期信任度,并不在算法优先核心考核范围内,但是用户对信任,真实的需求真真切切地存在。这中间的差值,是否会诞生 " 千亿 " 级别的产业?
延伸思考 2:分发机制的改变导致全民级的内容诞生概率越来越低。 那么,仅剩的成为全民认知的路径可能是哪些?
延伸思考 3:如果 10 年后,人类分化成 " 主体性超强的人群 " 与 " 被生物性驯化的人群 ",那么针对这两类人的新的特性和生活习惯,是否会诞生出新的 " 千亿 " 级别的产业?如果有,形态是如何的?
延伸思考 4:既然算法环境已成既定事实,我们的教育系统是否应该以及如何培养下一代具备 " 抗算法误导 " 的批判性思维和信息素养?
主题五:主体性的剥夺:八种特质正在变得稀缺
智能时代不仅剥夺了我们的注意力,更深刻地改变了人作为主体的核心特质的稀缺度:
1. 亲密关系:从强关联少数量到弱关联多数量,建立超亲密关系的能力正在稀缺。
2. 经济自主:从按劳分配时代变到有效工作力稀缺,保持经济自主性正在稀缺。
3. 专注力:碎片化吸引注意力的内容增多,深度专注的能力正在稀缺。
4. 思考力:收藏变得容易,屏读触发流水式思维,但深思能力正在稀缺。
5. 洞察力:获得标准答案容易,但第一性原理的洞察力变得珍贵(比 AI 的回答更精简的能力)。
6. 创新力:解决方案堆积,但创新组合能力变得稀缺。
7. 自我意志:自我认知趋近于信息茧房,真正的自我认可从未如此重要。
8. 感知力:主观感知创造的能力正在稀缺。
基于上述变化,做一些未来行业发展机会的预测:
1. 基于增强 " 屏蔽力 "" 戒断 "" 注意力管理 " 的产业,会诞生几个百亿到千亿级的新型产业。类似 " 自习室 "。
2. 基于 " 重塑人生目标 " 的新的职业诞生,产业至少过百亿。
3. 基于唤醒 " 感知力 " 的旅行新形态,会逐步壮大到超过现有想象。
4. 基于 " 爬虫脑 " 人群壮大,提供 killtime 内容的产业进一步扩大,总和预测会达到万亿级。
5. 同时,内容产业的其中一个重大变化趋势,也是向讨好 " 爬虫脑 " 而进化。
6. " 心理咨询 " 行业的总产值至少会翻几倍规模。
7. " 占卜类,玄学 " 的相关行业,会逐步变大,占到不可轻视的比重。
8. " 超超级个体 " 概念的诞生:他们的权威性和传递信息的洞察力,对抗算法筛选器,帮助潜在 " 超级个体 " 成长的个体。
9. " 认知矫正师 " 的诞生,矫正用户 " 老旧认知 " 与 " 新社会规则 " 的差值,矫正 " 被网络侵染的认知 " 与 " 现实认知之间 " 的差值。
10. 审美教育,规模进一步发展壮大,受教育者目的从 " 获取生存技能与社交价值 " 转变 " 增加人生重量 "。
11. 思维训练行业," 认知训练 "" 批判训练 "" 第一性原理训练 " 等主题课程相关的行业,预测至少上百亿的规模。
12. 新型且中小众的 " 筛选器 " 平台的出现,不以侵占 " 用户时长 " 为核心目标,回归 " 利用户 " 的初衷,这样的平台必然会在各个细分领域诞生,规模随领域变化。
结语
如果说工业时代的进步剥夺了人类肌肉创造价值的机会,锻炼身体需要主观能动性的参与,那么智能时代,什么被剥夺了,什么又需要主观能动性参与塑造?
我的答案是: 细糠遍地的年代," 咀嚼粗粮 " 的能力变得无比珍贵。
如今我也成长为孩子的爸爸,对新一代孩子教育,我有几个建议如下:
1. 严格娱乐数字戒断。
2. 深刻意义的阅读,深度思维的训练。
3. 建立 " 认知免疫系统 ",包括但不限于屏蔽比较的能力,质疑结论的思辨力。
4. 拥抱 " 困难 " 的意志力。
5. 练身体,训人体器官的本能感知。
请切记:未来最大的价值裂口,将出现在被 " 细糠 " 驯化的人格,与保有 " 咀嚼粗粮 " 能力的人格之间。
最后提个思想实验: 假设有一个你的 " 智能复制体 ",这个复制体拥有你已经有过的一切技能、记忆,一切都一模一样,只是内核由计算机来驱动。
然后让你和你的复制体,经过社会 5 年之后拿过来比较,你坚信你自己不可被超越的东西是什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