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登顶国内最热门旅游城市
作者/ IT 时报 潘少颖
编辑/ 孙妍
在微信或支付宝平台搜索 " 乐游上海 " 小程序,能唤醒 AI 文旅助手 " 沪小游 ";去参观正在敦煌当代美术馆展出的 2025 年 " 登临出世界 " 大展,一位有情感、懂艺术、有温度的 "AI 学者 " 全程陪伴观展;前往广富林文化遗址公园、佘山国家森林公园等松江的知名景区,可以让一位 "AI 伴游 " 陪同,拍一张照片就能听到不同风格的讲解……
在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长假,这样的智慧文旅体验正在上海各大景区成为常态。据上海旅游大数据监测,八天长假本市共接待游客 2548.5 万人次,市区文旅部门以及各大文旅企业与线上平台通过 " 线上平台引流造势 + 线下场景沉浸体验 " 的模式,推出 200 多项文旅商体展融合活动。
这一波 " 泼天客流 " 加上 200 多道文旅 " 大餐 ",让上海登顶国内游最热门城市。而智慧文旅的深度融入,不仅让海量游客在感受魔都魅力的同时,体验到科技赋能旅行的便捷与趣味,也为景区运营与产业升级提供新路径,文旅产业从 " 传统观光 " 向 " 深度体验 " 转型。
随拍随讲
走到哪听到哪
"9.9 元解锁松江 100 多个景区点位的讲解,在 14 天内走到哪听到哪,性价比挺高的!" 在松江广富林文化遗址公园,一位来自浙江的游客扫描了放置在景区内的 "AI 伴游 " 小程序码,选择 " 男导游 " 或 " 女导游 ",以及解说语种和解说风格,这位 "AI 数字导游 " 就能跟随他走遍景区,拍下景区中的点位," 导游 " 就会用指定的语种和解说风格进行讲解,就像一个 " 放在口袋里的导游 "。
广富林文化遗址公园标志性的水下博物馆,青砖灰瓦在湖面下若隐若现,成为游客必打卡的 " 文化地标 "。当《IT 时报》记者拍下一片在水面上的 " 漂浮屋顶 " 后,系统对图片进行识别,随后 AI 数字导游出现在屏幕上,把广富林文化遗址的历史娓娓道来:" 五千年前,我们的先民就在这片水网密布的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您脚下踩的可不是普通泥土,而是穿越时空的文明密码…… "
走进广富林文化遗址公园后,《IT 时报》记者到的第一个点位是 " 集贤坊 ",对准牌坊上的雕花与匾额拍照,经过识别后,AI 数字导游又开始了讲解:这里的建筑可都是从徽州、浙江一带搬来的真家伙,一砖一瓦都是明清老手艺,听说明清时候,松江出了 11 位进士、19 位举人,名副其实的 " 学霸之乡 " ……
在小程序里,还可以查看景区内的重要点位,比如松江广富林文化遗址公园内有骨针广场、知也禅寺、梅花井等,在这些点位都可以通过拍照得到 AI 讲解。据了解,目前 "AI 伴游 " 小程序覆盖了松江全区 15 家 A 级旅游景区 100 个点位。
不只能讲解
还能定位 " 最佳出片点 "
广富林的水、佘山的树、辰山的花……从《IT 时报》记者的实际体验看,通过 "AI 伴游 " 获取讲解服务比讲解器、景区公众号等更为方便,这也是松江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的 " 创新实践 "。
上述集之互动合伙人向《IT 时报》记者表示,"AI 伴游 " 通过自研的文旅垂类大模型的专项训练,确保讲解内容贴合景区人文历史背景,精准覆盖游客对深度知识的需求;同时,结合多模态视觉识别技术与空间定位模型,游客无需依赖额外设备,仅通过拍照即可触发讲解,满足游客 " 即时听讲解 " 的需求。
对于游客而言,希望自己在景区里想了解的知识都能了解到。《IT 时报》记者在佘山国家森林公园对着登山楼梯拍照,"AI 伴游 " 并未能识别出景区。" ‘ AI 伴游’目前主要针对景区内重点景物 / 景点进行训练,配置对应的讲解内容,拍摄这些重点目标即可得到讲解。" 集之互动合伙人解释,由于需要投入极大的训练量与算力成本,无法对景区所有点位完成训练。对于非重点训练的普通场景,会为游客提供 " 兜底讲解 ",比如景区类型、核心典故等,避免用户拍摄后无回应,后续也会继续优化。
或许这种 "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正是当前 AI 文旅产品普遍面临的挑战:既要满足游客对精准服务的期待,又要应对复杂场景下的技术局限。
除了讲解服务,拍照也是不少游客在游玩过程中的共性痛点,比如找不到景区 " 最佳出片点 "、玩旅拍收费高耗时长等,让旅途留下遗憾。
"AI 伴游 " 在解决讲解需求的同时,也针对拍照痛点进行了功能延伸,结合计算机视觉与景区地理数据,智能推荐最佳拍摄点位,辅助游客完成旅拍构图及姿势,还可以 " 一键变装 ",让游客无需复杂妆造,就能拍出贴合景区文化氛围的特色照片。比如在临港滴水湖,"AI 摄影大师 " 能精准推荐湖畔的 " 最佳出片点 ";而在敦煌,面对莫高窟的壁画洞窟或鸣沙山的沙丘景观,"AI 摄影大师 " 不仅会建议游客站在容易出片的位置,摆出有特色的姿势,还能提供敦煌特色的 " 一键变装 " 模板,生成敦煌飞天造型影像,无需额外租赁服装或请摄影师。
走向 " 价值落地 "
智慧文旅的玩法有很多,比如为博物馆等文化空间打造沉浸式 AR 体验;为自然景区开发智能导览手环,实时推送沿途动植物科普信息……
这些场景的背后,是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2024 年 5 月,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智慧旅游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推动 AI 等技术与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智慧旅游助手类应用,鼓励和支持线上服务应用创新,提升旅游目的地线上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上海更是将智慧文旅作为重要抓手,2025 年 3 月,上海市政府制定印发了《全面推动上海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 — 2027 年)》,提出要推动科技焕新旅游,打造智慧博物馆、智慧美术馆和智慧图书馆,增强智慧景区、智慧酒店服务能力,提高行程规划、旅游咨询、智能客服、机酒预订等智慧服务水平。
上海的实践,正是全国智慧旅游市场爆发的缩影。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 — 2030 年中国智慧旅游业市场现状及前景调查报告》显示,2023 年中国智慧旅游经济市场规模达到 10382 亿元,近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 24.44%,2025 年市场规模将达到 14555 亿元,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市场繁荣的同时,行业痛点也愈发突出。一位业内人士告诉《IT 时报》记者,游客对新智慧文旅产品存在 " 认知空白 ",导致使用率与价值难以快速释放,增加了市场教育成本;尽管文旅行业对数字化升级需求普遍,但缺乏有代表性、成熟度高的产品,未形成可持续的市场化模式;高成本项目的技术投入与市场回报失衡,加重了行业对 " 技术落地价值 " 的疑虑。" 智慧文旅需技术创新、内容创意、用户需求满足、商业模式创新的协同融合,仅靠技术创新或内容创意,若脱离用户需求与市场模式,难以走远;满足用户需求,缺乏商业模式创新,也易陷入‘投入高、热闹但无回报’的困境。" 该业内人士认为,技术能解决 " 有没有 " 的问题,但还没完全破解 " 好不好 " 的难题。
贴合游客需求、平衡成本与体验的探索,让技术真正扎根于文旅场景的实用价值,智慧文旅才能从 " 痛点凸显 " 走向 " 价值落地 "。
排版/ 季嘉颖
图片/ IT 时报 乐游上海
来源/《IT 时报》公众号 vittimes
E N D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