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10-14
舆情恐惧症,该怎么破?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团结湖参考 Author 于永杰

在新媒体时代,舆论让地方政府 " 又爱又恨 ",他们既希望借助流量为地方发展增力,又害怕被负面舆论反噬,甚至因此产生了 " 舆情恐惧症 ",为了扑灭舆情,费劲心力。

早些年,回避型处理比较多见,一些地方遇到舆情更习惯采取拖一拖的冷处理方式,但结果往往是越拖越大。慢慢地,人们也意识到时代不同了,一问三不知堵不住悠悠众口,于是有的选择 " 硬扛 ",明明有问题,却咬定说不是事实,结果最后被打脸。有的答非所问,对舆论最关心的事情一笔带过,却就边缘细节长篇大论,而舆论发酵仍愈演愈烈。还有的希图息事宁人,不管是非对错先道歉为上,反而引发次生舆论灾害。

以上种种,其实都是舆情焦虑的表现,都是为了应对舆情而想出的不恰当的应对方法。我们要批评这些现象,更应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根源。

这其中既有地方政府政绩观的问题,也应该看到 " 舆情恐惧 " 的一大心理动因是怕被问责或被要求说明情况。一些地方和部门有 " 舆情洁癖 ",甚至搞 " 零舆情 " 考核,出现舆情似乎就成了事业的污点,于是对舆情的恐惧层层下压,一有风吹草动就惶惶不安。

当下舆论场日趋复杂,这就要求我们对舆情也要具体分析,不能一刀切地泛化问责。

比如前些年一些城市因为基础设施集中更新建设,给群众的出行造成一定不便,被网友们编出各种段子吐槽。但数年过去,当这些基建投入使用后,人们又发现正是那几年顶住压力的建设,才给城市发展打下基础,让市民的生活更加便捷畅通,也才理解当初政府的决策。

" 周公恐惧流言日 ",类似这样的情况,就要求我们要全面看待舆情,对干部要从更长周期和更高维度去考察,不能唯舆情论,要给他们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干事创业空间,乃至适当容错。

而一旦因为各种原因确实产生了舆情,那么最好的应对之道其实就是真诚。

同样是面对突发事件,有的调查通报详细周密长达数千字,群众关心的细节、舆论场的谣言都一一回应,对当事人的处理也妥善恰当。这样的通报可谓大巧不工,只要如实将自己所做的工作披露出来,群众自然会信服。而另一大类通报,或语焉不详或躲闪遮蔽,想用几行字来敷衍公众,这样的处置方式即使技巧再多,也难以得人心。

归根到底,对于地方政府来说,与其把很大精力放在应对舆情上,搞得人困马乏,不如踏踏实实把本职工作做好,社会安定、法治畅通、经济发展才是消弭舆情的根本之道。

你所付出的每一份努力,所完成的每一项工作,或许并不会立刻得到认可,但早晚会被人们看见。一个浑身都是 " 技巧 " 的人,或许一时会获得掌声,但玩久了难免会招来嘘声,毕竟人心才是最大的政治,群众的口碑决定一切舆情。

文 | 北京青年报记者 于永杰

题图 | 视觉中国

编选 | 杨家瑞

监制 | 王子轩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恐惧症 the 基础设施 考核 基建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