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前天
“35岁门槛”,正在被打破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政知见 Author 政知见

10 月 14 日,《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 2026 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告》出炉。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公告有一个变化——

年龄一般为 18 周岁以上、38 周岁以下(1986 年 10 月至 2007 年 10 月期间出生),对于 2026 年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放宽到 43 周岁以下(1981 年 10 月以后出生)

事实上,一些变化早已发生。

2024 年 9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提出 " 消除地域、身份、性别、年龄等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 "。近期,多地已将部分事业单位报考年龄放宽,有的岗位要求 38 周岁及以下,研究生学历放宽到 41 周岁及以下。

连续的动作,释放了一个清晰的信号——很多职场人所忧虑的 "35 岁门槛 ",正在被打破。

所谓 "35 岁危机 " 并非新事。打开社交媒体,"35 岁定律 ""35 岁就业门槛 " 等词条背后,是每一个职场人的真实焦虑,有人自嘲,35 岁," 上班太老、退休又太早 "。

从生理和能力的角度来看,35 岁非但不是衰退的起点,反而是经验、技能与心智更为成熟的黄金阶段。但现实中,不少用人单位长期将 "35 岁 " 设为一道隐形天花板,拒绝所谓的 " 大龄新人 "。

为何要拒绝?北京青年报记者曾带着问题问过用工企业。他们的回答多种多样—— 35 岁后拖家带口、难再 " 拼命 ";学习能力下降、工资要求更高……种种理由,看似现实,实则指向一种刻板印象——将 35 岁与 " 躺平 "" 保守 " 草率画上等号。

" 一刀切 " 的判断,忽略了更广阔的现实背景。

2024 年 12 月,中央财经大学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人力资本报告 2024》显示,全国劳动力人口平均年龄,已从 1985 年的 32.25 岁上升到了 2022 年的 39.72 岁。另外,随着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落地,劳动力结构正在发生变化。照着 35 岁卡人,不仅是对人才的浪费,更难以适应未来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今年国考公告的变化,正是国家旗帜鲜明的 " 表态 "。评价人才,不能只看年龄与学历,更要建立起多元、开放的能力观与用人观。僵化的年龄限制,阻碍了公平竞争,更会激化就业结构性矛盾,加剧社会焦虑。更进一步来看,当职场人因 "35 岁危机 " 而陷入不安与浮躁,也将抑制消费活力、削弱社会信心。

当然,破除 "35 岁门槛 " 不会一蹴而就。

政策风向标之下,我们还要做更多的事情。

要凝聚社会共识,推动法律与机制层面的系统调整,例如近期就有多位专家建议 " 在立法中明确禁止年龄歧视 "。此外,企业也需转变观念,打破对大龄求职者的刻板印象,构建多元化的人才评价体系。

打破 "35 岁危机 ",既需要制度的 " 破冰 ",也需要每一个人的 " 破局 "。

"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对每一位劳动者而言,这也是一次重新定位的机会。35 岁,不该是自我设限、" 躺平任嘲 " 的理由,而应该是沉淀经验、拓展能力的又一起点。适应变化、持续学习、夯实技能,才能掌握主动权。

总之,定义你的从来不是年龄,而是不断成长的自己。

相关报道:

文 | 北京青年报记者 孟亚旭

编辑 | 杨家瑞

监制 | 王子轩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就业 职场 学历 研究生 中央财经大学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