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 度 C 大面积闭店
80、90 后的白月光 " 暗淡 " 了
80、90 后的 " 白月光 " 蛋糕店—— 85 度 C,正面临生存困境。
近日,初代烘焙网红 85 度 C 大范围关店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
在杭州,开了十多年的 85 度 C 庆春店已人去楼空,门店招牌被撤下,店内桌椅也被搬运一空,门口玻璃上贴着闭店公告,显示该店已于 9 月 18 日停止营业。此外,85 度 C 位于杭州的江城路店、富阳玉长城店也都在近期相继关闭,滨江店也贴出公告,宣布将于本月 15 日闭店。
不只是杭州,近几年,85 度 C 陆续关闭了南京、上海、天津、广东等地的多家标志性门店,郑州、武汉、湖南等地早已不见其身影。
10 月 9 日,85 度 C 母公司美食 -KY 发布公告称,董事会已决议调整中国大陆市场经营策略,获利持续低于预期的特定区域与门店,将陆续结束经营,预估全年关店数将超过 40 家,创下近五年来最大幅度调整。
而据美食 -KY 财报显示,截至 2024 年 9 月,在 85 度 C 经营的区域中,中国大陆的营收占比已从最高峰的 72% 下滑到 42%。
对此,不少网友直呼:" 又一个青春记忆落幕了!"
曾一度碾压星巴克的初代烘焙顶流
如今为何无人问津?
作为一年狂揽 88 亿元,每年开店 100 家,门店扩展到美国、澳洲等地的初代 " 烘焙王者 ",85 度 C 曾经可谓是风光无限。
成立于 2003 年的 85 度 C,是中国台湾省的一家连锁咖啡、蛋糕及烘焙品牌,招牌产品有凯撒大帝、海盐奶绿、黑岩豆豆等。自成立以来,85 度 C 便靠着 " 精品咖啡平价化 " 的品牌定位,在中国台湾地区迅速爆火,巅峰时期在台湾拥有超过 888 家门店,全年营业收入超 88 亿元人民币,甚至一度超越了当时在台湾有 200 多家门店的星巴克。
2007 年,85 度 C 进军大陆市场,在上海开设首家门店。凭借 " 平价 + 现烤 " 的模式,85 度 C 迅速成为当时的烘焙 " 顶流 ",不仅把概念店开进了黄浦区的核心商圈日月光中心,还一度带火了 "brunch"(早午餐)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85 度 C 的拓店逻辑一直是 " 贴着星巴克开店,但价格比星巴克便宜 ",主攻一线城市核心商圈,客群也以追捧新潮的年轻人为主,被媒体称为 " 星巴克劲敌 "。
然而近年来,烘焙赛道更新迭代速度飞快。
一方面,黄油年糕、玉米挞、碱水吐司等网红 " 现象级爆款 " 掀起消费热潮,吸引了众多烘焙品牌纷纷 " 跟风 ";
另一方面,以超市烘焙、9.9 元烘焙工厂为代表的平价烘焙,正凭借极致的性价比加速扩张。
与此同时,烘焙赛道也迎来众多 " 跨界王者 ",前有五星级酒店饼房的意外走红,后有茶颜悦色、海底捞等头部餐饮品牌,依托客流、供应链等方面的优势强势切入甜品烘焙领域。
内参君走访观察发现,85 度 C 虽说也紧跟热点,相继推出核桃马里奥、黄油年糕、玉米挞等爆款新品,但在汹涌的流量浪潮中,品牌始终没能打出原创爆品。
不仅如此,前几年 85 度 C 频频被曝出存在食品安全问题。更有甚者,品牌还曾因立场问题,遭到内地网友和各大平台的全面抵制,这也是其走向末路的关键因素之一。
烘焙行业大洗牌
初代网红集体退场
不只 85 度 C,今年以来,面包新语、欢牛蛋糕屋等初代网红品牌都出现了经营危机,那些曾经门庭若市的网红烘焙店,如今纷纷迎来闭店潮:
今年 6 月,杭州连锁品牌欢牛蛋糕屋在其官方公众号上《致消费者的告别公告》,正式宣布这家经营了 12 年的品牌倒闭。
2025 年 7 月,老牌网红烘焙品牌面包新语被爆出大面积集体闭店。
被誉为 " 法国国宝级 " 烘焙品牌的Gontran Cherrier,其在北京的最后一家门店发布了闭店公告,最后营业日为 7 月 10 日。
8 月,浙江的瑞安地域连锁烘焙品牌烘派世家,发布闭店通知,称由于市场环境和资金压力太大,门店将于 8 月 1 日正式闭店。
几乎同一时间,曾遍布泉州的连锁烘焙品牌向阳优焙,一夜之间关停了当地所有门店。
烘焙倒闭的风潮越演越烈。公开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 12 月,烘焙赛道新增门店 10.3 万家,关店 9.5 万家,净增长不足 8000 家。而到今年 7 月,烘焙行业净开店数出现负值,净开店数量为 -1986 家,净增长率为 -0.7%。
老牌烘焙纷纷跌落神坛,其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叠加效应。
一方面,老牌烘焙普遍面临品牌老化、管理缺失的问题。
十年如一日卖同一款面包、装修风格几十年不变,店内处处都透露着与市场脱节的陈旧感。在烘焙新品层出不穷、消费者口味日新月异的今天,这样的老牌面包店难免被年轻人 " 抛弃 "。
另一方面,烘焙行业内卷愈演愈烈,初代网红们正面临两极分化的双重挤压困境。
一边是走高端路线,均价超 30 元的精品烘焙品牌,迅速抢占一线城市。另一边则是超市烘焙、工厂店等高性价比产品在下沉市场快速扩张。这些曾经依靠品牌溢价生存在中间地带的初代网红们,如今陷入" 高不成低不就 "的尴尬境地。
除此之外,这些老牌烘焙品牌还面临盲目扩张、管理缺失的问题。
一些品牌为快速扩张,缩短培训周期,甚至采用非标准化的上门培训,缺乏科学的加盟管理体系,对加盟商的资质审核、运营监督不到位,出现管理混乱。企业内部权责不清、架构混乱,导致决策效率低下,难以灵活应对市场变化和危机。
烘焙赛道已经过了 " 躺着也能赚钱的时代 ",仅靠品牌光环已无法在急速内卷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唯有回归产品本质,沉下心来做 " 慢功夫 ",才能在激烈的红海市场中稳立潮头。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