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区做公益,资金和项目从何来?
在昨天(14 日)长宁区仙霞新村街道举行的 "2025 年公益伙伴日活动 " 上,记者获悉,该街道从 2023 年试点探索社区公益专项相关工作,到去年已实现 24 个居民区公益专项全覆盖。每个居民区都为社区公益专项取了专属名字,同时制定《居民区社区公益专项金管理办法》。眼下,街道各居民区颇有探索成效。
现场," 有事‘仙’商量 " 社会组织协商平台启动,同步发布 " 社会组织聚力成长计划 "。这意味着,街道的社会组织将拥有常态化的议事空间、资源共享的支撑平台和用于能力提升的驿站。
有专家认为,这样的探索进一步拓宽了社会公益力量助力基层治理的新路径,形成了社会化参与、项目化运作、专业化监管的社区公益新模式,促进了社会资源在社区服务中的最大整合,进而推动社区公益服务与基层协同治理的有机融合。
每一笔善款都在阳光下
茅台新苑居民区,街道探索社区公益专项的起源地。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李静园提到,居民区公益专项的活力需要规范透明的制度保障。各居民区在享有充分自主权的同时,其资金使用也严格遵循社区基金会的统一监管和使用制度,确保每一笔善款都能在阳光下运行,让爱心落到实处。
2023 年 5 月,茅台新苑居民区率先成立了社区公益专项—— " 茅融融 " 社区公益专项。李静园说,专项以茅台新苑居委会为平台,全年开放捐款渠道,收到的善款第一时间存入专项,并定期向居民区 " 两委班子 " 和当年捐款人进行汇报。社区帮扶操作办法参照街道民政帮困,规范操作流程,且接受严格的年终审计。
她介绍,居委干部在 " 四百大走访 " 中,及时发现需要帮扶的情况,由社区 " 两委班子 " 讨论决定是否帮扶及帮扶金额,再由居民区向社区基金会专项申请,经过层层审核,以转账形式进行慰问,全程无现金操作。随时发现、随时帮扶——在确保有迹可循、有帐可查的同时,也弥补了民政帮困时间节点相对固定的不足。两年多来,专项共帮扶小区居民 10 人。
" 一次帮 " 变成 " 一直帮 "
小区形态各异,居民的需求千差万别。居民区如何做到 " 从需求出发 ",精准回应民生关切?
威宁居民区,居委会干部走访时发现有老人骨折后无法下楼理发,楼门口多处绿化杂乱、路面凹凸出行不便……如何破解?去年," 暖心为您 " 社区公益专项成立。居民区书记说:" 要让每一份善意都有落脚处,让社区的每个角落都能被温暖裹住。"
基金的钱来源于公益服务和街区治理。比如,志愿者给大家免费理发、磨刀,得到服务的居民直接捐款;又比如,公益市集的组织方通过与社区资源置换,定向捐赠;还比如,社会企业和爱心人士的捐赠。居民区书记解释,我们为社区出的每一份力,都在给社区公益 " 筑根基 ",真正让公益从 " 一次帮 " 变成了 " 一直帮 " 的可持续模式。
威宁居民区因京剧、沪剧等多领域文艺人士聚集,文化底蕴深厚。近两年,居民区契合居民需求发起 " 微识遗 · 宁传承 " 项目,将非遗传承与社区(街区)治理深度融合。以 " 微小行动守护文化记忆 " 为理念,构建非遗传承社区生态。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通过社区公益专项提升社区文化软实力、增强居民认同感与归属感。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