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津郊田野成了新的 " 打卡地 "。国庆假期,记者在武清、宁河、静海等区的红薯种植区看到,红薯丰收季带火了 " 拾红薯 " 新玩法——专业团队用农业机械把地里的红薯翻出来,把大小重量符合市场需求的红薯捡拾装箱后,市民便可下地体验,铲子、铁锹、背篓齐上阵,挖拾遗漏的部分。曾经的农事 " 拾秋 " 习俗,成了假期里的休闲新方式。
" 拾红薯 " 成津郊秋日 " 新玩法 "
9 月底至 10 月底是津郊红薯的丰收季。日前,记者驱车行经武清区陈咀镇、石各庄镇,宁河区丰台镇、板桥镇、岳龙镇,静海区中旺镇等红薯种植区,发现田间地头停满了私家车," 出完红薯 " 的地块上人头攒动:人们正挥动铲子、铁锹翻地 " 拾红薯 "。
10 月 1 日下午,记者在武清区陈咀镇庞庄村永定河大堤南看到,田地周围停放着几十辆私家车,一片刚用农用机械收完的红薯地里聚集了几十位 " 拾红薯 " 的市民。村民庞大爷告诉记者:" 这块地昨天傍晚刚收完,专业团队和农业机械一走,人就进来了,还有人带着顶灯连夜挖。到现在,这地已被翻了三四遍。" 一天之内,这片面积 3 亩的田地吸引了 200 多人参与 " 寻薯之旅 "。
庞庄村党支部书记曹双林介绍,庞庄村已有十几年红薯种植历史,目前,全村十多个种植大户的红薯种植面积达 1000 余亩。" 出完红薯 " 后,地里总会留下一些零散红薯," 不拾就浪费,冻坏了也可惜 "。多年来,村里一直欢迎市民免费拾红薯。随着互联网传播,这种原本贴补家用的农事传统逐渐演变为一种休闲时尚。哪块地刚出完红薯、哪里能免费体验,往往一条视频、一个帖子就能让数百人迅速聚集。有的种植户还主动在网上发布拾红薯的消息,让红薯地成了 " 共享 " 的田园乐场。
5 万亩红薯丰收 助力市民体验农趣
市农业农村委种植业处副处长黄全合介绍,目前我市红薯种植面积约 5 万亩。过去以零星种植为主,近年来,随着消费需求增长和农业技术升级,越来越多的大户流转土地种植红薯,面积从上百亩到上千亩不等,加之高标准农田建设让田间道路畅通,为 " 拾薯族 " 提供了便利条件。受人工与机械作业成本影响,机械收获后每亩地约有 5% 左右的遗漏。" 这部分剩余,正是市民体验农趣的空间所在。" 黄全合说," 农业生产讲究农时,红薯收获后需及时播种小麦,留给市民拾红薯的时间有限,通常为收获后 3 至 5 天,想捡拾红薯的市民要抓住这个空档期。"
" 拾红薯热 " 催生 " 田园新业态 "
短视频平台的流量推送与社交媒体的传播催热了拾红薯休闲活动。与此同时,人们的休闲心理也在悄然转变:从城市消费回归自然体验,从 " 看风景 " 到 " 亲手干活 ",劳动过程本身成了放松与治愈。
记者了解到,如今 " 拾薯族 " 构成日益多元:有人自驾几十公里,只为陪伴家人体验农趣;有人将其当作解压方式,一边通话办公,一边挥锹挖薯;有人赋予教育意义,让孩子体会 " 粒粒皆辛苦 " 的真谛;还有人纯粹为兴趣驱动,拾完的红薯不吃全送人。此外,挖薯的装备也颇具专业范儿,铲、锹、袋子、筐、帐篷、照明灯等一应俱全," 拾红薯 " 俨然成了一场田园式的户外运动。
对红薯种植户而言,这股热潮也带来惊喜:自家土地被免费深翻、红薯被 " 免费试吃 ",更吸引了源源不断的客流。村庄因此热闹起来,红薯等农产品销量增长、农旅人气提升。原本的农事习俗,如今正向乡村休闲经济转型。(记者 高立红 文 / 摄)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