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人:
丛 屹 天津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
杨建楠 天津日报评论员
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引擎,会展经济日益成为培育新动能、塑造新优势的战略选择。大力发展会展经济,推动 " 会展商 " 融合,实现以展兴业、以展兴城,能够为城市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杨建楠:一场展会,一次契机。从年初第二十届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首次落址天津,到年中的夏季达沃斯论坛,再到即将开幕的第七届中国天津国际直升机博览会……不间断的展会,折射出会展经济蕴含的潜力。您怎样看待会展经济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
丛屹:二者是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的关系。从会展业的角度看,大城市发达的交通网、活跃的工商业、周到的政务服务等既是办会办展的重要基础,也为会展业发展提供了沃土。对城市而言,会展业能引来更多人流、物流、资金流、消费流,从而促进产业发展。短期看,会展经济能为城市的交通、餐饮、旅游等多个行业带来人气和商气;从长远看,以展会为抓手和撬动点,城市还能对未来产业进行前瞻性布局和孵化,为城市整体的功能定位赋能。近年来,天津多次举办智能产业相关展会,带动了智能产业发展,就是生动例证。通过会展业助力、赋能产业升级,更多资源会内化为城市的硬核实力,转化为一座城市的品牌度、美誉度、吸引力。
杨建楠:从以展兴业,到以展兴城," 融 " 是关键词。以 " 展 " 为纽带,促进要素、商品、服务跨区域、跨国界转移配置,我们既要看到 " 展 ",也要看到支撑展会落地的 " 站 " 与 " 城 ",加强站产城与会展商之间的联动、融合。
丛屹:谈到融合,不能孤立看会展商或站产城,应当将两者统一起来。形象地说,如果把站产城比作一个由交通网络、产业网络和社会网络组成的城市空间网络的话,会展商作为其中一部分,其能动性在于增强城市空间网络的内外能量和流量交换,助力城市空间网络不断吸聚优质资源、提升城市能级。就天津而言,会展商是激活和推进 " 三新 "" 三量 " 的重要环节,必须把发展会展商融于站产城,助力天津更好地实现 " 引进来 "" 走出去 ",打开更大发展空间。当然,融合是方法而非目的,办会办展的目的,归根结底是要推动城市产业、功能、内涵等的全面升级。
杨建楠:办展办会是为了 " 办事 "。要使 " 展 " 的成果赋能 " 城 " 的发展,激发会展经济的长尾效应,做好展后文章至关重要。
丛屹:如果按照刚才所说的,要在融合中看到 " 产 "、看到 " 商 ",也看到 " 城 ",就要从单纯的办展思维,转变到产业发展思维、城市发展思维,用这两种思路办会办展,看到的就不只是一次展,而是整个城市的长远需求。会展业的背后是城市的营商环境,要把展后文章放到营商环境这篇大文章中去写,才能在展中的合作平台搭建、链上资源对接,展后的项目落地、企业服务等多个环节落笔。展后文章并非要等到会展结束后才去做,会展中搭建的平台、对接的资源都具有长尾效应,其影响是可持续的、深远的,因此更需要我们从展会的全周期去考量和布局。
杨建楠:展会具有周期性和阶段性特点," 展去馆空 " 一直是会展经济的痛点。您认为,应如何加强展与城的联动,破解这一难题?
丛屹:破解 " 展去馆空 " 的问题,首先在配套设施建设上不能为展而展,无论有形的空间、设施,还是无形的政策措施,它们的建设,既要服务于展会的一时之需,更要着眼于城市发展的长久之需。此外,让会展经济融入群众生活,调动起市民的关注度、积极性也很重要。今年的夏季达沃斯论坛推出了 " 市民走进达沃斯 " 活动,吸引了 7 万余名市民参与,人们得以切身感受国际高端会议氛围,领略语音交互、智能翻译、5G 通信等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魅力,进一步放大了展会的吸引力。因地制宜,推动会展业与城市相融,与居民的生产生活相融,不断展开融合的新想象,才能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
(丛 屹 杨建楠)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