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所有人都在说 " 小米只会营销 " 时,它在干嘛?
文 / 每日财报 李佳蔓
10 月 13 日凌晨,四川成都天府大道的一起小米汽车交通事故,将小米汽车推至舆论风口浪尖。据通报,邓某某酒后驾驶小米汽车与前车碰撞,越过绿化带起火致其身亡。目击者记录显示,涉事车辆事发前摇摆不定、疑似超速,碰撞后翻滚起火,路人救援因无专业工具失败。
事故视频在网络热传,小米各平台直播间评论区瞬间被刷屏。" 车门为何无法打开?"" 电池起火为何迅猛?"" 应急逃生设计是否合理?" 等质疑声不断,部分用户还关联此前同类事故,对车辆安全性能提出质疑。
此次事件引发公众对新能源汽车应急安全的深度讨论,用户强烈呼吁车企加强逃生设计优化。
舆论危机
在流量浪潮中,备受瞩目的雷军与小米,看似站在风口享受红利,实则深陷流量带来的复杂漩涡,承受着外界的诸多审视与质疑。
近期,雷军的微博粉丝数出现了波动。据网络资讯,截至 2025 年 9 月,在 9 月 11 日至 10 月 11 日这 30 天里,其微博粉丝净增长为负数,减少了 29 万。这看似微小的数字变化,实则反映出公众关注度的微妙转变。
10 月 12 日,雷军发文分享测试车队在盘龙古道的经历,海拔 3500 多米,30 公里山路超 600 多个弯路,入口处 " 今日走过了所有弯路,从此人生尽是坦途 " 的话语,似乎也暗示着小米在发展道路上历经曲折后对未来的期许。
小米相关话题在商业领域热度居高不下,引发的讨论也是五花八门。网友 " 一夜知秋 lc" 犀利指出媒体对汽车问题报道存在 " 双标 "。小米、特斯拉出问题便大书特书,其他品牌则模糊指代,这一现象引发了大众对媒体公正性的深度思考。媒体的报道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公众对品牌的认知,而小米无疑成为了这种 " 双标 " 下的焦点之一。
产品体验方面,网友们各执一词。网友 " 数字密码都来米 " 等吐槽小米车门问题,如打不开车门等,此言论引发了不少人的共鸣;然而," 呜噜呜噜咔咔 " 则坚定支持小米,为其加油打气。此外,"jinjiashan" 发誓不再买小米产品," 陌上猪如玉 " 认为不必到处宣扬。不同观点激烈碰撞,反映出消费者对小米产品既有着期待,也有着不满,小米在产品细节上的表现成为了消费者关注的重点。
在市场层面,同样争议不断。" 阙旋 07" 称博主带小米内容易获流量," 诺辉 Dream" 调侃小米是宣传热搜好手。这表明小米在市场宣传上有着较强的存在感,但这种高曝光度也引发了部分人对其宣传方式的质疑。同时,还有网友从安全角度提醒 " 雷总多关注车的安全 ",可见消费者对小米汽车安全性的担忧。
曾几何时,小米被贴上 " 性价比之王 " 的标签,甚至被调侃为 " 风口上的猪 " —靠营销和风口起飞,却缺乏核心技术。2020 年,当小米年收入突破 2000 亿、跻身世界 500 强时,外界质疑声达到顶峰:" 小米就是一家组装厂 "" 小米没啥技术 "" 肯定走不远 "。这些质疑声,如同一把把利刃,刺痛着小米的发展之路。而 2025 年 10 月 13 日凌晨 3 时 16 分左右,四川成都天府大道仁寿视高段发生的一起涉及小米 SU7 的严重交通事故,更是将雷军与小米汽车推上了风口浪尖。
一辆小米 SU7 在行驶中先是摇摆不定,随后超速失控,与绿化带碰撞后翻滚至对向车道并起火,驾驶位人员被困,路人救援因车门无法打开且火势迅猛而失败。经检测,司机涉嫌酒后驾驶机动车。这起事故,让小米汽车的安全性再次受到质疑。
9 月 19 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显示,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备案召回计划,召回 2024 年 2 月 6 日至 2025 年 8 月 30 日生产的部分 SU7 标准版电动汽车,共计 116887 辆。原因是车辆在 L2 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开启的某些情况下,对极端特殊场景的识别、预警或处置可能不足,存在安全隐患。小米汽车随后回应,将通过汽车远程升级(OTA)技术,为召回范围内的标准版小米 SU7 车辆免费升级软件。6 月,在小米集团 " 人车家全生态发布会 " 上,雷军明确将 " 安全是前提,安全是基础,安全是一切 " 作为核心议题。
另一边,疑似小米第三款车型(或为小米 YU9)在新疆的路测谍照曝光。雷军抵达新疆塔县参与小米汽车的高原测试,小米多名高管的社交账号 IP 地址均显示在新疆,核心团队共同参与此次测试,展现出小米对新产品研发的重视。
小米作为商业领域的焦点,在市场波动中既享受着流量带来的红利,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与质疑。从粉丝数量的波动到产品体验的争议,从媒体报道的 " 双标 " 到安全事故的冲击,小米在争议中不断前行。
小米的 " 凶悍扩张 "
争议下,小米却有胆 " 三足鼎立 ",同时闯入三个万亿市场。
小米最新财报显示,2025 年第二季度总营收 1160 亿元,同比增长 30.5%;经调整净利润 108 亿元,同比增长 75.4%。业务结构从三年前的 " 手机 +AIoT" 双轮驱动,演变为如今的 " 手机 +AIoT+ 汽车 " 三足鼎立。这意味着小米同时杀入了智能手机、智能家电和新能源汽车三个万亿级市场。
智能手机市场,小米要面对苹果、华为的高端挤压,同时荣耀、OV 在中低端围堵。2024 年第三季度,小米智能手机业务收入 475 亿元,同比增长 13.9%,全球出货量 4310 万台,稳居全球第三,市场份额 13.8%。高端化战略成效显著,高端智能手机出货量占比提升至 20.1%。
智能家电领域,小米需从美的、格力、海尔等传统巨头手中抢份额。2025 年,小米空调半年出货量超 540 万台,同比增长 60%,直逼行业前三;冰箱出货量超 79 万台,同比增长 25%;洗衣机出货量超 60 万台,同比增长 45%。
再看新能源汽车方面,小米与特斯拉、比亚迪及一众新势力正面交锋。2025 年第二季度,小米交付新车 8.13 万辆,截至 7 月 10 日累计交付超 30 万台,7 月单月交付首次突破 3 万台。汽车业务经营亏损大幅收窄至 3 亿元,预计下半年实现盈利。
小米的 " 三线作战 " 固然扩大了商业边界,但也引发了更多竞争对手的围剿。更关键的是,小米习惯了营销驱动的打法,在汽车业务上引发了信任危机。
此前,小米新款手机 17Pro 的宣传海报上,主体部分宣传标语写着 " 逆光之王 ",但右下角用小字写着 " 逆光之王是产品设计目标 ",被质疑玩 " 文字游戏 "。罗永浩在直播中称,用极小字标注 " 目标成为 " 再写 " 最强 ",是行业普遍的陋习。
汽车是消费者一辈子仅次于买房的大件,极度在乎安全。企业如果宣传上花活整太多,后面兑现不了,偏差太大,就容易引发信任危机。小米汽车上来就瞄准 20 万以上的市场,毛利率高达 26%,而 A 股头部的十几家汽车上市公司平均毛利率才 11%,这种 " 双倍暴击 " 让传统车企直冒冷汗。
小米的 " 三线作战 " 和营销争议,本质上是其业务扩张的必然结果。当一只野兽闯入多个领地时,必然会引起更多原住民的抵抗。而营销驱动的路径依赖,在汽车这种 " 性命攸关 " 的大件消费上,容易引发信任危机。
小米五年 " 逆天改命
回想当年,2020 年小米迎来 10 周年,年收入突破 2000 亿看似风光无限时,雷军内心却满是焦虑," 苹果、三星、华为如巍峨高山横亘在前 ",团队疲惫,网络上 " 小米就是组装厂 "" 没技术 " 的质疑声浪汹涌,真可谓 " 高处不胜寒 "。
"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雷军开启破局之路。他通过复盘会,召集七八人畅所欲言,一聊就是四五个小时,这样的会议开了四五十次,持续半年之久。"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最终小米坚定方向:持续投入底层核心技术,从 " 互联网公司 " 转型为 " 硬核科技公司 ",计划未来五年在核心技术上投入 1000 亿。
"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小米以创业者决心广纳贤才,重塑核心管理团队。早期创始团队中,仅林斌和刘德继续奋斗,12 位高管里有 9 位新面孔,如卢伟冰、曾学忠、王晓雁等,为小米注入新活力。
同时在芯片领域,小米怀揣梦想,一路坎坷前行。"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014 年全资成立中国电子开启自研 SoC 芯片探索,2017 年第一代终端 SoC 搭载小米 5C,销量达 60 多万台。但 2018 年暂停研发,团队缩编。雷军反思,自研手机 SoC 做中低端无机会,瞄准高端才有一线生机,且需手机团队全力支持,松果作为子公司协同困难。2021 年小米重启芯片项目,2024 年年初芯片按计划投片,用最先进 3 纳米工艺,投片费用约 2000 万美元。去年 5 月 22 日,第一批芯片样品回来,系统一次点亮。今年 5 月 22 日,玄戒 O1 及搭载手机正式发布,表现出色,进入市场第一阵营。
再到,汽车征战,小米从 SU7 到 YU7 开启破纪录之旅。"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小米汽车始于一群热爱汽车的工程师。2021 年宣布造车,首席测试车手阿灿为表决心,称 " 不管在哪造,就举家搬到哪 "。SU7 成为过去一年 20 万以上最畅销轿车,销量排行榜位列第八,还登顶保值率榜首。SU7 Ultra 原型车在纽北官方圈速榜总榜排第 3,是历史上所有车型中 Ultra 原型车最好成绩;Ultra 量产车位居全球量产电动车榜首。YU7 肩负力挽狂澜使命,不走理想 L9 路线,而是为驾驶者设计好看、好开的运动型 SUV,兼顾家庭日常使用。YU7 发布后,3 分钟大定超 20 万辆,18 小时锁单超 24 万辆。
小米持续推进 " 人车家全生态 " 战略,发布全新操作系统澎湃 OS 2 和 AI 智能助手 " 超级小爱 ",带来流畅跨设备智能体验。在智能家电和生态链产品方面推动高端化,米家三区洗衣机 Pro 等新品在产品形态和技术创新上实现突破。生态链协同效应显著,一台小米空调可与手机、电视、音箱无缝连接,这种体验优势传统家电企业难以复制,小米 AIoT 平台已连接 IoT 设备数增长至 8.614 亿,同比增长 23.2%。
随着业务扩张,小米价值观从 " 投机取巧 " 调整为 " 责任与规模配套 "。雷军强调,责任和规模需配套,否则会有德不配位问题。被人讨论好过无人问津,被人嫉妒好过被人同情,骂声越大,说明动的蛋糕越多。
尾声
风评好坏,随时更替,时代更迭,英雄枭雄各领风骚几年。
看如今,小米已连续站稳国内 4000 - 5000 元价位市场份额第一,向 6K + 价位段突破。今年第二季度,小米手机在欧洲市场超越苹果重返第一,小米科技家电第二季度收入同比增长 66.2%,实现 " 量价齐升 "。首座智能家电工厂在武汉破土动工,预计年底前正式投产,全球化布局加速。
不论如何,小米的未来,正沿着持续投入底层核心技术、推动全品类高端化、构建 " 人车家全生态 " 智能生活图景的方向,稳健前行。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