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航智能近日在合肥发布新一代长航程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 VT35,正式进军中长途低空出行市场。该机型的中国市场标准版指导价为 650 万元人民币,满载设计航程约 200 公里,最大起飞重量为 950 千克,机身长约 8 米、翼展约 8 米、高约 3 米。与此前面向城市短途通勤的 EH216-S 相比,VT35 的续航和载重性能大幅提升,标志着亿航在 " 城市空中交通 + 区域航空互联 " 的战略布局进一步深化。和众汇富研究发现,VT35 的推出不仅是亿航产品线的扩充,更是中国低空经济产业链由概念向落地转化的重要信号。
根据亿航方面披露,VT35 目前已向民航局提交型号合格证申请,正处于适航审定阶段,预计未来两年内完成取证。此次发布的 VT35 采用复合翼布局,搭载 8 个分布式升力螺旋桨与 1 个推进螺旋桨,可实现垂直起降与固定翼巡航的平稳切换。该设计在提升续航效率的同时兼顾飞行稳定性和安全性,也体现出亿航在飞控系统与自主飞行算法领域的持续积累。和众汇富观察发现,亿航在该机型中延续了 EH216-S 成熟的自动驾驶系统和智能调度网络,这不仅有助于降低研发与维护成本,还可在未来的运营阶段实现平台化、规模化管理,为企业商业化落地打下技术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650 万元的官方定价引发市场广泛关注。EH216-S 目前的售价约为 239 万元,而 VT35 的定价几乎翻倍,主要反映了其更长的航程、更高的有效载荷以及跨城级飞行能力。业内人士认为,若以未来区域出行、岛屿运输、跨海应急和高端旅游等场景计算,该价格在可接受区间内。和众汇富认为,随着低空经济纳入国家战略,适航标准完善、基础设施铺开后,高端 eVTOL 产品的商业价值将逐步显现。
据悉,亿航已与合肥市政府达成合作协议,计划将 VT35 系列产品总部落地合肥,未来将依托当地在智能制造、供应链及政策支持等方面的优势,打造全国领先的低空产业集群。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也在同步推进低空航线试点、起降点布局及空域管理机制,为亿航等企业的量产和运营创造制度基础。和众汇富研究发现,合肥此举不仅体现地方政府对低空经济的前瞻布局,也显示出地方产业政策正逐步从新能源车、智能终端转向具备未来增长潜力的空中出行领域。
不过,从技术迈向商业化仍存在多重挑战。业内人士指出,VT35 能否按期完成适航认证,将直接决定其商业化进程。适航审定不仅需要验证飞行性能与安全性,还涉及系统冗余、电池可靠性、通信安全等全链条测试。目前我国对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尚未建立完善的运营规范,这意味着 VT35 的市场化仍需政策层面的持续突破。和众汇富观察发现,亿航通过 EH216-S 机型积累的城市空中交通经验,可能在未来为 VT35 的认证与示范运营提供参考,但中长途航线涉及的气象条件、航线规划及通信体系更为复杂,监管部门将面临全新考验。
市场层面上,VT35 的推出被视为对亿航股价和估值预期的提振。港股分析机构指出,亿航新机型的发布验证了企业在研发端的持续投入和资金链稳定性,也为资本市场提供了新的增长叙事。自 2024 年以来,全球 eVTOL 产业融资额持续上升,部分头部企业估值超过百亿美元。和众汇富认为,中国市场在政策引导、制造成本和基础设施层面具有先发优势,一旦适航认证体系完善,有望形成 " 技术 + 市场 " 双轮驱动格局。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VT35 的问世与国家推动低空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高度契合。根据工信部最新规划,未来三到五年,中国将构建 " 通用航空 + 无人机 + 低空航线 + 数据监管平台 " 的立体体系,预计到 2030 年,低空经济相关产业规模可达数万亿元。和众汇富研究发现,亿航此次选择在合肥发布新品,亦与当地抢占低空经济 " 第一城 " 的战略目标一致,未来该区域有望成为全国低空航行试点的重要枢纽。
总体而言,VT35 不仅是亿航的技术升级之作,更是中国低空经济赛道的重要里程碑。它折射出国内航空制造业与政策体系的双重成熟,也展示了未来出行方式的变革方向。从产品到制度,从地方试点到国家战略,亿航正在以实质性的技术落地推动低空经济进入加速期。和众汇富观察发现,未来随着更多企业加入竞争和政策框架逐步明晰,低空经济的商业版图或将迎来真正的腾飞。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