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wk26讲武堂 10-15
气动博弈与性能对决:歼 - 35 凭什么碾压 F-35 的五代机王座?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星海之刃 Author 星海之斧

当隐身战机成为现代空战的绝对主力,F-35 与歼 - 35 的每一项性能参数都牵动着全球军事观察的神经。作为东西方五代机技术的集大成者,两者的气动外形设计暗藏着截然不同的设计哲学,而这些设计差异最终转化为空中对决时的实力分野。从机翼曲线到发动机布局,从隐身细节到机动特性,这场跨越太平洋的技术较量早已在风洞试验与实战模拟中拉开序幕。

图片来源洛克希德马丁

F-35 的气动外形自诞生起就深陷 " 三军通用 " 的设计困局。为了兼顾空军常规起降、海军舰载和海军陆战队垂直起降的多重需求,其机身设计做出了诸多妥协:机身长细比被压缩至不及 F-22 的水平,原本应平滑的机腹下表面因容纳升力风扇和特殊管道而出现明显凸起,这种曲面鼓包成为额外的雷达散射源。其机翼采用相对保守的后掠角设计,翼展受限于垂直起降设备的空间占用,导致翼载荷居高不下。更关键的是 F-35B 型号的升力风扇与旋转喷嘴设备,不仅带来了可观的死重,还迫使设计师加厚机翼以承受冲击力,直接导致超音速飞行时阻力激增,这也是其最大速度仅能达到 1.6 马赫的核心原因。在隐身细节上,F-35 的双锥 DSI 进气道虽能实现基本的隐身需求,但侧面隐身表现明显逊色,头向雷达反射截面(RCS)约为 0.065 平方米,且早期涂层易脱落的问题进一步影响了隐身稳定性。

图片来源 X

歼 - 35 的气动设计则展现出 " 目标聚焦 " 的鲜明特质。作为专注制空作战兼顾对面打击的舰载机,它无需为垂直起降功能妥协,得以采用更优化的常规布局:机身长度达到 17.63 米,比 F-35A 多出整整 2 米,长细比接近 F-22 的优秀水平,大幅降低了超音速阻力。机翼设计上,歼 - 35 采用更大的翼展和稍大的前缘后掠角,配合 11.5 米的翼展尺寸,使得翼载荷显著低于 F-35,为机动性提升奠定了基础。隐身设计更是实现了对 F-35 的超越:机身关键边缘严格遵循平行原则,蒙皮接缝做锯齿化处理,垂尾与平尾切尖规避角点散射,平坦的机腹设计彻底避免了曲面散射问题。其先进等熵鼓包的 DSI 进气道配合削尖唇口与 S 形弯道,既能遮蔽发动机叶片,又减少了反射源,再加上新型超材料隐身蒙皮,前向 ± 45 ° 范围内 RCS 低至 0.01 平方米,比 F-35 小一个数量级。

气动布局的差异直接转化为飞行性能的悬殊差距。在动力与推重比的核心指标上,F-35 虽配备了推力 19.5 吨的 F135 单发发动机,但其 32 吨的最大起飞重量使其推重比仅为 0.6,且发动机为兼顾垂直起降牺牲了高空高速性能。歼 - 35 则凭借涡扇 - 19/21 双中推发动机,在最大起飞重量接近 30 吨的情况下,实现了≥ 0.65 的推重比,未来随着发动机推力提升至 10 吨级,这一优势将更加明显。反映在实际飞行性能上,歼 - 35 的最大速度达到 2.2 马赫,远超 F-35 的 1.6 马赫,在超音速加速性能、爬升和占位能力上形成全面压制。

图片来源美国海军

机动性的差距在近距格斗场景中更为突出。F-35 因机身肥胖、翼载荷高,且飞控系统限制攻角不超过 20 度,导致瞬盘与稳盘性能均沦为五代机垫底水平。歼 - 35 则通过低翼载设计与高效涡流控制实现了机动性突破:前缘边条翼在高攻角下产生强涡流提升升力,配合机翼根部的精准翼刀破碎涡流,既避免了垂尾抖振,又无需牺牲瞬盘性能。这种设计让歼 - 35 在空战中能更快抢占发射阵位,配合红外导弹的离轴攻击能力,显著提升了格斗胜率。俄罗斯军事专家通过对比分析指出,歼 - 35 更宽的平尾设计与棱角分明的机翼结构,使其机动性明显优于 F-35。

在多用途能力与任务适应性上,两者的设计取舍同样清晰。F-35 为实现多任务能力付出了性能妥协,虽能携带多种弹药,但舰载型隐身性能打折扣,垂直起降型超音速能力缺失。歼 - 35 则通过优化设计实现了 " 鱼与熊掌兼得 ":更大的内置弹舱可容纳霹雳 - 15 远程空空导弹和 2 吨级对地武器,既保留了隐身优势,又具备了强大的对面打击能力。其折叠翼设计适配航母甲板的空间需求,低翼载特性使其在弹射起飞时能快速拉起,着舰时钩住阻拦索的稳定性更优,完美契合舰载机的实战需求。

红外隐身与战场生存能力的比拼中,歼 - 35 同样占据上风。F-35 虽能将尾喷管中波红外辐射减弱 80%-90%,但歼 - 35 通过锯齿状尾喷口设计,将红外辐射强度进一步降低至 F-35 的 60%,配合全机红外抑制设计,大幅缩小了红外制导导弹的可攻击区。更重要的是,歼 - 35 的隐身涂层在耐候性和维护成本上更具优势,避免了 F-35 涂层易脱落的尴尬,确保了复杂战场环境下的性能稳定性。

这场气动与性能的对决,本质上是两种设计理念的碰撞:F-35 追求 " 一机通吃 " 的通用性,最终陷入 " 样样通样样松 " 的困境;歼 - 35 坚持 " 目标导向 " 的精准设计,在关键性能指标上实现突破。随着歼 - 35 的批量列装,五代机的空中格局正悄然改写 —— 那些曾被 F-35 垄断的性能优势,如今已在东方战机的机翼下完成了超越。在未来的蓝天之上,这场由气动设计开启的性能竞赛,还将续写更多精彩的篇章

参考文献:1. 洛克希德马丁官方技术文档、AIAA 航空航天技术论文、央视军事栏目权威报道、中国海军研究院舰载机评估等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f-35 五代机 垂直起降 雷达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