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风窗 3小时前
读书还能有饭吃吗?有人靠它活成了例外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作者 |  肖瑶

编辑 | 赵淑荷

3 分钟,1000 个字,读书博主魏小河用一条视频,概括并推荐了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乔纳森 · 海特的新书《焦虑的一代》。这本书分析了 "Z 世代 " 数字原住民在虚拟世界遭遇的精神和成长危机。视频发到小红书上,收到最高赞的评论是:" 正是因为有智能手机,我才能准确看到这条视频。"

文字图书与现代媒介分属两个时代,读书博主,则是两种媒介转型之间那个中介式的角色:他们替网友读书,将那些正在式微的文字,带到新的媒介受众面前。

博主魏小河同时是一位青年作家,他读书,也写书。早在 2013 年,魏小河就开始在公众号上发布书评内容。2021 年,他创办了读书领域播客,并入驻了短视频平台。如今,魏小河在各平台的粉丝加起来已有 200 余万。他也是读书博主里为数不多的,通过出版自己的作品,可以真正以文字为业的人。

魏小河 / 受访者供图

37 岁的单身妈妈 " 摘菌大婶 " 做读书博主已有五年,她利用业余时间分享书籍,最开始是自发的兴趣所致,如今已通过稳定更新,为自己建立起了一座抵御外部无序的精神城堡。

一度坚持通过文字分享书评和荐书的 " 谈亦默 ",在 " 博主 " 这个领域则显得小众。他希望保有一份传统书评人的自知与自觉,同时却逐渐发现难以抵挡流媒体的宏大趋势。在今天,文字还剩下多少力量与影响力?

读书博主成为在短视频平台为书籍建造领地的人,他们向我们证明,在不可阻挡的媒介转型浪潮之中,书、写书的人、爱书的人,还有机会。

01

谁在视频平台推荐纸质书?

作家唐诺曾提到 " 书籍摆渡人 " 这一概念,魏小河也想用它来形容自己从事的职业。

2013 年,魏小河的自我定位是 " 书评人 "。书评是一个成熟且历史不短的职业,中国作家阿城形容,书评人 " 既能做裁判,又能做球员 "。在短视频尚未诞生的时代,基于深度思考的文字,会自动筛选它的读者和受众。

" 博主 " 则完全是互联网的产物," 这个词多少带了点带货的性质 "。近几年,随着小红书、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壮大,魏小河发现,在过去两三年内," 碎片化、新潮、情绪化 " 的性质越来越被强化,平台独有的流量和算法机制,倒逼内容分享者不由自主地沾上点 " 消费主义色彩 "。

读书博主也一样,想要流量数据好,就不得不分析受众、迎合受众,从他们的喜好而非自己的偏好里选书。

对魏小河来说,书是生活 / 受访者供图

不过,受众的喜好,并不完全等于读者的喜好,魏小河发现,任何种类的书籍要想传播,都要回应不同平台的网友所需的 " 很强的情绪能量 "," 要能让他在情绪上获得一些刺激 ",或者,会为有噱头的标题和视频停留," 读书博主的逻辑和书评是相反的 "。

" 要吸引人还是需要标题党。" 做读书博主第五年,摘菌接受了这个现实。

目前,她在 B 站上点击量最高的一条视频,是推荐美国作家库尔特 · 冯内古特的长篇小说《五号屠场》。因充斥着大量对战争与色情的真实描述,这本书自出版后曾多次被禁。摘菌放在视频封面的标题是 " 世界百部禁书之首 ",标题下还放了一句书中原文:" 我从每个死人身上赚了三美元。" 这支视频如今拥有 18.3 万播放量。

回到 2020 年底,当时摘菌在视频网站上分享了第一本书:尼采的散文诗体哲学《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如今,这本书在百度百科首页上的介绍视频,就是摘菌的。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在百度百科首页上的介绍视频,就是摘菌的

与大部分读书博主相比,摘菌的视频普遍偏长,多数在 10 分钟左右。每一本分享出去的书,摘菌都会准备逐字稿。一支 7 — 10 分钟的视频约需要最少 3000 字,更长的视频也可达到 7000 — 8000 字。

她很喜欢赫尔曼 · 黑塞,今年她用 14 分钟的视频,分享了黑塞那部讲述体制教育如何折断一个天才孩子的《在轮下》,并评价道:" 不必追求权威和主流价值,关键是,你有没有勇气坚持自我,过一种自我决定的生活?"

不过,摘菌做过统计,自己的视频大部分都在播放不足 2 分钟的时候被退出。

荐书视频完播率的惨淡程度,互相不遑多让。短视频基于数据与流量机制,人们在快速滑过内容的时候,是依据直观的视觉和听觉刺激,决定是否要留下来。如果说,开头几句为了留住观众的推荐语,是冰山上面的尖角,许多人轻轻欣赏过尖角后,就急于滑向下一个新鲜的山头。根据魏小河的经验,放在短视频平台上的读书分享与推荐视频,完播率最高只能达到约 10%,这个数据在较适合横向长视频的 B 站会稍高一些。

摘菌大婶 / 受访者供图

同一支视频,在不同平台上汇聚的用户画像也各有不同。比如,B 站虽然不乏愿意写深度评论的观众和读者,但摘菌发现,自己在这个平台上分享任何与两性话题有关的书籍和观点,都不得不更加敏感谨慎。

一次,她分享了英国作家薇塔 · 萨克维尔 - 韦斯特的长篇小说《一切愁云消散》,小说讲述一个 88 岁女性在丧夫后逐渐获得内心宁静,真正实现忠于自我的过程。摘菌在原来的视频标题里写 " 丈夫死了,黛博拉决定为自己而活 ",发出去后立刻开始掉粉,她不得不将标题改掉。

并且,摘菌的后台私信,常常涌入一些与图书无关的搭讪。有人从她推荐的书籍或是她讲出口的某几句观点中,推测摘菌是那种 " 不落俗的女人 ",想与她建立联系。

观众、粉丝,均不等于读者,读书博主必须接受,他们所面临的审视,必然包含与内容本身无关的维度。这是 " 博主 " 这一身份,与生俱带且无法抹去的某种当代性。

02

抵抗职业化的职业

一种职业的长期存在,当然不太可能是纯公益性质的。如今,不少读书博主都会与出版社保持合作,荐书,偶尔也是一种内容导向的营销行为。

戴学林知道,想要将一本好书推广给更多读者,流量思维必不可少,但他仍然会对一些过于噱头化的内容皱眉:" 比如标题用了什么‘今天我读了 ×××,三观被震碎’,或者‘我的年度好书今年就是这本了’,然后过几天,我的年度好书又是另外一本了。" 这些博主可能会在视频头图和镜头里,展示自己给一本书做的密密麻麻的笔记、勾画,把阅读这件事变成像刷题一样的勤学留痕行为。

出版社与博主之间的合作,一般按照后者的粉丝数收费,"1 万粉丝 100 元基础费 ",相较于其他垂直领域," 读书 " 的费用非常低。

行业式微的大环境下,读书博主的推广效力也大大降低。" 以前可以找 10 个读书博主,现在可能需要找几十个才能达到相同效果。"

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中的读书博主小隐

此外,戴学林与不少博主都发现,最近几年,社媒平台的推送机制也在发生变化。以小红书为例,一条荐书的深度内容成为爆款后,同样性质和深度的另一条,却可能跌入冰窟。

2022 年是摘菌涨粉最快的一年,她记得,在当时,小红书对比较深度、时间偏长的视频仍有一定包容空间,她发出的一条视频至少能得到几千点赞。但从年底开始,投入同样心血和时间精力的视频,有时只能得到几十个点赞。

魏小河觉得,在今天的小红书上做读书博主,越来越接近一个真正的 " 打工人 " 状态。想要在门槛越来越低的创作者当中被看见,就需要创作者去主动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这件事变得越来越辛苦,也越来越没有规律可循。

" 流量是由选题或是某些很神秘的算法决定的," 魏小河发现," 这种算法对新人可能非常柔软,很多时候你会被激励,但一旦你进入它的体系,你会发现其实这个机制非常严苛,它要求你持续、稳定地更新,要求你时刻注意群体的情绪。"

如果单以粉丝数和知名度来衡量,魏小河算是读书博主领域相当成功的代表了。但他依然对与这套数据机制交手的过程心有余悸:" 能在小红书上持续更新的(读书博主),一定都是非常痛苦的。"

魏小河的餐厅也放满了书 / 受访者供图

谈亦默在全网拥有 50 万左右粉丝,这在读书博主领域内也属于相当大的体量。而与大部分博主不同的是,自 2021 年成为一名读书博主以来,谈亦默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坚持只用图文分享,除了荐书,他也发发书评、读书的方法与心得,篇幅大多都在 800 字左右。他在小红书上分享的笔记,每篇的阅读量(浏览量)从两三万到最多近百万,对一个读书博主来说相当难得。

阅读量最少和最多的笔记,都是关于诗的。唯一一篇阅读量没有过万的笔记,推荐的是一本《如何阅读新诗》的书," 它(这本书)的受众被窄化、窄化,再窄化 ",到最后,能够在短视频平台上留住的读者,少之又少。

而为他带来 90 多万阅读量的笔记,则是推荐一本名叫《鲸鱼安慰了大海》的诗集。那本作家燕七作的一部现代诗集," 里面有很多句子蛮戳人的,会让人看了以后觉得心里‘咯噔’一下 "。也许它恰好踩中了现代年轻人被抚慰和治愈的心理需求,同时," 它也蛮符合小红书的那种气质 "。

还有一本让他意外的荐书,是英国艺术评论家威尔 · 贡培兹撰写的艺术史著作《现代艺术 150 年》,截至日前,这篇笔记在谈亦默的后台显示为 27 万阅读量。这也许和他取的标题有关,它有某种工具性,也符合小红书用户寻找 " 生活美学 " 的需求:" 读了这本书,我敢逛美术馆了。"

谈亦默家中一角 / 受访者供图

2023 年,谈亦默开始把小红书的文字笔记同步到抖音,但半年内只涨了几百个粉丝。

抖音更多的作用,还是用来卖书。目前,谈亦默在抖音卖得最好的一本书,是金宇澄的《繁花》,同名电视剧播出的那一个月卖了 1500 册,两年后,销量骤然飙升到 2500 册,没有别的原因," 书的价格降了一半 "。

" 我做的事一定是小众的。" 所以,谈亦默从一开始就放下了对流量的期待。他也知道,这是因为他不需要靠读书博主这份工作养活自己。" 如果我全职去做这件事(读书博主),首先从收入角度来讲,它并不稳定。其次,把读书变成工作以后,阅读的兴趣会大打折扣,而我现在是相对自由的。"

谈亦默觉得,读书需要自由。

03

重建内在秩序

魏小河出生在江西一个小镇,不是那种从小爱读书的孩子。高中毕业后,他到父母打工的广州过暑假,每天用不能联网、没有电源线的老式电脑看电子书,有时也写东西,没有网络的干扰,没有无限电量的底气,只能全身心投入文字里。

大学毕业后,魏小河独自到深圳闯荡,住在城中村的单间,买不起书,也放不下书,便到市图书馆去借书。他在房间墙上钉了一块隔板,借来的书就暂时放在那上面。

后来,房子越换越大,书也越来越多。如今,魏小河的藏书有 5000 多本,几乎整个家都成了书房。目前,他每年都要读 150 本书左右,出版了 5 本个人作品,他通过阅读和写作构建自己的生活。

魏小河把客厅变成图书馆,梦想成真 / 受访者供图

在小城市长大的摘菌,自认为是标准的 " 做题家 " 和 " 乖乖女 "。上大学之前,她一心一意专注学业、考试,并未爱上过纯粹的读书。直到人生开始出现抉择上的岔路口,习以为常的单一评价体系失效,她开始陷入迷茫和困顿。毕业后,摘菌放弃了更好的工作机会,在男友所在的城市做了小学老师,也顺利步入婚姻。可婚后没几年,两人的感情出现了问题,摘菌离婚,独自带着孩子生活。

离婚后,她读到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才恍悟自己在这段婚姻里,感受到的种种不适源自何处。摘菌期待婚姻是爱情的延续,却发现对方更多在意两人搭伙过日子的现实琐碎。而费孝通先生告诉她,女性在这种结构里感受到的掣肘,很大一部分就来源于这种传统分工的本质。此后,每一个思索不出答案的人生迷茫节点,她都会去读书,阅读成为一种为了保持生命弹性的惯性行为。

如今,摘菌 10 岁的儿子逐渐有独处的能力,这让摘菌有了自己的时间阅读。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她就看书;孩子写完作业,母子俩就一起看书。" 我的生活中除了上班、看书、陪娃,没有别的事情。" 现在摘菌每个月至少要读 3 — 4 本书。

通过读书,摘菌已经重新构筑了自己生活的城堡。

摘菌大婶 / 受访者供图

谈亦默自高中就开始尝试写小说,大学时,他选择就读中文系,毕业后先后在杂志社、企业行政岗都工作过。但不论更换多少工作,他从未停止过写作。

" 谈亦默 " 这个名字原本是他为女儿起的," 谈 " 和 " 默 " 是对立关系,这也是谈亦默作为一名写作者希望达成的状态:在沉默中,与读者交谈。

网络媒介与科技的便利,的确降低了书籍的吸引力,但也拓展了读者与书籍共振的可能。2022 年 7 月,谈亦默分享了哈珀 · 李的《杀死一只知更鸟》之后,有一位初中生读者来留言告诉他,看了他的分享," 知道了应该去过什么样的人生 "。

从 2025 年开始,谈亦默开始感到文字形式的限制。受限于篇幅和平台特性,他没办法写太深。他向往布罗茨基、纳博科夫和奥登那样的大师," 可以用简要的文字把一个现象谈得很深 "。发布在平台上的短文,最终都会变得 " 不深不浅 ",时间一久,谈亦默觉得 " 还蛮折磨人的 ",他会怀疑文字的有效性。

于是,他开始尝试视频化。但视频里的谈亦默,依然坚持不愿露脸。他对着满墙书架打开镜头,平静的声音缓缓进入画面,和他本人给人的感觉一样,相当静态。

谈亦默把家变成了图书馆 / 受访者供图

事实证明,视频仍然是这个时代最主流的内容输出方式。3 个月内,谈亦默涨了 9 万粉丝,这是文字形式所不能企及的效率。

魏小河则把握了播客兴起的机会,他发现,发在播客上的内容,完播率能达到 50%,远远超过短视频。

不断变化的科技、智能时代,以及洪流中捉摸不定的社会文化与大众偏好,促使那些希望坚持读书、分享书籍的人,在变动中寻找新的出路。他们在新的地平线上,继续建造精神领地。

面对这个看似多元、实则越发趋同且臃肿的世界,这是他们微小的反击。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短视频 书籍 美国 视频平台 准确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