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局哥
餐观局出品
01
国庆假期,重庆最火的不是洪崖洞。
是那家两层的蜜雪冰城旗舰店。
图|来源网络
队伍从店门口拐两圈,沿着玻璃立面绕到台阶,再折回江边的护栏。
保安隔一段拉起移动围栏,怕人撞作一团。
点单屏不停滚号,封口机一声接一声,像给这座城打拍子。
外地人举着手机拍热闹。
本地人低头排队,就为买一杯 4 块钱的柠檬水。
有媒体说,国庆假期 6 天,蜜雪冰城重庆旗舰店售额做了两百多万。
单日最高,六十多万。
这不是雪王的 " 偶尔热一下 "。
全国的同款场面这两年反复上演。
郑州的周末、长沙的节日、西安的雨夜、合肥的商场中庭… …
哪儿人多,哪儿就容易堵住出杯口。
区别只在风景。
有的门店二层落地窗对着江,有的在地铁口跟人流赛跑,有的把娃娃机、周边墙摆到最显眼,有的只留出一条干净的取餐线。
模式不变:快进、快出、快走;价格稳,配方稳,节奏稳。
你会发现一件事——越是物价起伏、情绪起伏的年份,这种 " 稳 ",越值钱。
02
原地起飞的为什么是蜜雪?
因为它不考你。
有些品牌点单像做题。
" 要不要加顶、要不要升杯、今天限定只剩几杯、会员快过期需不需要再充点?"
点错了,贵;点对了,也贵。
喝完心里发凉。
蜜雪不是。
菜单短,价签亮。
柠檬水、冰淇淋、几款特饮,大多在十块以内,常年的五块、六块,门清。
你走过去,说:" 老样子。"
店员点头,三步出杯。
这不是 " 没追求 "。
这是把犹豫成本砍到最低,把错误成本砍到最低,把被套路的概率降到最低。
很多人把蜜雪的成功,归结为 " 下沉 "。
其实它更像 " 沉下去 "。
沉到原料,自己把握;
沉到物流,自己打通;
沉到杯子、吸管这种不起眼的环节,一样盯死。
别人投广告,它投仓库;
别人换代言,它换供应商;
别人做 " 限量联名 ",它做 " 规模采购 ";
别人花钱买情绪,它花钱买稳定。
便宜,不是喊出来的,是算出来的。
从糖浆到封口膜,从配送箱到冷柜电费,每一分钱都趴在表格里。
一环松,杯价就往上蹿;它不让这件事发生。
所以它敢把价格钉住,钉很多年。
你说它 " 土 "?
那就叫 " 工业化的土 "。
门店里最重要的不是海报,是节拍。
几秒一杯、几分钟一托、几米一趟,人手排班和机器节奏咬得紧,高峰不炸线,低谷不空转。
这么多效率加在一起,凭什么不是蜜雪
03
有人说这是 " 便宜的胜利 ",不全对。更准确地说,是 " 确定的胜利 "。
过去几年,餐饮热搜涨得比物价还快。
今天说情绪价值,明天说生活方式,后天一阵风换个人设。
故事讲得越多,顾客越疲劳。
因为大家越来越会算账,越来越不想被氛围费收割。
蜜雪很少讲故事。
故事讲多了要圆,圆不下去就垮。
它讲生意:杯子出得快,钱收得稳,复购跟着走。
这就是故事,也是答案。
很多品牌开旗舰店是形象工程;它开旗舰店,是算账模型。
算得过,就干;算不过,就撤。
以表格为准,以现金流为准。
谁能把算得过变成常态,谁就能从步行街开到地铁口、从市中心开到城郊,还不掉价。
你要把它放在更大的背景里看,原料在涨、租金在涨、人力在涨,连营销成本也在涨。
涨到消费者只愿意为两件事买单:一是刚需,二是靠谱。
其他花里胡哨的东西,能省就省。
蜜雪的优势,是把 " 刚需 " 和 " 靠谱 " 绑在一杯里。
你不需要被教育如何精致,它也不装作在拯救你的生活。
你只是渴了,它把杯子递过来,价签清楚,味道不变。
这就是 " 复购 " 的全部原因。
有人把它叫作 " 穷人奶茶 ",其实它是 " 大多数人的奶茶 "。
学生、司机、保安、店员、程序员、带娃的家长、逛街的情侣——都能在它的菜单上找到不吃亏的那一行。
品牌不必抬头看谁,只要低头看谁来。
谁来得最多,谁就是答案。
04
回到那条队伍里,有学生、上班族、拖着箱子的游客;
有人在雨棚下等,有人边等边刷视频;
小孩指着人偶笑,大人低头看消息;
抱着饮料往外挤,边走边喝。
没有仪式感,只有生活感。
这批 " 喝的人 ",没那么好糊弄了。
他们知道哪种贵是合理的,也知道哪种贵只是为了好看。
他们不讨厌精致,但拒绝为 " 被强调的精致 " 额外付费。
所以,雪王忙;
忙在它把 " 选择 " 从点单里挪走,把犹豫从价格里挪走,把负担从体验里挪走。
你的时间、你的钱、你的注意力,都不被消耗在该不该买上。
这是最费功夫的地方,也是最值得的地方。
蜜雪冰城不是最甜的。
它是最稳的。
稳到你不注意它,稳到你想起来解渴,第一个想到它。
把 " 可复制的确定 " 当成核心产品的手艺。
世界会变,口味会变,热搜会变。
但只要还有人要花更少的钱,买一口不出错的餐饮。
这门生意,就不会凉。
* 转发或引用须表明来源于餐观局,否则将追究侵权责任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