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掉科技股的估值泡沫,真正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投机热潮,或许正在能源领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积聚。一批尚无分文收入的能源公司,其总市值已飙升至超过 450 亿美元,唯一的支撑是投资者押注,科技巨头们未来会为它们尚未建成的发电设施买单。
这场狂热中最引人注目的案例是 Oklo,一家由 OpenAI 首席执行官萨姆 · 奥特曼支持的核能初创公司。根据标普全球市场财智的数据,该公司今年迄今股价已飙升约八倍,市值达到惊人的 260 亿美元,使其成为过去 12 个月内没有任何营收的美国上市公司中规模最大的一家。
另一家零营收公司 Fermi 同样炙手可热。该公司在本月早些时候上市首日估值便高达约 190 亿美元,目前市值仍超过 170 亿美元。据佛罗里达大学金融学教授 Jay Ritter 的数据,经通胀调整后,历史上只有两家零营收公司在上市首日的市值超过 Fermi。
这股投机浪潮凸显了市场对 AI 未来能源需求的极度乐观预期。然而,与那些拥有巨额利润、能够抵御行业波动的科技巨头不同,这些能源初创公司几乎没有犯错的余地。一旦 AI 热潮降温,缺乏实际收入支撑的它们,将面临最惨重的跌落风险。
押注核能未来:初创公司估值飙升
在 AI 算力需求激增的背景下,投资者正将目光投向能够提供稳定、大规模电力的核能,尤其是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s)。
Oklo 正是这一赛道的明星,但其高昂的估值建立在一系列未来的可能性之上。该公司正在开发使用液态金属钠作为冷却剂的 SMRs,但至今尚未获得美国核能管理委员会的运营许可,也未与任何电力采购方签订有约束力的合同。华尔街分析师预计,Oklo 直到 2028 年才可能产生可观收入。
这股热潮并非孤例。其他开发更小型的 " 微型模块化 " 核反应堆的公司同样获得了高额市值。去年上市的 Nano Nuclear Energy,今年以来股价已上涨超过一倍,估值超过 20 亿美元。而上周通过 SPAC 合并上市的 Terra Innovatum,市值也超过了 10 亿美元。这些公司共同的特点是:尚未实现营收,但已提前获得了资本市场的狂热追捧。
估值狂热蔓延:从天然气到氢能
这股由 AI 引发的能源投资狂热并未局限于核能领域。由美国前能源部长里克 · 佩里支持、Toby Neugebauer 执掌的 Fermi 公司,计划为数据中心建设高达 11 吉瓦(GW)的发电能力,这一规模相当于整个新墨西哥州的发电装机容量。
尽管该公司的能源组合计划包括天然气、核能、太阳能和电池储能,但迄今为止,其仅 확보了能满足总目标 5% 的天然气设备,且同样没有任何具约束力的客户合同。值得注意的是,其超过 170 亿美元的市值已接近 Talen Energy 的水平,而后者已经拥有约 11 吉瓦的在运发电资产。
此外,一些已产生部分收入但远未实现盈利的公司也卷入了这场狂欢。核能 SMR 公司 NuScale Power 今年的股价飙升了 155%,该公司目前仅从罗马尼亚的一个 SMR 项目中获得一些工程和许可费用。同样,多年来股价低迷的氢燃料电池公司 Plug Power,因 AI 概念的加持,今年股价飙升 90%,市值达到 48 亿美元。根据 FactSet 调查的华尔街分析师预测,这两家公司在 2030 年前都难以实现盈利。
历史重演?高估值下的潜在风险
投资者之所以涌入这些投机性更强的能源公司,一个可能的原因是那些已经实现盈利的公司估值也已非常高昂。燃料电池公司 Bloom Energy 今年迄今股价上涨超过 400%,其远期市盈率高达 133 倍。核燃料公司 Centrus Energy 的远期市盈率也达到了 99 倍。对于寻求高回报的投资者而言,这些高昂的估值或许让他们转向了更具想象空间的初创公司。
商业利益的涌入可能有助于推动昂贵或未经证实的技术走向成熟。但回顾 2020 年上市的零营收或微薄营收的电动汽车初创公司(如 Nikola、Fisker 和 Lordstown)的历史,结局往往是泡沫破裂而非一飞冲天。那段历史表明,许多类似的公司最终可能会销声匿迹。
对于投资者而言,风险显而易见。如果 AI 的繁荣最终被证明是一个泡沫,或者其能源需求的增长不及预期,那么这些严重依赖未来预期的能源公司将面临最大的下行压力。在没有收入作为安全垫的情况下,它们将是摔得最狠的一批。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