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国学的繁荣离不开跨学科的交汇,也离不开跨文化的理解和合作。在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分论坛三 " 多学科视域下的世界中国学知识体系 " 上,各国学者从语言、历史、科技等角度,交流了对中国学研究的体会。
语词的 " 牢笼 " 与历史的新发现
德国汉堡大学汉学教授田海觉得学术正在于定义,因此 " 正名 " 很关键。他以 "-ism" 这个词缀为例,提出西方定义佛教为 "Buddhism"(类似的还有 "Confucianism""Daoism"),强化了精英研究的维度,而忽视了一般信徒以及民间信仰等问题。因此在西方的中国学研究中,如何突破词汇带来的限制,即语词的 " 牢笼 ",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李伯重最近有一个新发现,他说自己查阅《大英百科全书》,其中提到最近 1000 年世界上发生的大规模战争大概有 30 多次,其中没有一次是中国和其他国家打仗的。他提到 " 商 " 字在古代汉语里就是商议、商榷、商兑,并认为正是 " 商 " 让中国和其他国家长期处于和平状态。中国在历史上和北方民族之间的战争,最后的结局多以贸易结束,即 " 互市 "。贸易是中国在世界上和其他国家交往很少使用武力、暴力的主要原因。
" 近代以来整个中华民族都在追求要改变中国的命运。"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宋月红研究员说。孙中山提出了振兴中华,资产阶级改良派也提出了这个概念,但没有实现的可能,他们所讲的内涵和后来新中国的概念完全不一样。1916 年李大钊讲到了 " 青春中华 ",建党酝酿前后,上海小组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宣言,提出一个概念," 新的社会 "。青春中华和新的社会,就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酝酿的时候,对未来社会、未来国家的追求。
中国的 " 人工智能 +" 改善了老百姓的生活
" 从游戏、抖音到各类创意平台,中国青年文化展现了很强的活力,也预示着社会的未来走向。毕竟今天的青年文化往往是明天的主流文化。" 青年汉学家、约旦费城大学孔子学院本土教师阿罗说,中国本土的青年文化也是中国学研究的重要窗口,同时,科技也为中国研究增加了新的维度,今天的青年是数字原住民,现在要用大数据分析甚至人工智能的方式去研究中国。
牛津大学 " 牛津马丁人工智能治理倡议 " 高级顾问兼多边人工智能主任山姆 · 道斯说,重要的是要确保人工智能的治理是基于文化的、是可持续的,这方面中国一直在引领世界。" 我们看到中国打造了非常好的人工智能生态体系,它可以更好地用于比如非洲的农业、东南亚的教育等方面。" 他表示中国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也是积极之举,人工智能不仅是数字化的项目,而且是文明的对话。
美国作家、帕尔格雷夫出版社编辑卓睿也十分欣赏中国的人工智能生态体系。他认为," 美国是用风投、人工智能回报股东、赚更多钱,而中国的人工智能要解决的问题完全不同,中国政府觉得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给老百姓实实在在的服务。"
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院长陆如泉介绍了当前中国正在经历的能源革命及在能源治理方面的探索。"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意味着能源需求将从量的稳定向质的发展转变,我们需要稳定、清洁、高效的绿色电力支撑数字经济的运行。" 他表示中国是能源转型技术创新的引领者,中国不仅在光伏、风电领域占主导地位,更在下一代能源技术如新一代核电、新型储能、特高压输电、氢能等领域布局全球。这种全产业链创新能力为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能源需求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国更是数字能源治理的探索者。中国庞大、统一的电网和先进的数字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等,能够使其有能力探索智慧能源系统。通过数字化转型优化能源的生产、调度和消费,本身就是对于全球能源治理范式的一种升级。
从西班牙的历史档案到拉美国家与中国的当代合作
" 根据我的研究,西班牙对于中国学的发展有非常大的贡献潜力,因为中西关系与早期全球化有非常紧密的联系。" 西班牙加的斯大学副教授欧荷西兴奋地介绍他的发现," 我在西班牙找到了至少 44 个存有中国档案的机构,这些档案涵盖了 16-19 世纪初期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相关的研究内容。" 欧荷西说,正如上午李伯重教授所展示的,一些英语学者认为第一次全球化终结于大分流,而利用西班牙语世界的史料正可研究这一历史时期,当年西班牙帝国存在全新的亟待开发的史学宇宙和史料。" 我诚挚地邀请各位研究中国学的学者加入并前往西班牙语世界的档案馆进行深入调查,推进中国学研究,理解早期全球化和中国历史。"
巴西卢拉研究所主席伊冯 · 席尔瓦发表致辞。本报记者王竟成摄
西班牙马德里弗朗西斯科 · 德 · 维多利亚大学教授、西班牙语国家中国学研究会主席维克多 · 柯蒂佐说,西班牙和中国的关系起始于大帆船时代,大帆船把美洲与中国联系在一起,建立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贸易通道,同时也进行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而今天," 研究中国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自己在全世界的地位。有关中国的知识塑造了我们的外交政策与全球战略。通过一个更平衡、更人文化的角度去研究中国,也能更深入地了解我们自己。"
秘鲁天主教大学国际事务处亚洲关系办公室主任邓如朋介绍,秘鲁有 4 家孔子学院。最大的一家就在他的学校,招录学生数量从 2009 年的 350 名,到 2023 年的 5044 名。与此同时,秘鲁面向 14 岁孩子的中文教学,今年已招录 5000 多名学生。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