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 前天
风格·叙事·关怀——评秦汝璧中篇小说集《后遗症》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后遗症》,秦汝壁 著,花城出版社出版

秦汝璧最新中篇小说集《后遗症》于 2025 年 8 月由花城出版社出版,小说集由《后遗症》《漩涡》《五十九度灰》三部中篇构成。如果要对秦汝璧这三部中篇小说的第一印象选一个关键词," 潮湿 " 是个不错的选择。或许是来自江南的缘故,从中短篇小说集《史诗》中的早期作品《旧事》《华灯》开始," 水 " 在秦汝璧的小说中便随处可见,而这三部中篇小说更是充满氤氲水汽,仿佛时刻准备着将沉迷故事中的读者裹挟进去。

水汽首先盘根在小说情节处,渐次蔓延。《后遗症》中开篇围绕乔淼之父亲怀扣失踪的悬疑,以 " 脸庞苍白且俊美 " 的父亲尸体在河边被发现掀起了小说的第一个高潮;而堪称乔淼之 " 童年阴影 " ——怕弄湿屋里地方而被强迫在屋外洗澡的耻感,同样沾满湿漉漉的气息,成为她 " 后遗症 " 的重要一环。《漩涡》除去题目隐喻的湿润,开篇便将铁男从小眠思梦想的 " 去湖心 " 与当下想去划船的计划抛掷出来。《五十九度灰》中,从一开始茉莉慌张出现挂满泪痕让 " 我 " 误以为是洗澡中途停水,到徐绍怀升职故事里无处不在令他窒息的潮湿压抑……这些充满水汽的情节不仅具有推动故事发展的重要叙事功能,也为秦汝璧的小说垫下潮湿底色,成为其独特风格的内容基石。

与此同时,秦汝璧用细腻、精准的白描呈现了大量真实可感、与水有关的日常细节。我们能多次看到她对意象 " 雾 " 的偏好:《五十九度灰》中," 那座村庄从浓雾中开始显现,雾气在河面流淌,伺机钻到河水中,以卷起更多的水汽 "" 一个充满雾一样灰色的故事 "," 雾 " 由此成为故事氛围的绝佳注脚。《漩涡》中,姐弟俩讨论出门远行最怕天气不好,若是下雨,被打湿后,会 " 有一块湿斑一直贴在你身上,好像整个人都裹在雾气中 ",人物的不快与 " 雾 " 的黏腻形成通感。水的细节有时也充满了暧昧,爱情发生在 " 水流顺着她的每一缕头发往地上滴 "" 他急需拿一条干净的毛巾帮她全身擦一擦,使她暖和 "(《五十九度灰》)的时刻,潮湿的水汽打湿情欲生发时的怦怦心跳,尽显秦汝璧文字的灵气。

" 潮湿 " 借由情节和细节,在这三部中篇中恣意生长,缠绕秦汝璧对于较长句子的偏好,使得小说的语词呈现出密度极大的黏稠感,阅读时常常被这种黏绸带来的情绪张力所捕获,而更容易对小说中的人物产生 " 理解之同情 "。但是,这种语词的黏稠感并没有造成晦涩的阻滞,情感的认同固然是原因之一,更大的原因在于她惯常使用的散文化的笔法,消解了语词密度和快节奏带来的压迫感,为小说的文字留下了呼吸的气口。" 潮湿 " 因此成就了秦汝璧笔下江南故事的地域特色和独有的小说调性,并形成了独属于秦汝璧的小说 " 风格 "。尽管秦汝璧曾在一次访谈中坦言 " 我写的时候,从没想过风格 ",但事实上,她的小说风格正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充满辨识度。

风格固然是一个作者得以被辨认的方式之一,但个人风格的形成并不意味着好小说的天然成立,换言之," 风格 " 能 " 锦上添花 ",却并不能优先于讲好故事的基石——叙事调度,尤其是在中篇小说这样一个篇幅当中。在四年前秦汝璧结集出版的中短篇小说集《史诗》里,秦汝璧唯一的中篇《史诗》曾尝试对一个家庭几代人复杂的情感跋涉进行叙述,多重的叙述者在其中游移转换,赋予了情感纠葛不同寻常的厚度。那时的她便展现了对中篇小说这一文体的思考与野心——有意识地去除平面化的叙述,构筑起相当多维立体的结构。

如今,秦汝璧已经写了更多的中篇,对于叙事,她也有了在叙述者转换之外更多的尝试。这常常让读者不得不放慢阅读的速度,在旁枝斜逸的小路上耐心行走,以免错过路上设置得相当精巧的风景。

譬如她在《后遗症》中对 " 悬念 " 的运用,父亲怀扣失踪成为最初的引子,依靠着疑问的存在与答案的延迟给予,既成功地让读者迅速投入故事中,也预示了乔淼之成年之后一切心理与行为的后遗症之源。" 幸福家庭 " 等 14 个小标题如判词般串起了整部小说,成为我们观察秦汝璧谋篇布局的路标。故事中的人物在全知叙述者的叙述下,向着时间轴上的 " 未来 " 奔跑,以努力逃离 " 过去 " 的影响,然而时间轴上 " 过去 " 留下的 " 后遗症 " 却注定了这种逃离是难以成功的,于是结尾乔淼之便有了注定的、戛然而止的生命结局。从这个意义上,《后遗症》这部中篇是经过了相当精巧的叙事设计的。

如果说《后遗症》大体还是以时间行进顺序展开的,那么《漩涡》的叙事则与其题目形成了相当有趣的呼应。《漩涡》起首的时空便从 " 当下 " 时刻的饭桌开始向 " 过去 " 和 " 未来 " 同时展开,恰似从湖心向外泛出的涟漪。待在不可靠叙述者铁妮的讲述下,故事兵分两路,读者慢慢发现," 见诗人 " 之于铁妮,同 " 去湖心 " 之于铁男,都是扰动生活的丝线,缠绕拉拽着两人不时跳出日常生活的漩涡中心。细碎的日常渐渐填充、丰盈了小说血肉,也组成了可供咀嚼品味的诸多分岔小路," 诗人到底能不能找到 " 开始脱离操作层面上的意义,向内转成叙述者继续在 " 生活 " 这个漩涡里生存下来的希望,故事的厚度因此得以层层累积。

相较之下,六万多字的《五十九度灰》算是更为繁复的一部中篇,显然可以视为秦汝璧的中篇小说日臻成熟的一个明证。与《后遗症》类似,秦汝璧选用 " 悬念 " 作为打开故事的捷径。13 个章节以 " 交谈 " 组织起参加学习班的人各自的人生故事:自称被侵犯的茉莉迅速充当了学习班生活的第一个波澜,在不可靠叙述者 " 我 " 的叙述下,各个人物由此轮番登上舞台的中心,一个个悲剧为底色的故事接力完成了这个中篇。在学习班结束之时,茉莉却与此前控诉的侵犯自己的男子结婚了,这个看似荒谬的结局终于揭开了最初的悬疑,为整部小说带来了悲凉的 " 圆满 " 与嘲讽。

从这个意义上说,如今的秦汝璧是一个相当成熟的中篇小说写作者,在叙事调度上,不仅与自己的风格相得益彰,更重要的是,她的中篇小说已经日渐厚重,呈现了相当耐人寻味的多义性——而这正是中篇小说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

秦汝璧着迷于探究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的困境,人与人之间莫测难言的关系是她小说中着笔最深的部分。读她的小说,总能感觉到她对过去时光的长久关注,从早期的作品如《旧事》到后来的《华灯》《晚上十点》《史诗》," 旧 " 的人事一直若隐若现于这一片黏稠之中,一同为她小说的古典气韵增添着相当重的分量。这种 " 旧 " 又伴随着对生命中不再重来的过去的五味杂陈,对命运无常的嗟喟慨叹,这一切一同渲染了她小说中男女老少阴翳般的忧郁底色,仄仄地盘旋在各自苍凉回响的生命中。

图源:视觉中国

家庭中错综复杂却又枝蔓缠绕着彼此的夫妻、亲子关系,永远在小说满溢的细节中被细腻掰碎了,再赤裸裸地呈递到读者面前。《后遗症》中爱娣与乔淼之相当畸形而撕扯的母女关系,乔淼之与沈立方、严中平的灵肉关系;《漩涡》中女性友谊微妙又牵连不断的关系;《五十九度灰》中如泥泞般包裹每个人的夫妻、亲子、同事、朋友各类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这些关系无不以心有戚戚的真实让人动容。

秦汝璧如此着墨于人的关系并非仅仅停留在呈现这些关系的戏剧性上,这三部中篇明显已经跳出了单纯 " 呈现 " 的这一维度。以《五十九度灰》为例,秦汝璧没有如早期般颜色分明地书写,而是选用了较为暧昧的 " 灰 " 这一颜色意象:" 黑色与白色一样,单调的,坚硬的;只有灰色,于金属的质地中产生复杂的、柔和的光泽。许是五十一度,五十二度,五十九度。" 这种混沌而无法说清的状态,令日常的困境充满了思辨的意味,这透露出,借由或琐碎或压抑或无奈的关系观照普通人在日常生活、悲欢人生中具有的普遍性的困境,才是她更大的关怀所在——这也是她近年来写作的重要主题。

在观照人生困境中写出自己的风格,找到叙事的命门,对于一个在中篇小说这样一种需要天赋与灵气的文体中逐渐成熟的青年作家来说,当然已是相当不易。是继续深耕于熟悉的主题,还是打开新的领域,或许是秦汝璧下一阶段的写作面临的选择。但无论如何,在年轻的岁月建立起来的独特风格和叙事技巧展露了她相当好的写作才能,也为未来的探索准备了足够的试错成本——这是属于一个年轻写作者最美好的特权。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花城 张力 窒息 阅读 江南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