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 10-16
独家专访诺奖得主施密特:科学没有正确答案,只有最佳答案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随着詹姆斯 · 韦伯太空望远镜等新一代观测设备的不断发展,人类得以窥见许多过去从未观测到的宇宙空间。这是否意味着传统理论将被改写?

布莱恩 · 施密特带来以《天文学未解之谜》为题的科普演讲。(上海科技馆供图)

昨天,2011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著名天体物理学家、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布莱恩 · 施密特作客上海科普大讲坛,并接受文汇报记者独家专访。在他看来," 科学永远没有正确答案,科学家的使命是不断发现最佳答案。"

25% 的宇宙至今未被人类触及

1998 年,施密特领导的团队通过观测 la 型超新星,发现宇宙膨胀正在加速,并因此荣获 2011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发现让人类意识到,宇宙是一个由 70% 暗能量、25% 暗物质和 5% 普通原子物质构成的奇妙混合体。

" 大多数科学家获得诺奖,是因为研究了那 5% 的可见宇宙,而我研究的是那 70% 的暗能量。" 施密特笑言," 至今,还有 25% 的宇宙未被人类触及。"

彼时,他使用的是以哈勃望远镜为代表的上一代观测设备。如今,借助詹姆斯 · 韦伯太空望远镜、钱德拉 X 射线天文台等尖端仪器,人类得以窥见更多宇宙奥秘,比如早期星系中黑洞存在的证据、系外行星探测突破等。他说:" 过去人们总觉得宇宙很无聊,但如今我们看到的宇宙异常活跃。"

哈勃太空望远镜的资料照片(新华社 / 发)

近年,更多宇宙未解之谜随之浮现:暗能量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它是否会随着宇宙的膨胀而增加?为解答这些问题,施密特列举了一系列下一代空间探测任务,如欧几里得卫星以及中国正在研制的巡天望远镜等,它们将以前所未有的精度测量宇宙膨胀的历史,继续追寻暗能量的真相。施密特表示,虽然个人的研究只是沧海一粟," 但无数个沧海一粟终将拼就宇宙的全景故事 "。

生活处处有天文学的 " 副产品 "

天文学是否离普通人太远?施密特认为恰恰相反。" 天文学是最容易激发人类好奇心的科学之一。两三岁的孩子仰望星空时,实际上已经在进行他们人生中的第一次科学探索。"

他指出,虽然天文学不会直接 " 造出一辆车 ",但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很多现代科技,正是天文学研究的 " 副产品 "。

" 你手里的手机,其实就凝结着天文学家的智慧。" 施密特笑着指向记者的手机,解释说:WiFi 技术源于澳大利亚射电天文学家为寻找黑洞而发明的抗干扰算法;触摸屏与万维网都诞生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数码相机技术起初是为了将图像传送到木星而发明的;全球定位系统(GPS)上搭载的高精度原子钟,最初是用于测量天体的位置和运动。

" 最终你会发现,天文学看似遥远,却实实在在塑造了我们所处的现代世界。" 施密特说,天文研究帮助创造了今天人类赖以生存的各种关键技术。

30 年前就已使用 AI,永远不会被它取代

谈及炙手可热的人工智能,施密特分享了自己与 AI 结缘的经历——早在 30 年前,他就在科研中尝试使用 AI。

布莱恩 · 施密特作客上海科普大讲坛,并接受文汇报记者独家专访。(刘琦 / 摄)

" 那时计算机还很原始,但天文数据已庞大到人工无法处理。" 施密特回忆,为了筛除图像伪影、辨认恒星,他和团队使用了双层神经网络(机器学习的早期形态)," 那时的 AI 能顶 10 个人的工作量 "。

如今,施密特和团队正利用 AI 技术模拟恒星爆炸的全过程,并分析其中的复杂变化。"AI 无疑加速了整个研究进程,也节省了大量望远镜的宝贵观测时间。"

但他同时强调,AI 再强大,也只是工具。他常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课堂上教授学生如何正确使用 AI,并提醒年轻人要成为 AI 的主人,而非服务 AI 的人。施密特笑言:" 自己有信心永远不会被 AI 取代。" 因为 AI 虽能高效分析数据,但无法替代人类在科学发现中的直觉与好奇心。" 再先进的 AI,也无法明确告诉我们该研究什么课题——它仍需要人类来提出问题、给予指令。"

目前,詹姆斯 · 韦伯望远镜的许多观测数据已向公众开放。施密特鼓励天文爱好者主动上网查阅,并参与数据分析:" 机器学习和 AI 可能会遗漏某些细节。如果有人愿意尝试处理这些数据,说不定也会有诺奖级发现。"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施密特 上海 詹姆斯 韦伯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