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快呀,杨乔都七十七了!
过生日嘛,得吃点好的吧 ?
于是来到天虹商场,找到一家湖南小馆,
先坐下来,拍照一张。
吃了几味可口小菜,聊了若干有趣往事。
回到家中,意犹未尽。
我叫杨乔,坐好别动!
给你拍几张生日照片!
杨乔问我,怎么样嘛 ?
挺好的呀,我说,哪像七十七岁 ?
于是又问,杨乔同志,您显得如此年轻,请讲一讲你的养生之道好吗?
杨乔一笑,讲什么讲 ?
不过嘛,要说到原因呢,
首先,还得说我找了个好老公,对我相当相当地巴适,
否则,七十七岁,恐怕弯腰驼背,老得不成样子了!
又说,在经济日报时,你不是写过一篇《幸福的杨乔》吗?
要说为啥年轻,文中就有答案。
杨乔这么一说,还真提醒了我。
27 年前,确实写过一篇文章,专说杨乔,
发表在经济日报内部刊物《经济报人》。
幸福的杨乔
詹国枢
杨乔是我妻。
丈夫写妻子,还冠以 " 幸福 " 二字,好象有点不妥。不过列位不必介意,这里写的杨乔,是一个旁观者或者 " 第三者 " 眼里的杨乔,而笔者之所以提笔写她,是因为在杨乔这个载体身上,我们可以探究探究,人,究竟怎样去寻找和体味幸福?
闲话体叙,先说杨乔的知足。
这应该是她的幸福秘诀之一。
在我印象里,杨乔从来没有发愁过。生活中没有发愁的事码?当然不是。就说 1977 年叫先生去考大学吧,先生先还不大想去——不是不想去,是不好意思去——杨乔说,好不容易让考大学了,你这老高三,成绩又挺好,不去试试,岂不可惜?
先生说,我走了,你昨办呢?拖着一个刚 3 岁的孩子?
杨乔说,什么咋办不咋办?车到山前必有路,去考吧!
没想到这一考就给考上了,没想到这一考就考到几千里外的大上海,没想到这一上学就是四年,加上分配到北京两地分居不知还要再等多少年!
其实,杨乔全想到了,既然支持先生上大学,她能不想到吗?不过她没把困难当回事儿,每天都有事干因此她也没时间来发愁。
记得那年冬天,杨乔用糯米磨了汤元粉子晾在院子里,为了怕麻雀飞来偷吃,便叫儿子拿根竹竿儿,来来回回巡逻。看着儿子像个小哨兵,着着筛子里一块块汤元粉象一团团小小的白雪堆,心里不由升起一阵融融暖意,想着丈夫回来想着一家三口围坐在一起吃着自己亲手做的甜甜的汤元,她说她没法不满足没法不幸福。
那时,她和先生工资都很低,总共只有 74 元,每月寄给先生 40 元,娘儿俩只剩下 34 元,她不得不精打细算。儿子见班上同学带有面包带有饼干不免心生羡慕,杨乔从泡菜坛里抓出几根大头菜包在纸里交给儿子说,拿去吧,路上吃!看着儿子高高兴兴去上学的背影,她觉得自己的儿子很懂事她感到根幸福。
一丝小小的阳光就可以照暖全身,照亮生活——这样的人,应该幸福。
知足一一如果有秘诀的话,这该是幸福的杨乔的第一个秘诀。
再来说说杨乔的第二个幸福秘诀——给予。
杨乔喜欢做饭,她做的饭非常好吃一一妈妈好像是调查了我们每一个人的胃一一儿子读小学时,便在一篇作文里如此夸奖妈妈。
杨乔为什么喜欢做饭?一个重要原因是,她在为亲人做饭中体会到独特的快乐。
做饭过程自不必说了:采购、选择、搭配、烹调;作料、火候、咸淡、软硬,哪一道工序哪一个环节都要创造都要想象都可以成为一个精彩过程。
最高兴的是筷子摆上了桌,再放三个杯子里面再倒上饮料,只等着杨大厨师把她的杰作一件一件端上来:这是麻婆豆腐,这是啤酒鱼,这是四川泡菜,还有丝瓜酸菜肉汤,嗯,全齐了,开动吧!
先生和儿子早就等不得了筷子一伸就往嘴里送,一边吃,一边烫得呼呼直呵气还忘不了抽空赞一句好吃好吃!
慢点嘛慢点嘛,哪个同你们抢?场乔一边说着一边乐得合不拢嘴,你说说此时的她幸福不幸福?
对家人如此,对外人也是如此甚至更是如此。
杨乔的一大特点是喜欢给人带菜。自己泡的酸江豆四川泡菜自不必说,你只要尝了一口称赞两句,她巴不得把一盘菜全给了你,第二天说不定会再给你抓来两大把让你一次吃个够,吃了还想吃。
楼下农贸市场有个卖豆干的四川老乡叫尹慧芹,杨乔自从认识她,便成了尹慧芹的老主顾。星期天她曾叫上先生坐上 14 路车到终点站再走几十分钟路,到尹慧芹的豆腐作坊作客。自此俩人成了朋友。杨乔不但自己买尹慧芹的牛皮豆腐干而且一次次推荐给别人,只要有人说这豆腐干好吃,杨乔比自己吃了好吃还高兴。
杨乔常常把带到报社的豆腐干全送给别人,不给先生留半块,看着她那满足的神情不说你也知道她很幸福。杨乔这样做完全是诚心的,自然的,没有点做作和牵强。她沉浸其中,以别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别人的幸福为幸福。
普良的完全发自内心的给予,这该是幸福的杨乔的第二个秘决吧?
还有秘诀吗?当然还有。秘诀之三,就是宽容。
杨乔没有嫉妒心,或者说她的嫉妒心不强。杨乔是1983 年入社的 " 老 " 员工,15 年来,有多少人一步步升迁变动她不是不知道不是一点想法没有,但她坦然以对,平静如水,只管踏踏实实做好自己本职工作,还写了一篇小文章《我的蚂蚁观》,以自己的理论指导自己也安慰自己。
杨乔有位很好的朋友。1983 年,结束两地分居的杨乔来到北京,由于住房紧张,与这位朋友和她先生合住一个两居室,处了几年两家人和睦得象一家人从没红过一回脸!常常是杨乔把炒好的菜分成两个盘子也给朋友家一份,或者甚至干脆两家同一个桌子在一起吃算了。
后来,这位朋友和先生下海成了相当大的 " 大款 "。杨乔一直同她交往,一直是好明友,每次杨乔到这位朋友家,几乎都会看到这位朋友生意有新的收获家里有新的摆设,但杨乔视若不见,哪怕是坐上朋友的豪华奔驰 500 回家,也觉得和坐出租车差不多没什么两样。她与她还是象过去那样像姐妹俩聊不完的天说不完的话,半点也没有什么忌妒和心理不平衡。
回到家里,杨乔从不向先生提及这位朋友生意如何如何家里又有什么什么了,更不会有半句人家怎样怎样发达你又怎样怎样窝囊之类的埋怨和失落。在发自心底地希望朋友更好的同时,也同样发自心底地觉得自己的先生好儿子好自己很幸福。正因此,她的先生非常支持她同这样的朋友交往。
先生想,阿弥托佛,有这样的妻子,是我的幸福。先生又想,幸福到哪里去找呢?其实,找去找来,幸福正握在你的手中,决定一生幸福不幸福的不是别人,正是你自己。
(原载《经济报人》1998 年第 6 期)
编后小记:
一个报社副总编辑,
公然写自己的老婆,
还发表在内部刊物?
恐怕没人会这样干。
难怪某次机会来了,
有人要郑重提意见,
说老詹是利用职权。
此话倒也不无道理。
说明老詹特别单纯,
单纯得像杨乔一样。
二人为何都显年轻?
答案或许正在这里。
七旬老两口,度假北戴河。一眼看上去,像是中年人。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