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贵阳 10-16
【寻仁迹】张广泗与赤水河开发(中)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为解决黔铅滇铜运道拥挤与运费及解决贵州食盐供应不足的问题,从乾隆八年(1743 年)起,张广泗就深感 " 滇铜黔铅每岁由陆路运输进京,节节皆崇山峻岭,乌道羊肠,驮运艰难,脚费浩大 ",同时," 滇黔铜铅由陆路转运,费用浩繁,盐运亦从陆路,多不便 ",开始设想从毕节附近的赤水河打开出路,以解决 " 滇铜黔铅每岁由陆路运输进京,节节皆崇山峻岭,鸟道羊肠,驮运艰难,脚费浩大 " 问题,同时,利用赤水河运进京黔铅滇铜的船只,以入黔川盐为回头货,解决铅铜船回程空载问题,增加船户的收入,同时,通过运送川盐,增加贵州盐引,提高仁岸入黔川盐的数量,以平抑高昂的盐价,解决贵州长期缺盐问题。但由于修河资金一直未能解决,赤水河修整还未能立即提到议事日程。

乾隆十年(1745 年),张广泗一面令沿河各地官员对赤水河道进行调查,一面向清朝廷奏请开凿整治赤水河,提出开通赤水河既可节省铅铜运输费用,缓解威永道长期拥挤问题,又可以增加川盐入黔数量,平抑贵州高昂的盐价,解决民众长期以来食盐难得问题,具有多方面的效益," 实为黔省无穷之利 "" 议赤水河道疏凿开通,使入京之铅铜,客商之盐货,具由水运,上可节省国帑,下亦利济民生。" 其修河所需银两,先由户部垫支," 开修赤水河一道,所有用过银三万八千余两,系于黔省铅斤脚价内二年补足,其滇省铜运脚价,每年可节省若干 " 乾隆见张广泗的奏疏后,下旨给云贵总督张允随,查问滇铜改赤水河水运后,可否节省脚价银。张允随回禀称,若果云南的铜经赤水河运送,可以比从陆运每年可节省脚价若干。

△贵州总督张广泗

乾隆十年(1745 年)四月,工部、户部等对张广泗的奏疏再次进行讨论,在复议张广泗奏折后称:" 黔省威宁、大定等府,州、县、崇山峻岭,不通舟楫,所产铜、铅、陆运维艰,合之滇省运京铜,每年千余万斤,皆取道于威宁、毕节、驮马短少,趱运不前,查有大定府毕节县属之赤水河,下接遵义府仁怀县属之猿猴地方,若将此河开凿通舟,即可顺流直达四川、重庆水次。委员勘估,水程五百余里,计应开修大小六十八滩,约需银四万七千余两。此河开通,每年可省腿价银,一万三、四千两,以三年余之节省,即可抵补开河工费。再黔省食盐,例销川引,若开修赤水河,盐船亦可通行,盐价立见平减。大定、威宁等处,即偶遇丰欠不齐,川米可以运济,实为黔省无穷之利。应如所奏办理。" 乾隆皇帝同意工部、户部的议复和动用库银整治赤水河。六月,张广泗再奏:" 开修赤水河一道你,所有用过银三万八千余两,系于黔省铅斤脚价内二年补足。其滇省铜运脚价,每年可节省若干 ",户部议准后,乾隆皇帝允许在赤水河整治完工后,分两年从黔铅入京的运费中节省部分归还库银。

张广泗得到清朝廷议准后,立即下令沿赤水河的各地官员,对所在辖区的赤水河航道与纤道进行勘查,采取公开举贤征工,听取各方建议意见。同时,命令大定府知府王允浩负责天鼓岩至仁怀县新隆滩 27 滩的整治,遵义府知府陈玉殿主管仁怀县盐井滩至仁怀厅鸡心滩 41 滩的治理,并另选各地方文武官员分赴各段工地管理事务。整过赤水河整治工程上至毕节县的天鼓岩,下至仁怀厅猿猴下游的鸡心滩,全长长 400 余里,于当年十月初一日动工,次年润三月初一日竣工,共整治滩险 68 处,耗银 28642.5 两。完成赤水河上游天鼓岩至中游鸡心滩长达 400 余里的航道疏浚和纤道的修建及改扩,上游白沙河至兴隆滩段和中游二郎滩至猿猴段基本疏通,计划整治的险滩三分之二获得改善,上段每船可载千余斤,下段每船可载近万斤,成效显著。但天鼓岩至白沙河 60 余里,因老虎跳长滩七八处险阻落差大,航槽弯窄,船只需采取吊放方式过滩;兴隆滩至二郎滩 30 余里,滩险密集,碍航严重,洪水期流急浪大,必须扎水;枯水期滩上落差大,坡降陡,吊放费力费时,一艘鳅船也需四五十人作业,试航中频频出事,因而此段航道实际并来利用,改由陆运盘驳;大小猿猴滩上下落差大,坡降陡,船只无法吊放,需要卸载搬滩。

工程竣工后,张广泗亲自现场视察,并赠主动请缨修河的仁怀县米良渡渡夫吴登举 " 忠耿过人 " 四字以示奖励。

赤水河整治工程竣工后,赤水河新增通航里程 300 余里,铅铜改从上游白沙河起运,同时,由于赤水河航道延伸到上游天鼓崖。至此,赤水河中上游宜航河段除兴隆滩至二郎滩 30 余里河道,因滩险水急,两岸悬崖峭壁,无法修整航道与纤道,大小猿猴滩仍无法通航外,黔铅滇铜从天鼓岩装船,途中经两次卸载过滩,可直接抵达长江;从合江进入赤水河的盐船,在纤夫的牵引下,逆赤水河而是上,经不同河段和三次卸载换船型,可直抵上游天鼓岩以上,但因川盐入黔划分不同口岸经销,盐船到达茅台村后,不再上行,改水运为陆运。

张广泗在川黔两省公开招募承担运铅铜和运盐之商,先后有二十多家商人前来应招,但皆因运道艰险而退缩,只剩下清初避乱来仁怀县定居的甘肃固原人张淳一人。张淳通过对合江至茅台村级其以上河道的考察,根据不同航道、水位、流量、滩险等情况,将赤水河航道划分为合江至仁怀厅城、仁怀厅城至猿猴、猿猴至二郎滩、二郎滩至马桑坪、马桑坪至茅台村、茅台村至白沙河等 6 段,其中,二郎滩至马桑坪段因吴公岩不能通航和大小猿猴滩不能通航,必须靠人力陆运,其他段使用载重量不同的船型,合江至仁怀厅城段,用载重量较大的 " 中元棒 ",仁怀厅城至猿猴段,用 " 大牯牛船 ",猿猴至二郎滩段,用 " 小牯牛船 ",马桑坪至天鼓岩用 " 茅村船 "。此外,猿猴至土城因段水流急湍、险滩栉比,盐船只能载盐八成而行,到达土城后再圆载,因而部分食盐需靠人背马驮,从猿猴陆运至土城;二郎滩至新隆滩因中有吴公岩险滩,需陆运 30 里,翻金竹刚到新隆滩,在装 " 茅村船 " 上行。由于甘肃在春秋战国时期属秦国辖地,祖籍在甘肃的张淳也被人们称为 " 秦商 ",因此," 蜀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 也就出现在清代遵义著名学者、诗人郑珍的《吴公岩》诗中。

京铅、滇铜在毕节天鼓岩起运,顺赤水河而下,次险处用舟载,极险处靠盘驳,水陆相济,放吊并行,经茅台村、新隆滩、二郎滩、太平渡、土城、猿猴、葫市、丙滩、复兴、仁怀厅城、车辋、先市、实录、密溪到合江南关,集中后进入长江;所有返程船只又在四川合江装载川盐溯流而上,至茅台村改陆路运往黔省各地。" 自乾隆十一年(1746 年)至十四年(1749 年)三月底,经运铅三百四十七万觔,每百觔节省银二钱一厘四毫,计节省银六千九百八十八两零,业咨户部,盐价亦觉渐平。" 赤水河经过整治后,张广泗又奏请增拨川盐引额从赤水河输入贵州内地,每年通过赤水河运输的川盐数量占到川盐入黔总量的三分之一,达到 1811 引 1358 万斤,贵州缺盐的状况开始得到好转,赤水河也成为川盐入黔的主要运道,赤水河的整治也达到节省铅铜运费,平减黔省盐价,济运灾粮的最终目的,显示出整治后的效益。

张广泗组织完成对赤水河的整治后,立即奉旨离开执掌 11 年之久的贵州,前往大金川平乱。铅铜改从赤水河上游天鼓岩起运,次险处用舟载,极险处靠盘驳,水陆相济,放吊并行。由于两岸山岩 " 破碎而松动 "," 居民耕种山土,牛人垦挖,石即滚下 ",两岸山沟 " 一遇山水陡发,冲击沙石,填积滩路 ",以致 " 开者复壅,通者仍塞 "。乾隆十四年 ( 公元 1749 年 ) ,大定知府永福及毕节知县凌均奉命沿河复勘,并根据复勘结果,拟定 " 岁修之法 ",规定每年冬令水枯之时,由地方官先作调查,筹积经费 " 雇夫检备,工完耗消 ",但此法未能得到重视与执行。以后,白沙河至鱼塘河航行渐感困难,船户轮流吊放,日行二三十里,颇为吃力。

张广泗离开贵州后,以后的执政者们缺少其改变贵州落后面貌的胆识,甚至发生后任巡抚爱必达上奏朝廷,说张广泗修赤水河动用白银 17000 余两,而从乾隆十一年(1746 年)至乾隆十五年(1750 年),仅节省铅斤运脚 14000 余两,未能实现在两年内完成抵补,因此,要求参照修整金沙江河道的官员处罚方式,令当时参与修整赤水河的所有官员进行赔补,乾隆皇帝接到奏章后,认为 " 赤水河非金沙江可比,现在节省铜运银两,尚令扣抵补项,而将来运转数年,亦即可抵完,何得概令著赔?况外省督抚于地方工程偶有兴作,后来又能即收其效者不一而足。此端一开,必且有意搜求,概著赔补,殊非政体。" 让那些当年奉令参与修整赤水河的官员躲过被罚薪俸的一劫,也让张广泗的罪名中没有修整赤水河银两未能按期收回的一项。

乾隆十九年 ( 公元 1754 年 ) 九月,贵州巡抚定长疏请将起运点改在白沙河下 40 里的鱼塘河下船,但因与毕节相距更远,陆运距离延长,道路更为艰险,上游河道再次淤塞,河流湍急,铅船难行,耗费人力与时间,使得铅斤水运家与陆运相比,也节省不多,且常有铅船磕碰翻沉事故出现,到乾隆二十四年(1759 年),赤水河铅铜运输完全停顿,铅铜运输再次改道,又开始恢复毕节至永宁的陆路,也使赤水河结束短暂的承担铅铜运输使命,唯有茅台村以下河段川盐入黔仍在进行,载运川盐入黔的茅村船、大小牯牛船仍赤水河上穿梭繁忙。赤水河成为川盐入黔的重要通道,仁岸也成为川盐入黔四大口岸中最大口岸,承担川盐入黔运量近三分之二,因此而兴起的赤水河水上运输,也在促进赤水河流域经济社会文化快速发展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

来源 酱香仁怀

编辑 周欢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