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 6小时前
东西问•中国学|短评:世界为何需要“中国学”?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 13 日至 15 日在上海举行。近 500 名中外专家学者与会,交流分享各自关于中国的研究心得、思考与创见,这一现象本身就值得关注和探究。

世界为何需要 " 中国学 "?

透过本届大会主题,即可洞见其中深意。" 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 ",精要概括出世界中国学的要义:融通中外的视角、贯通古今的学问,连结历史与当下。

正如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言,人类文明的产生和演化是多元的,在过去 6000 多年间,世界上出现过多达 26 种文明。而只有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文明,中华文化是延续至今且从未中断过的文化。在人类文明再次行至 " 十字路口 " 的当下,了解和借鉴中华文明的智慧,中华文化的独特,日益成为各国有识之士的共识。

中国学自然是一门广博的大学问。然而,无论发轫于欧陆的 " 汉学 " ( Sinology ) ,崛起于北美的 " 中国研究 " ( China Study 或 Chinese Study ) ,抑或梁启超、章太炎先生等提出的 " 国学 ",饶宗颐、李学勤等学者主张的 " 华学 ",均专精于一时或一隅,学术上的分野易导致认知上的壁垒。

长此以往,便出现了一种现象:汉学家往往对当代中国的日新月异兴趣不足," 中国研究 " 专家则对古代中国的灿烂文化一知半解;中国本土学者少有国际视野的兼具,海外研究人员又容易缺乏田野调查和一手材料。

世界需要更全面了解中国,中国也需要更充分对话世界。在此背景下,2023 年升级的世界中国学大会,已成为中国与世界对话的重要学术平台。更重要的是,世界中国学作为跨文化、跨学科、跨时代的全新概念,吸引中外广泛关注,影响力已超越纯学术层面,成为中外人文交流、文明互鉴的广阔场域。

世界中国学既为西方传统汉学、" 中国研究 " 学界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全球南方国家,全面深入了解中国及中国学研究前沿,提供了更宽阔的窗口。这不仅使世界中国学本身更具广泛代表性,也让来自不同国家、种族、文化的人们拥有了跨文化共同研究,全面全方位探讨的对象、平等对话交流的舞台。

立足当下,变乱交织的世界迫切需要稳定、和合、包容、创新。世界中国学既关注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阐发,也研究当代中国和平崛起的密码,当各国各界人士愿意为此坐而论道,其价值显而易见。

反观中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当下,以历史中国为镜鉴、以其他文明为参照、以人类未来为担当,当属人民所期、世界所盼。

此际,世界中国学的兴起可谓中国与世界的 " 双向奔赴 "。中国收获的是来自世界的真知灼见,世界得到的是中华文明智慧的回响与人类共创未来的启迪。

中新社记者 安英昭

来源:东西问微信公众号

如何看待 " 软实力 "?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何以成果丰硕?

水果越来越甜是 " 科技与狠活 " 吗?农业专家这样说

新质生产力驱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三代坚守,柯柯牙如何让荒漠变 " 金山 "?

惩治射钉器改制火药枪犯罪,最高法发布典型案例

形意拳中藏河岳 刚柔相济铸武魂

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如何相连?

长江是 " 江 ",黄河叫 " 河 ",江与河到底有什么区别?

公务员招录年龄放宽,释放了什么信号?

中新网评:企业招聘也该对年龄限制松松绑了

八年半 " 自制潜艇 " 项目按时交付?台防务部门负责人:难!

全国统一大市场,统一体现在哪里

税收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向好态势不断稳固

全球竞相打卡 中国好感度持续攀升

陕西省内 " 南水北调 " 背后,有水才有经济

全国七成以上的鳜鱼苗,来自阳春这座小城!

山水之间,读懂江河上的中国

广西梧州:洪峰过后现 " 鸳鸯江 " 景象

越冬红嘴鸥 " 先头部队 " 抵达昆明滇池

全球妇女峰会嘉宾参访北京机器人大世界

广州立交桥三角梅绽放 打造绝美 " 空中花廊 "

百谷庆丰收 大地生万物

青海龙羊峡库区:生态捕捞带领渔民增收致富

携手冲破黑暗的跑者

四川阿坝:在九寨沟的山水中,邂逅斑斓的秋

评论

顶部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欧陆 上海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