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 10-16
阿里、京东、美团,争着“发钱”喊你减肥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文|胡香赟

编辑|海若镜

2025 年,资金源源不断涌入 GLP-1 减重市场的盛况更胜从前。

10 月 14 日,以恒瑞医药旗下 GLP-1 药物为核心资产的 NewCo 公司 Kailera,获 6 亿美元 B 轮融资,金额之大令行业惊艳。同期,先为达生物、诚益生物、博瑞医药等先后递交了 IPO 招股书;已上市的派格生物等,股价则翻了数倍。

但是,资本对 GLP-1 赛道的押注已不止于研发成功的期待,在已有 5 款 GLP-1 注射类产品上市、数十款药物在研的当下,谁的商业化落地效率更高——换言之,谁能把 GLP-1 卖得更好,才是这些资本关注的商业终局。

国内已获批 GLP-1 减重药物(数据源于公开信息)

但现实的难题摆在眼前。作为处方药销售核心阵地的院内市场,存在处方开具门槛高,医院采购名额等规则限制,新上市 GLP-1 减重产品入院面临挑战。

眼看好牌难打,行业开始寻找新的出口。凭借更强大的覆盖能力,互联网电商成为重要销售渠道,药企期待电商平台能快速拉动消费习惯,降低转化门槛,为 GLP-1 产品开辟一条新的销售路径。

那么,电商平台将如何带动 GLP-1 产品的爆发式增长?这股热潮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行业发展趋势?

减重神药打响电商战

2024 年底,诺和诺德、礼来的减重版 GLP-1 产品开始销售时," 减重神药 " 的电商战就已悄然打响。2025 年,随着国产降糖 / 减重药物的上市,这场渠道之战已然进入白热化。

在有些从业者看来,这是一场 " 市场倒逼 " 跨国药企从院端转为 " 消费者化 " 的过程:早两年,跨国药企还对把 GLP-1 产品转向电商销售的方式热情不高。那时,中国药企还未集中涌入 GLP-1 赛道,竞争环境相对温和;从内在考虑,老牌药企的姿态偏保守,更重视处方药合规,担心渠道放开后的滥用风险。因此,传统院端、零售药房、体检中心等线下机构仍是首选。

但今年来,在国家 " 体重管理年 " 的政策利好下,大众消费市场对 GLP-1 减重产品的认知快速加深,叠加国产 GLP-1 减重药上市入局,跨国药企们也逐渐动摇。据称,为了说服诺和诺德将产品上线,某电商负责健康领域的一把手曾 " 亲自飞往其海外总部 "。

京东健康则直接表示,到 2030 年,GLP-1 在减重领域的规模将超过 300 亿,而互联网医疗渠道会占据超 5 成的份额。

一位在头部电商负责 GLP-1 产品即时零售业务的从业者直言,GLP-1 的 " ‘打法’已经完全成为一个消费品 "。如果说,2024 年谈的还是临床数据、处方和医生科普,如今已变成了 " 如何让产品被消费者更好地知道、看见、选择、复购 "。

" 过去做院内处方药是‘服从’逻辑,我们更关心医生需不需要。但现在,我们首先关注的是市场里到底有多少 C 端用户认可它、需要它。比如,以前我们要背很多绕口难懂的术语,今天我们更在意怎么先把术语翻译成让用户听得懂的话、怎么让大家克服对针头的恐惧,再回到处方的合规性问题上。背后代表的其实是消费性的变化。" 该从业者认为。

这种转变的发生,归根结底是因为行业并未预料到 " 减重神药 " 的白热化竞争会来得如此之快。

当前,国内已获批减重适应症的 GLP-1 注射类产品就有 5 款,后续,先为达生物、恒瑞医药的产品已在排队上市中。仍然在研的产品中,密集进入 II 期、III 期临床的产品更是多达数十款。其中还包括不少司美格鲁肽生物类似药。由于司美格鲁肽品牌效应在前,这类产品被行业认为更容易打通市场。

但与之相对的,院内市场很难同时承载这么多种 GLP-1。大部分医院对引进同种类产品都有数量限制。而且新产品入院本就规则严格、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减重这类被官方明确表态不会纳入医保的适应症来说,医院的考量会更多。

因此,于企业而言,如今在电商上铺货的性价比不仅比一家一家 " 啃 " 医院更高,同时一定程度上,能将购买的决策权由医生转交到患者手里,更快地促成交易,带动销量增长。

今年以来,诺和诺德已与腾讯健康、京东健康、平安健康、阿里健康等多家线上平台达成合作。8 月底,礼来和京东宣布达成战略合作,涉及的疾病包括肥胖、糖尿病、斑秃等。国内方面,华东医药也对外表示在与电商合作," 通过专区科普、患者教育、药师服务提升用户体验 "。

同时,为了聚拢用户,互联网的 " 玩法 " 也大举进入医药行业。

3 月底,美团买药就已和爱康集团合作推出为期 9 个月的 " 不瘦必赔 " 活动。在此期间,购买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等指定产品减重的用户,如果无效就能获得最高 600 元的赔偿,该项目的最高赔偿金现已提升至 1000 元。

京东、阿里紧随其后。4 月初,京东买药秒送发起 " 快乐减重 ",两周减重 5 斤得 500 元,此后每多 1 斤得 100 元,奖金封顶到 1000 元;阿里健康则是联合保险机构给出了 " 兜底保障 ",没瘦到目标最高赔付 5000 元。

这些合作虽以全民减重、营造健康生活方式的形式进行,在形式上比较克制,但多少存在些 " 带货 " 的目的。

比如,8 月底抖音与信达生物开展了名为 " 自信而美 " 的创作变现活动,打卡满 15 天就有机会获得 600 元奖励,而任务中的一项就是 " 浏览指定品牌活动页面 ",点击后会直接跳转至京东大药房的玛仕度肽销售界面。

部分减重活动示意

持续近半年的减重营销轰炸后,虽然不好量化统计究竟有多少人因此瘦下来,但减重药物让电商们获得丰厚回报,已经成为事实。

8 月,美团买药平台上的 GLP-1 药物销量已突破 20 万单,环比增长仍保持在 25% 的较高速度;据《第一财经》报道,京东健康 GLP-1 类药物销售增速在 30% 以上,其中 " 绝大部分来自诺和诺德 "。此外,玛仕度肽上架后,仅 7 月到 8 月之间的搜索量就已经破百万," 服务用户超 3 万人 "。

阿里健康虽并未像另两家点名销售成绩,但另有相关数据称,每年有 3 亿用户在淘宝搜索与减重相关的信息。

流量、供应链、用户,谁的筹码更多

当 " 拥抱电商 " 成为确定性战略后,各家 GLP-1 概念企业也十分舍得投入。这一点,数字的冲击力或许最为直观。

以信达生物为例,2023 年底公司曾进行过一笔价值 21 亿人民币(动用约 16 亿人民)的配售,并计划将其中的 30% 用到玛仕度肽的开发、营销和商业化。去年 2 月产品上市申报获受理到今年 6 月底获批这 1 年多时间里,虽是没有正式销售的 " 酝酿期 ",这笔钱就已经花出去了 9270 万元。

7 月,玛仕度肽拿到获批文件不到一周后,就已在京东健康平台上首发。近期的中报交流会上,信达生物还称,上市销售 2 个月来,公司收到的市场反馈 " 非常不错 "。

但真金白银不会乱砸,当各大电商平台也都铆足劲儿想拿下 GLP-1 减重市场的最大份额时,谁能给药企提供更多筹码,无疑将获得更深的合作权。

银诺医药电商及零售业务部副总裁肖璟观察,当前,电商平台各自的特点都比较明显,比如京东胜在供应链配送能力和处方药运营经验;美团上用户的电商消费习惯更高频、O2O 快捷;而阿里健康则有最广大的女性人群和消费类产品的流量池。

" 于企业而言,更关注的仍是用户的选择,比如‘在哪出没、在哪购买’,以及平台是否能做好复购管理等。" 肖璟表示。

因此,如何将产品特点与平台自身优势相结合,就显得十分重要。比如,目前已上市的 GLP-1 减重药均为注射产品,对冷链运输的要求就比较高,这也使得冷链物流能力成为电商渠道竞争中的核心一点。

以京东健康为例,依托于覆盖全国 300 多个城市的医药冷链仓,京东健康的药品订单次日达率达到了 99%;而美团买药对于 GLP-1 减重药等冷链药品,则采取和顺丰合作空运发货的方式,从而实现 " 保质运输 "。

硬实力外,软实力到位也很重要。谁能整合更多的上下游资源、提供更丰富的服务乃至 " 伴侣产品 "(如配合 GLP-1 同时使用的蛋白粉、维生素、益生菌等),谁就能更进一步抓住用户的心。

比如,美团买药的 " 不瘦必赔 " 中,除减重药外,活动专区还设计包含了中医理疗、减脂塑形等多种体重管理项目,力求提供更全面的减重服务吸引大众关注。

从过往案例来看,处方药因为消费属性而走红、卖爆的故事不在少数," 伟哥 " 就是个很经典的例子。但真正走向行业疯狂、大众追捧的,GLP-1 应该是头一个。其未来的市场走向会如何,没有范本可以参考,也很难在此刻预测。

但希望如同行业期待的那样,是一个良性竞争下的百亿市场,而非无序的开始。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国药 诺和诺德 生物 互联网 京东健康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