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地一医院发 " 喜报 ":热烈祝贺医院 " 再创佳绩 ",9 月份门诊人数 7577 人、住院及门诊手术台数 426 台,10 月份开诊第一天门诊人数 451 人、手术 25 台。该院是一所综合性 " 二级 " 医院,也是当地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院。
医者仁心,医院的天职是救死扶伤,按照商业逻辑冲 KPI 发 " 喜报 ",实为不妥。
今年 8 月,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发布《医疗广告认定指南》,明确界定医疗广告与医疗信息公开的界限,严禁任何形式的变相医疗广告。该医院的 " 喜报 " 虽称为内部信息,但进入朋友圈这一公共场域,就已产生广告效应。法律法规为医疗广告划定红线,正是要防止医疗机构陷入 " 流量至上 " 的恶性竞争。
作为医保定点医院,其核心职责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医保资金的公益属性决定了诊疗量绝非 " 业绩 ",而是反映民生健康状况的晴雨表。诊疗数据可体现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但 " 喜报 " 却模糊了公共医疗与商业机构的边界。
从医疗伦理角度看,医院本该以治病救人为己任,若以患者的病痛为 " 佳绩 ",于理不合,更可能助长过度医疗等乱象,侵蚀医患信任的基石。
就普通人的情感而言," 喜报 " 的刺眼之处在于,将患者的痛苦异化为冰冷的 KPI 数据、医院创收的砝码。孰不知,那些门诊数字背后是一个个被病痛折磨的患者及其焦虑不安的家庭。治愈率高、并发症率低、患者满意,才值得发喜报;怎能以攀升的门诊量、手术量为 " 喜报 "!
医院真正的 " 喜报 " 应是患者康复后的笑脸,是危重病例的成功救治,是医疗技术的突破创新。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惜架上药生尘。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