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指数 前天
下一个时代的技术:我们有多需要储能的进步?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图文 | 躺姐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你开了一家包子店,每天凌晨 3 点开始准备做包子,但顾客要到早上 7 点才会来。更麻烦的是,蒸出来的包子必须在出炉的瞬间被吃掉,否则立刻消失。

听上去荒诞一点,但这就是发电厂面临的荒诞处境:

深夜电网负荷低,火电厂却不能完全停机,白白烧煤维持运转;白天用电高峰,又得紧急启动备用机组;光伏在中午发电最猛,偏偏是用电低谷;风电在深夜狂转,家家户户却已熄灯入睡。

这种时间错配在可再生能源时代愈演愈烈。传统火电虽然笨重,但至少听指挥,而太阳能和风能完全看老天脸色。结果就是:正午阳光猛烈,光伏拼命发电却用不完;晚上六七点做饭高峰,太阳早已下山。这几年,弃风弃光的现象虽然有所缓解,但本质上电力消纳依然是每个新建电站必须要优先解决的问题。

电力是终极的易腐商品。

这个表述听起来有些夸张,但却精准地刻画了电力的本质特征。不像粮食可以囤积在粮仓,不像石油可以封存在油罐,不像黄金可以锁进保险柜,一直以来,电力必须在产生的瞬间被消耗掉,否则就会白白浪费。这种特性给整个能源体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为发电和用电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时间错配。

随着可再生能源时代到来,这种错配变得更为严重;于是,储能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窍。

它的作用像粮仓、冷库或是银行:白天光伏发电过剩时把电存起来,晚高峰释放;夜里风电用不完,储存到次日早晨。这套机制看似简单,却解决了困扰能源行业百年的根本矛盾。它让电力终于可以跨越时间、平滑波动、稳定价值,成为真正意义上的 " 商品 "。

在经济学意义上,只有可以储存、可以交易、可以跨期配置的东西,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商品,储能技术赋予了电力这些属性。

有意思的是,这套逻辑并不新鲜。虽然我们今天谈论的是锂电池、钠电池、液流电池这些听起来很酷的新技术,但它们背后的经济原理,却与人类文明本身一样古老。人类从诞生之初,就在与 " 时间的不确定性 " 做斗争。农业社会有粮仓和地窖,丰年存粮,荒年不饿;商业社会有仓库和银行,管理现金流,对冲风险;工业社会有石油储备和天然气罐,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价格;而在今天的能源转型时代,我们有电池和储能站,应对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

一个工商业储能项目,通过峰谷电价差套利,投资回报周期已经可以缩短到五到七年。对于电网公司来说,建设储能电站的成本远低于新建火电调峰机组,而且响应速度更快、调节更灵活。

更重要的是,储能让可再生能源真正具备了商业可行性。过去光伏和风电最大的问题不是发电成本高,而是发出的电经常用不掉,只能白白浪费。有了储能,这些被浪费的电可以储存起来,在需要时使用,可再生能源的经济价值大幅提升。

储能技术的爆发,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重构。

最直接的受益者是锂资源行业。锂电池是目前最主流的储能技术路线,而锂作为 " 白色石油 ",其战略地位正在迅速上升。全球锂资源主要集中在南美洲,智利、阿根廷、玻利维亚控制着全球超过一半的锂储量。这些国家已经意识到手中资源的价值,纷纷收紧开采政策,将资源收归国有,试图复制石油输出国的成功经验。

锂矿提炼这事儿看起来不复杂,无非就是矿石破碎、浮选、焙烧、酸化、沉淀这么几步,化学方程式高中生都能写出来。但真要把锂辉石变成电池级碳酸锂或氢氧化锂,那就是另一回事了。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掌握着全球超过七成的锂盐加工产能,江西宜春一个城市的碳酸锂产能,就占了全球的四分之一。

有了锂盐,接下来是正极材料。磷酸铁锂也好,三元材料也罢,这些东西的生产需要什么?需要钴、镍、锰这些金属,需要高温烧结炉,需要精确的配方控制。正极材料的性能直接决定了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没有持续的研发投入和规模化生产的经验积累,造出来的电池可能充个几次电就废了。

负极材料主要是石墨,其中中国负极材料出货量能在全球占比超过 90%。人造石墨需要在 3000 度高温下石墨化,这个过程的能耗巨大,每吨要耗电 1.5 万度。天然石墨的情况更极端,全球 70% 的天然石墨在中国,剩下的主要在莫桑比克、马达加斯加这些地方,开采成本耗费巨大。

电池制造是整条产业链的核心。宁德时代、比亚迪紧随其后占 16%,加上亿纬锂能、中创新航、国轩高科,中国企业拿下全球动力和储能电池市场的 60% 以上份额。这些企业不只是组装电池,而是向上游延伸矿产资源、向下游渗透储能电站运营,试图通吃全产业链。

这里需要多说一句,储能电池和动力电池技术相通但侧重不同,储能追求长寿命、低成本,不必像车用电池那样死磕能量密度。所以磷酸铁锂在储能领域有相当大的发挥空间,钠离子电池也找到了用武之地。宁德时代的磷酸铁锂储能电池,循环寿命已经突破 12000 次,用 25 年没问题。

储能系统集成又是一个万亿赛道。电池只是储能电站的一部分,还需要电池管理系统(BMS)、能量管理系统(EMS)、双向变流器(PCS),以及消防、温控等配套设施。这个领域技术门槛高,既要懂电力电子,又要会软件算法,还得熟悉电力市场交易规则。

这个市场里,不仅有阳光电源、上能电气等传统光伏逆变器厂商转型做储能集成,华为、腾讯这些互联网公司也在切入能量管理软件,国家电网下属的许继电气、南瑞继保则依托电网资源做大型储能项目。

当然,挑战仍然存在。技术路线还在混战:液流电池寿命长但能量密度低,固态电池安全性好但成本居高不下,钠离子电池便宜但性能还需验证。更大的障碍在商业模式,很多地区的电力市场还没建立合理的储能价格机制,储能电站参与调峰调频却拿不到合理收益,只能靠峰谷价差勉强维持。

但这些都挡不住大势。因为储能解决的是能源转型的核心矛盾:没有储能,可再生能源就是空中楼阁;有了储能,清洁能源才能真正替代化石能源。它改变的不只是发电和用电的方式,而是人类获取和使用能源的底层逻辑。

声明:本文仅用于学习和交流,不构成投资建议。

欢迎点赞、在看、转发,您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加星标关注躺平指数,不错过每一次硬核推送。

关联阅读: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可再生能源 光伏 高峰 正午阳光 锂电池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