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10 月 16 日),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学研究中心、静海记忆志愿者服务队主办的 " 团泊洼文化的挖掘与整理——纪念郭小川《团泊洼的秋天》创作 50 周年暨《团泊洼诗稿》发布仪式 ",在本市静海区团泊镇举行。活动通过实地探访、诗歌朗诵、文献发布与学术交流等形式,致敬《团泊洼的秋天》等文学经典,梳理静海的历史根脉和地域特色,推动团泊洼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品牌建设。
湖北省向阳湖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城外,天津师范大学古籍保护研究院教授、天津学研究中心主任王振良,天津仁爱学院教授赵俊勇,著名文史学者周醉天、侯福志等参加了今天的活动。上午 8 时,与会代表齐聚团泊洼农文实践教育园,参观魅力团泊洼展馆及当年遗址,透过历史影像与实物展陈,回顾 20 世纪 70 年代文化部静海干校的峥嵘岁月。在当年的旧礼堂前,代表们驻足聆听《团泊洼的秋天》朗诵,深沉的诗句与洼淀秋风交织,重现了郭小川笔下 " 秋天的团泊洼,悄悄地积蓄着雷霆 " 的壮阔意境。上午 10 时,在团泊湖畔大邱庄镇举行了《团泊洼诗稿》发布仪式,静海记忆志愿者服务队成员李国起介绍了诗稿整理历程。这部耗时十年编纂的诗稿,收录了干校学员创作的 371 首诗词,时间跨度从 1969 年至 1975 年,涵盖劳动、学习、生活等多维场景,堪称一部 " 以诗为史 " 的珍贵档案。天津文史学者侯福志认为:"《团泊洼诗稿》的发布,是地方文献保护与活化的重要实践,为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提供了新范式。"
随后的学术研讨环节,王振良作了《团泊洼文化刍议》主旨报告,认为团泊洼文化是与南运河文化、子牙河文化并列的静海三大文化区片之一,应该对其内涵和外延进行深入研究,以多元文化赋能静海区域发展。与会专家学者也一致指出,团泊洼不仅是哺育了郭小川等文艺名家的文化沃土,更是融合了洼淀生态、红色基因、非遗技艺与改革精神的多元文化体系,以文献整理为基点,对其作进一步挖掘,将大大丰富静海历史文化整体意涵;如能整合利用好团泊洼文化,实现非遗传承、红色教育、生态旅游等多元互动,将为静海文旅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另悉,静海记忆志愿者服务队是由 "30 后 " 至 "00 后 " 组成的志愿者队伍,长期致力静海地方文献的挖掘整理,团队成员已出版《静海书画四百年》《静海方言俚语释义》等三十余部著作。团队召集人李佳阳表示,未来将陆续推出《团泊洼书信》《团泊洼名人录》等系列资料,为构建完整的团泊洼文化研究体系添砖加瓦。(津云新闻记者 李海燕)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