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总觉得陪小孩特别累
深圳卫健委 前天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1.html

 

一到工位,昏昏欲睡

两眼放空,萎靡不振

上班累吧?

累就来帮我带娃

不仅能收获软萌小可爱

图源:小云朵

还能精进演技让人生得到升华

图源:冷宫在逃太子妃

只要你亲自带过娃

就会懂什么才是真正的

.

.

.

活人微死

生无可恋

说句不怕得罪牛马的话:

陪娃,比上班累多了!

图源:牛刘球(养娃日记)

为什么陪小孩会特别累?

有人说,陪孩子是世上最甜蜜的 " 负担 "。

但许多时候,坦率地讲,这个 " 负担 " 更多的是沉重而非甜蜜。

你在陪伴孩子时,会产生一种茫然的疲惫,明明没做多少体力活动,却觉得精神彻底耗尽。那么,这种累究竟源自哪里?

其实,并非单纯来自身体,而更深地来自心灵与情绪的无形拉扯。

图源:丁香妈妈

01

陪伴孩子累的第一个原因,是它在本质上,要求成人进入一种长期而持续的 " 真实在场 " 状态。

我们自己习惯了生活的间歇性 " 脱离 ":工作时偶尔可以打酱油一下,开会时也未必全神贯注,就算日常交流中,也总能找到偷懒、走神的机会。

但在陪伴孩子时,这种偷懒的缝隙却骤然被堵死了。

孩子需要我们真正地在场,不仅是身体在场,更要精神也在场。

他们敏锐地察觉父母的心不在焉,并用各种哭闹、吵闹的方式,逼迫我们回到他们面前。

与他人相处,意味着我们无法回避真实的面对自己。这种时刻被" 逼着回到现实 "的状态,是极其耗费精力的。

图源:《告白夫妇》

02

第二个原因,这种累还来自于情绪的压抑和转化。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做父母就要耐心、包容,不能轻易表现出愤怒、烦躁。

孩子闹了,你得忍着;孩子哭了,你得哄着;孩子问了无数次相同的问题,你依旧得保持微笑。

于是,你就像是情绪的搬运工,表面平静如水,内心却暗潮涌动。而所有这些未表达的真实情绪,一定是要消耗能量的。

心理学家卡伦 · 霍妮曾描述过一种" 虚假自我 "的形成:

人们为了赢得爱与认同,不得不隐藏真实情绪、扮演完美角色。

陪伴孩子过程中,很多父母恰恰是戴上了这种面具,一边压抑真实感受,一边扮演 " 理想父母 ",时间长了,这种自我内耗自然使人筋疲力尽。

图源:《毛雪汪》

03

第三个原因,或许更深刻些:陪伴孩子的过程,就是成人不断地和 " 失控感 " 较劲。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习惯了掌控感:职场有固定的流程,生活有相对明确的计划。但面对孩子时,这种稳定和确定性是没有的。

作为父母每时每刻都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状况——上一秒还在安静画画,下一秒可能就突然大哭;刚才还讲道理讲得明白,转瞬间就可能不讲理。

我们越试图掌控,越容易焦虑失望,因为孩子天生就是失控与未知的代表。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有一句著名的话:" 人生的痛苦,主要来源于对现实控制的欲望。"

而孩子们的到来,恰恰刺破了这种掌控的幻想。

孩子天然拒绝任何预设的秩序,成人不得不不断调整自己的期待和方式,逐渐放下自己牢牢把控一切的执念,而这种心理博弈,本质上就是能量的极大耗损。

图源:《小舍得》

04

陪伴孩子之所以特别累,还源于它是一件长期看不到回报的事情。

我们在工作与生活中,习惯了短期反馈:完成一个项目,拿到奖金;努力健身,看到体型变化;甚至打一场游戏,也能立刻得到分数。

但陪伴孩子的过程却漫长而微妙,你无法期待每天都有立竿见影的进步或成绩,甚至更多的时候,是不断重复那些枯燥细碎的动作:

陪吃饭、陪睡觉、陪读书、陪做游戏,这种 " 无意义感 " 极易令人疲惫。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说:" 生活中最真实的事物,往往无法用效率和目标去衡量。"

孩子成长的慢,是生命本质的体现,却与我们自己世界崇尚的 " 效率 " 背道而驰。

长期看不到效果的行动,自然容易使人陷入茫然、焦虑与疲倦。

图源:《我妈是超人》

05

最后,还有一种原因:

是我们疲于应对自己内心深处对孩子 " 过高的期待 "。

我们常把孩子看作是自己生命的延续,期望孩子 " 比自己更好 ",但孩子偏偏不按剧本走。

孩子有自己的节奏与特质,而父母每一次陪伴,实际上是不得不和自己内心的那些 " 理想孩子 " 进行对照,不断调整自己对现实孩子的认知。

接受现实的过程本身,是一种心灵的挣扎,也是能量的巨大消耗。

深刻地去看,我们陪伴孩子之所以感到疲惫,根本上不是孩子本身累人,而是因为我们要和自己内心的焦虑、失控、压抑和期待进行不断斗争。

每一位陪伴孩子而精疲力尽的父母,都是在和自己不断地较劲。

我们并非不爱孩子,而是要花极大力气,去与那个一直生活在我们内心的 " 理想自我 " 做对抗。

图源:《小舍得》

写在最后

或许,有一天当我们真正接受孩子与自己的不完美,放下那些无谓的挣扎,回归自然真实的陪伴状态时,那种深入骨髓的疲惫感才会真正减轻。

毕竟,我们的孩子并不需要完美的父母。

他们只是需要一个愿意放松自己,真实地与他们相处的人而已。

图源:《爸爸当家》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