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TOPCon、BC、HJT 三大 n 型技术路线凭借更高的光电转换效率,成为市场的绝对主流。然而,高效背后的功率衰减特性却常被忽视。特别是对电站投资方而言,绝不能只看初始装机容量和首年发电量。事实上,组件 25 年生命周期内的衰减速率往往决定着全生命周期收益。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CPIA)数据测算,1GW 电站若年均衰减率从 0.7% 升至 1.0%,25 年累计发电量将减少 6.25 亿度,对应收益损失超 2.5 亿元。
近期,有行业媒体报道了一项针对多家企业不同类型组件的长期户外实测数据,引起行业广泛关注。该测试在西安户外测试场开展,覆盖 9 款 TOPCon 组件、4 款 BC 组件与 4 款 HJT 组件,测试周期从 2023 年 11 月持续至 2025 年 8 月,期间充分暴露在西安复杂的自然环境中——极端最高温达 41.8 ℃、最低温至 -20 ℃,年降水量 500-750 毫米且集中在夏秋,全年日照约 1500 小时。测试采用 " 室内控制组件 + 户外实证组件 " 对照模式,每块组件均连接高精度直流电表,每 5 秒采集一次电压电流数据,定期将组件送回实验室复测功率,以此精准计算衰减值,这种贴近真实应用场景的测试方式,相比实验室 " 标准环境 " 数据无疑更具参考价值。
从报道的实测结果来看,三大技术路线的衰减表现呈现显著分化,且即便是同一技术路线不同企业的产品,衰减差异也较为明显,其中TOPCon 组件的整体稳定性优势最为突出。在首年衰减测试中,3 款 TOPCon 实证组件的衰减率集中在 0.52% 至 1.48% 之间,全部低于 1.5%,明显优于行业标准(首年衰减≤ 2%),展现出极强的初期稳定性。与之形成对比的是,2 款 BC 组件首年衰减率分别为 2.27% 和 2.38%,2 款 HJT 组件的首年衰减率直接飙升至 4.02% 和 4.3%,后续长期运行的衰减风险不容忽视。
长期衰减数据进一步印证了 TOPCon 的优势。补充测试的 6 款 TOPCon 实证组件中,仅 1 款运行 651 天后衰减率达 4.46%,其余 5 款衰减率分布在 0.93% 至 2.19% 之间,多数产品都能稳定稳定满足 " 首年≤ 2.0%、后续年均≤ 0.6%" 的行业要求。BC 组件则呈现明显分化,600W 型号运行 350 天衰减率 1.34%(符合标准),但 455W 型号运行 566 天后衰减率高达 3.67%,已经超出限制。此外,HJT 组件的长期衰减问题仍未改善,两次补充复测的产品衰减率均超 3%,其低温银浆工艺在户外长期高温、高湿环境下的耐受度不足,成为衰减的主要诱因。
这一结果超出了很多光伏从业者对组件技术的认知,毕竟部分 BC 产品 " 首年衰减低于 1%" 的宣传早已深入人心。但我们需要强调,任何产品的宣传一定要以事实为依据,考虑大批量生产水平,而不是用个别特例自说自话。
这里也要补充一点不容忽视的现象:部分企业无论是自主开展的实证实验,还是委托有合作关系的第三方机构出具的数据,都带有明显的 " 定制化 " 嫌疑。这些测试往往刻意选择高比例遮挡、弱光、低湿度等特殊环境,甚至在室内模拟 " 理想光照 " 条件,制造出 " 某技术衰减率仅 0.8%"、" 发电量超其他技术 10%" 的虚假优势,但这些场景在实际电站运营中极为罕见——无论是西北沙漠的高温强辐射环境,还是华南地区的高湿多雨环境,都与事先安排的定制化场景相去甚远。而本次测试的价值,正在于还原了全球多数光伏电站面临的真实工况,数据更具参考性。
从产业发展逻辑来看,光伏技术的核心竞争力从来不是单一指标的 " 峰值表现 ",而是全生命周期 " 衰减稳定性+ 成本可控性 + 场景适配性 " 的综合平衡,这正是 TOPCon 技术能成为众多央国企首选的关键。在衰减可控性方面,TOPCon 的 25 年衰减可控制在 12% 以内,比 BC、HJT 更少,全生命周期发电量更高;成本与价格方面,TOPCon 组件价格比 BC、HJT 低 7 分 /W 以上,足以填平功率带来的 BOS 成本差异,考虑赠送的背面发电功率的话,竞争力更加凸显;场景适配性方面,TOPCon 的商业化落地时间更早,累计出货量已突破百 GW 量级,在沙戈荒大基地、高海拔严寒、沿海高湿、屋顶阳光棚等多元场景中积累了海量实际运行经验,不仅让企业能精准洞察不同环境下的需求痛点,更能以此为基础推出针对性的场景化产品与解决方案,通过对关键指标的定向升级,进一步保障光伏系统在全生命周期内的稳定运行。
有设计院专家表示,在产品、技术推广层面,部分企业的市场动作较为活跃,但业主最看重的依然是度电成本。考虑到当前 BC 组件与 TOPCon 组件存在 6-9 分 /W 的价格差,若按 1GW(dc)电站规模计算,仅组件采购环节就需多投入 6000 万 -9000 万元,再加上综合效率、长期发电量,TOPCon 综合 LCOE 会比 BC 低 0.015-0.02 元 /kWh,在光伏新能源全面参与市场化交易的当前,必然会影响许多业主的决策。
对于光伏行业而言,当前正处于从 " 规模扩张 " 向 " 高质量发展 " 转型的关键阶段。为了避免 " 宣传参数 " 与 " 实测表现 " 的差距误导投资方决策,带来 " 劣币驱良币 " 的后果,引入没有利益纠葛的专业第三方实证、参考大型实证项目(如黄河水电大庆基地)数据非常有必要。从西安本次实证结果看,TOPCon 技术在衰减稳定性上拥有明显优势,叠加成本可控、场景适配的特点,已成为电站投资方更理性的选择。未来,随着 TOPCon 产线工艺的持续优化,其衰减优势将进一步扩大,有望成为支撑光伏产业实现 " 平价上网 " 向 " 低价上网 " 跨越的核心力量,推动整个光伏产业在理性竞争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END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